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2017-01-17 08:11
财政监督 2016年4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部门责任

●袁 卫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袁 卫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自身面对的审计风险主要有审计独立性风险、部门控制体系风险、审计人员胜任能力风险和校内审计环境风险等类型。针对各类风险表现和风险成因,审计部门可以从构建良好审计环境、优化内部审计队伍和完善部门管理控制体系三方面从管理层面加强建设,使内部管理风险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 审计独立性

审计风险控制指审计机构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限定和控制审计风险。即在风险预警的基础上,通过对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预测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建立与审计风险因素控制相关的管理策略和实施办法,为获取理想的审计效果和安全的审计保障而实施的风险控制活动。在审计风险系统控制体系中风险控制作为应对风险的后道防线,在整个应对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审计风险预警还是审计风险评估,最终目的是要把审计风险水平控制在审计主体可接受的范围内。只有实施有效的审计风险控制策略,从总体到过程步步设控,环环相扣,才能避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众所周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自身面对的审计风险主要有审计独立性风险、部门控制体系风险、审计人员胜任能力风险和校内审计环境风险等类型。针对各类风险表现和风险成因,审计部门可以从构建良好审计环境、优化内部审计队伍和完善部门管理控制体系三方面从管理层面加强建设,使内部管理风险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

一、构建良好审计环境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宣传、深化审计结果运用等措施的执行,构建机制体制健全、审计文化健康的校内审计环境。

(一)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设置,职能明确;同时实施审计时应避免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责任人有利害关系,否则要实行回避制度、限制措施或采取补救办法。实质上的独立要求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始终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其独立性受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和处理态度的影响,同时还与审计部门自身的影响力有关。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从学校层面上说,首先应在机构设置上给予审计部门足够的岗位配置,确立其重要的管理职能定位;其次应赋予审计部门足够广泛的工作范围,保证其在职权范围内有效行使职能;最后,学校领导应当充分信任审计部门,不干预审计的独立判断和客观评价,给予审计部门独立行使职能的空间。从部门层面上说,审计部门执行业务不仅要保证形式上的独立,即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主要负责人的无利益关系,还要保持独立客观的职业操守,站在独立、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只有保持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实现审计独立性。

(二)加强审计宣传,构建和谐环境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借助校内各层次会议、校园信息网站、宣传资料、审计专题会议等媒介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和政策,公布审计相关信息,揭示存在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有效的审计宣传,使教职员工能更充分地了解审计工作及其效果,增进学校各单位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在经济责任审计宣传中,首先要利用好学校中层干部会议这个平台,适时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解读法规政策;充分肯定被审计单位先进做法,让被审计单位介绍经验和体会,正面影响和带动校内其他单位学习实践;通报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教育和警示干部;揭示学校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中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并预警风险带来的后果。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通过校园网络发布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刊登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文件包括工作流程等;登载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文献;发布审计公告等信息。最后,借助审计工作必要程序,在审计进点、结果通报、访谈、座谈等交流中,一方面宣传审计工作、解读政策,提供咨询;另一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获取审计关联信息,倾听基层单位的需求和想法,解答疑问或回应质疑。

(三)深化审计结果运用

如果审计结果被束之高阁,干部评价或聘用与审计结果没有关联,那么经济责任审计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深化审计结果落实与运用,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的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审计结果逐步公开制度。审计结果公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检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及其负责人存在问题的曝光,有利于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也有利于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第二,建立审计结果分析通报制度。审计部门定期将审计结果归纳、总结,重点对发现的问题剖析原因、挖掘根源,提出解决的建议,并对倾向性问题予以揭示,形成审计结果综合分析报告,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第三,实行审计结果落实反馈制度。利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机制,协调被审计单位、校内其他相关单位、部门落实审计整改意见。审计部门可通过回访、专题会议或后续审计等方式检查执行结果。第四,将审计结果运用与干部考察、任用、奖惩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期考核、奖惩内容,一方面完善干部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有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效果。

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

在诸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因素中,人员因素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和审计风险的大小。所以选好人、管好人、用好人,充分发挥审计队伍的综合优势,对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起着根本性作用。

(一)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对内部审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第一,加强自律建设,自觉接受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要把个人职业言行自觉纳入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去,自觉抵御金钱、名利等诱惑,保持清正廉洁、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自觉接受内部管理机制包括教育培训制度、廉政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绩考核制度等约束;自觉接受被审计单位和其他外部力量的监督,保持慎行、严谨的职业道德操守。

第二,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氛围。在审计人员中倡导高度的审计责任感和职业归属感,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审计人员专心从事审计工作;宣传主流思想,引导审计人员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营造正直、廉洁、敬业、专业的审计文化环境,增强审计人员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二)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并用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是工作中最具创造性的因素和最活跃的资源,有效激励审计人员,能充分挖掘人员潜在能量,同时运用监督机制,双管齐下,对打造优秀审计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激励的形式无外乎薪酬、职位、情感、业绩等,概括起来主要是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大类。随着高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资金、用房、设备等硬件已不是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工作困扰,精神激励在鼓舞审计人员工作热情、提升工作信心和毅力等方面有更大施展空间。

除了实施正面的激励外,也要执行监督机制,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和评估,对在岗不出力、在岗不尽力的实行岗位淘汰,保证尽心尽力的审计人员留在适合的审计岗位上。制定内部审计岗位责任制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借以促进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岗位人员都能各负其责,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审计责任感和风险责任意识。

(三)提高准入门槛,执行从业资格制

内部审计人员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高校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质量和发展。所以在选拔审计人员时要特别关注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一个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合理知识技能结构,其中,20种知识技能结构的排名和权数列表如下:

内部审计师20种知识技能排名和权数

因此,高校在选拔优秀审计人员时应当设置特别的准入门槛,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外,在业务素质方面应要求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等工作技能。受我国高校现行内部审计人员选拔机制的限制,一个新入行的审计人员要具备如此多样的知识技能结构并不现实,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自学或后续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从内部审计团队建设来说选拔和吸引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加入审计行列是提高审计队伍人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积极推动执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内部审计技术职称考试制度,并积极组织实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英文缩写CIA)的统一考试,倡导注册内部审计师任职资格制。内部审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四)坚持后续教育

内部审计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职业,审计人员必须持续增强和提升审计能力,才能不断顺应环境变化,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参加后续教育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的有效途径。

后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也可以选择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业务交流活动。审计人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既可以参加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也可以利用书报、杂志、网络、会议、研讨等信息平台随时汲取有用的“养分”,及时更新、补充、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三、完善部门管理控制体系

部门管理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设置、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设计和运行等。高校审计部门作为校内行政管理机构,履行学校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架构由学校确定,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应保证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符合标准、人员数量适应工作需要,同时,内部管理层次应当与机构规模相适应。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保障机构正常运行的基础。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国家专门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各单位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审计部门的指导和决策机构,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上增加了一道审计“防火墙”设置,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制度健全并有效执行是管理控制体系的核心。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审计纲领性制度、业务制度和部门管理制度等三类。审计部门开展业务工作首先要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从学校层面上说,应当制定学校内部审计规定、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审计纲领性文件,对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架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目标要求及原则规范作出规定,使审计工作依据一定的法规和要求实施。纲领性制度是以学校名义下发的文件,对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均有效力,同时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既得到制度的保障又受到制度的约束。

审计业务制度是在审计纲领性制度框架下制定的相关实施细则、各类明细规定等制度,包括审计工作实施细则,业务操作指南、工作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公文处理规定,业务文书行文标准,审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各类业务流程图等规章制度。

要使审计业务制度得到切实贯彻,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岗位责任制,明确和细化岗位职责,形成内部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其次,要严格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规范研究,在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报告规范、审计评价规范等基础上,建立和推行审计项目组长或主审负责制,明确“谁主审、谁负责”原则;实行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度,由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及审计部门负责人在数据、文字、事实、政策、评价、定性、风险等方面重点把关;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例会制度,把握相关法规政策、交流研讨审计理论和实务处理问题,利用有限的审计力量,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最后,实施审计责任追究机制,明确不同审计岗位人员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对超越职责权限、不按法定程序、不按规范操作造成严重后果或质量问题的,依法规制度进行责任追究。三管齐下,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并有效运行,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能起到有效作用。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审计处)

1.邹积娜.2011.天津市高校内部审计状况与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

2.姜玉玺、尹建林、王秋亮.2010.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做法[J].中国内部审计,9。

3.刘丽颖.2011.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点的选择与把握[J].审计月刊,12。

4.李拥军、刘琼.2008.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表现及规避方法[J].审计文摘,1。

5.刘勇.2010.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控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本栏目责任编辑:郑洁)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部门责任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