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应用理论经济学家
———记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

2017-01-17 08:18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6年4期
关键词:剑桥大学莫里斯剑桥

●本刊编辑部

杰出的应用理论经济学家
———记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

●本刊编辑部

他是一位英伦绅士,严谨治学中尽显大师风范。他与科斯相仿,以数篇高水准的论文博得诺奖青睐。1996年的某一天,当获得诺奖的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不相信”是他的第一反应,而当诺奖委员会给出获奖证明后,他才不再置疑,然而紧接着他想到的问题是——天哪,访谈讲座将接踵而至,该怎么办?他就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莫里斯,一代杰出的应用理论经济学家。

詹姆斯·莫里斯,最优所得税理论的开创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激励理论研究上有重大贡献。195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随后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录取,并于1963年获得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1968年至1995年,莫里斯担任牛津大学埃奇沃思讲座经济学教授及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院士。1995年至2003年,出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1982年荣任国际经济计量学会会长,并当选美国经济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授予爵士称号,并于2002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担任博文讲座教授至今。莫里斯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大学、耶鲁大学、墨尔本大学及北京大学访问教授。此外,他还曾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位在经济学领域不断开拓研究新视角的经济学大师,以其扎实的数理之功收获着极具理论实证意义的丰硕成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领域奠定基石。本期大家即走近莫里斯,感受这位英伦绅士的学者风范。

一波三折剑桥梦

英国剑桥大学是辈出大师的地方,詹姆斯·莫里斯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不仅为他的经济学研究奠定基础,也承载了莫里斯的光环和荣耀;既是他年少时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他年老时安身立命的所在。

1936年,莫里斯出生于苏格兰西南部的明尼加夫,是亚当·斯密的同乡,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年少辍学通过相关资格考试即进入银行工作,他的父亲甚至一度做到加拿大皇家银行副董事长的职位,因此这也让莫里斯坚信学历与高职位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莫里斯在学业上依旧有着傲人成绩,尤其在数学方面,自小表现了出类拔萃的天才。

在其十岁之前,莫里斯即有着超出一般同学的心算速度,解答数学题非常之快,当老师发现了这一特长,便命他做越来越难的数学题目,似乎希望从中得到莫里斯做题如此神速的原因所在。然而,莫里斯本身也说不清个中缘由,只是认为自己擅长在数字中找到固定的模式。也许正是这一点在他自己看来并不起眼的“特长”,为他日后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埋下伏笔。小学毕业后,莫里斯进入牛顿·斯图尔特中学读书,在这个并不大的校园里,莫里斯度过了愉快的时光,他喜爱网球和板球运动,各类课程的广泛涉猎也让他享受这一阶段的学习。自然,莫里斯的数学天赋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彼时,中学的督学认定莫里斯应该去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也认可这一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在当时,莫里斯如果申请苏格兰本地的大学,则有机会获得政府资助,但申请英格兰的剑桥大学则没有这项奖励。因此为了获得资助,对莫里斯来说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考取剑桥大学的公开奖学金。于是数学专业奖学金成为其奋斗目标,在报名后莫里斯就进入了奖学金考试模拟试题的疯狂训练模式,跟数学老师一道比赛解题,有时甚至花费一天时间做一份试卷。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试卷上十道题答两三道题即可,他自己的训练模式始终是三个小时内努力答完所有题。然而这番努力并没有为莫里斯铺就一条顺畅的通往剑桥大学的路,就在考前一周莫里斯得了阑尾炎,最终无缘剑桥,而是去了爱丁堡大学数学系。

1957年,莫里斯获得爱丁堡大学数学硕士学位,并以此硕士学历申请剑桥大学数学专业本科,再次参加了剑桥的奖学金考试。经过几年的学习,此时的奖学金考试也轻松容易很多,莫里斯终被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录取,又由于政府对于数学人才培养的重视,莫里斯可以免于当时其他专业都应参加的服兵役而直接进入学习。然而在开学前他又身患流感,因此莫里斯到剑桥入学又晚于其他学生一段时间,可谓一波三折的剑桥求学路。然而从硕士学历再进入本科学习,在很多人看来仍是时间上的浪费,莫里斯则不以为然。入学后的他感受到剑桥各方设施的高档完备,感受到剑桥知识的新鲜且有其自身的特色和深度,与此同时,剑桥教师的学术素养也远非爱丁堡大学教师可比,剑桥人的聪明智慧以及宽松的学术氛围也让莫里斯印象深刻。

在剑桥,对莫里斯最重要的意义还当属从数学专业向经济学科的转变。一些社团活动的参与启迪了他的社会意识,而随着数学学习的艰深也让他迷茫、开始怀疑学习数学这一自小就感兴趣学科的意义所在。在三一学院著名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的影响下,更在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之下,莫里斯最终选择经济学并在1963年获得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一方面,学习经济学与他希望解决贫困问题的志向有关,另一方面则由于当时只有经济学这一门学科对他来说最神秘和费解。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触碰难题、破解神秘的过程中,莫里斯成为经济学全新领域的开创者奠基人,一步步问鼎诺奖桂冠。

经济学研究新视角的开创者

如果说剑桥大学是莫里斯的领路者,那么牛津大学则在其生命中扮演了伯乐的角色。1969年,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职位的橄榄枝伸向莫里斯,于是年仅33岁的他即成为这所久负盛名高等学府中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彼时的莫里斯已在印度协助参加麻省理工学院相关经济项目一年,于1963年完成“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计划”博士论文,此后在剑桥三一学院任助教五年,主要研究计划理论、发展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等,尚未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然而牛津在选拔人才上有着良好的机制,擅长发现人才的潜质,因此在当年经济学科总共只有两三位教授职位的情况下牛津选择授予莫里斯教授头衔不可谓不是一个前瞻性的抉择,更多地肯定了莫里斯的未来价值。因此,自1969年至1995年,莫里斯近三十年的研究时光也全部贡献给了牛津大学,其获诺奖之前的大部分成果即在这里完成。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莫里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姆·维克瑞,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的贡献。此前,在牛津大学校园里,莫里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呼声也最高。尽管在论文发表数量上莫里斯并不占优势,但从他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开创意义上来讲无人能及。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大致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研究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而莫里斯的贡献正是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等,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基石之一。众所周知,信息经济学的所有模型都可以在 “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分析,而这一流行的“委托-代理”的模型化方法就是得益于莫里斯的开创。追溯莫里斯个人的经济学研究之路,是始于公共财政理论中税收方面的研究。1971年,莫里斯与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合作,在《美国经济评论》连续两期发表《最优税制和公共生产I:生产效率和II:税收条例》一文,对最优税制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也是对剑桥的另外一位经济学家拉姆塞在1927年经典论文提出的最优产品税理论的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拉姆塞-戴蒙德-莫里斯税收法则”,标志着最优税制理论的最终成型,这篇论文对于隐藏信息 (不对称信息的一种)模型以及税收机制问题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后,莫里斯在1974年至1976年发表的三篇论文(《关于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笔记》、《道德风险理论与不可观测行为》、《组织内激励和权威的最优结构》),奠定了委托-代理的基本模型框架,其中1975年的这篇重要论文实际上不曾公开发表,甚至没有写完,原计划有9节的内容,大家只看到4节的打印稿,但仍被广泛引用且很受尊重,代表了委托-代理理论最核心的贡献部分。莫里斯开创的这一分析框架后来又由霍姆斯特姆等人进一步发展,在委托-代理文献中,被称为“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模型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推导最优激励合同的基本条件。在张维迎的《詹姆斯·莫里斯与信息经济学》一文中,对此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这个条件证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你能观察到当事人活动的结果,但你不能观察到活动本身,因而对当事人支付的报酬就必须以能够观察的结果为基础。这就导出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激励与保险之间关系问题。激励与保险是有矛盾的,如果一个人害怕风险,那么最优的风险分担是让他不承担风险而拿一份固定工资。但这时又会产生多劳和少劳一个样,那么这个人就会偷懒。因为,为了让他积极努力工作,必须让他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就是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

除了对信息经济学的贡献,在福利经济学、增长理论、项目评估方面莫里斯都做出杰出的研究成果,例如,他与牛津另一位福利经济学家利特尔合作的《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评估和计划》一文,其中关于发展的方法很多至今仍奉为经典。值得一提的是,数理功底深厚的莫里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特色即是牢牢握住数学工具这一研究问题的主要方式,从思想概念到方法论都有所贡献。莫里斯的研究出发点往往基于规范经济学而非实证,但其研究领域多为政策导向,不仅触及问题最本质层面,且以数理化的形式给人以深奥难解的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得出的结论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实证意义。因此有学者认为与其说莫里斯在信息经济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不如说他的这一贡献是他在进行最优政策理论研究时的副产品,这位在经济学领域开创研究新视角的大师因此也被称为“应用理论经济学家”。

莫里斯与中国

1994年,由于感情甚笃的夫人去世,莫里斯为换个环境,1995年从牛津回到剑桥。当1996年获得诺奖的消息传来时,他十分渴望这一荣誉能够与逝去的妻子分享。然而,这已成终生遗憾,唯让他感到安慰的是,他和妻子的两个女儿在瑞典与父亲同享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2001年,他与有着丰富中国经验、曾多次负责组织中国项目的帕特丽夏结婚,让这位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大师与中国又多了份渊源。

与很多国外经济学家不同,莫里斯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国经济问题发表看法的层面,而是深入中国“肌理”、在中国经济社会理论实践等多层面有着颇多的了解和参与。这当然得益于一直以来他对发展问题的关注。

他是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牛津就读期间的导师,在张维迎看来,莫里斯严谨、勤奋,不仅他的办公室内堆满了论文和书,他的脑子里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在牛津期间,两人经常在学院食堂和咖啡厅聊天,莫里斯始终表现出对发展中国家问题的关注关心。1997年4月,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半年后的应邀访华中,张维迎全程陪同莫里斯。访华期间,莫里斯马不停蹄,参与诸多学术活动的同时,到北京、西安等地揽胜,到深圳参观君安证券、股票交易所等,精力充沛且充满好奇心地观察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国度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此间,让张维迎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是从深圳飞往西安的飞机上莫里斯即帮助他解答了一篇论文的数学证明,其专注高效也让张维迎钦佩不已。而这种专注高效必然引致的结果是他个人在有限精力内完成了尽可能多的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其中之一便是跟中国的密切联系。

在媒体中我们常常看到莫里斯来访中国,发表演讲、实践调研。他在学术论坛中畅谈经济学研究,他就中国经济学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以及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发表看法,就中国税制的改善献策建言;他是中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研究者和实践家,是媒体中“指点北部湾”的英伦爵士,是珠海横琴新区咨委会委员;他更是热衷于经济学教育的传播者、教育家,他与清华学子就“创建绿色经济”展开热烈对话,还在中国的教师节期间走进北京汇文中学做讲座、与热情的中学生们交流畅言;他担任多所中国学校的名誉教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办公室,参与其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甚至领衔组建了剑桥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10年起,莫里斯担任新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晨兴书院的院长。晨兴书院的学生及院务人员主要来自香港,也有大量内地和海外成员,他们在这里互相砥砺、激励独立思考、启发创意,而作为院长的莫里斯所定义的书院使命即是 “展现其潜能,助其成大器”。

兴学重教也与莫里斯一直以来秉承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不管在英伦还是在中国。他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他乐见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更愿意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尽老师之所能。不仅在经济学领域莫里斯培养了许多有着出色研究成果的学生,在其他领域表现优异的弟子也大有人在,这些都带给莫里斯无穷的职业上的快乐,也让他始终在教学方面乐此不疲。在今日中国,莫里斯也希望能够播撒下经济学教育之种,尽享师者之乐。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猜你喜欢
剑桥大学莫里斯剑桥
剑桥大学研究发现 运动不足将导致全球每年过早死亡四百万人
神奇飞书
Cambridge Audio(剑桥)CXA80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能 看 多 远
半夜的演讲
剑桥能源周的启示
我的风筝
剑桥现象成功的秘诀
剑桥是最好的起飞平台
初三女生出书四本,剑桥大学图书馆悉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