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FI检查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

2017-01-17 11:40李会霞申志扬卢学峰高新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李会霞 申志扬 卢学峰 王 艳 高新选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 郑州 450014



CDFI检查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

李会霞 申志扬 卢学峰 王 艳 高新选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 郑州 45001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08—2014-08于我科检查的11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118例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发生率、IMT(颈动脉后壁的内中膜厚度)、SP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RI(阻力指数)。结果 研究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斑块发生率、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SPV、EDV、R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及时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的发生情况,而且可以对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结合患者临床情况,予以推广。

急性脑梗死;老年;CDFI;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价值

动脉硬化主要由于机体动脉脂质的沉积,导致动脉出现局限性的纤维化、钙化、动脉壁结构异常,最终使动脉内壁出现增厚改变、形成斑块,该病主要累及患者动脉内膜,为心脑血管疾病基本的病理学改变[1]。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度相关性,为患者发病主要原因,当动脉内膜由上述因素出现病理改变时,可见内膜面粗糙及IMT增厚,最终导致斑块形成[2]。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1-08—2014-08收治的11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研究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为早期诊疗提供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08—2014-08收治的11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118例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研究组男66例,女52例;年龄56~79岁,平均(63.5±2.7)岁。对照组男73例,女45例;年龄55~80岁,平均(64.2±1.9)岁。2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研究组患者脑部出现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由于缺血、缺氧引发急性脑组织软化以及缺血性坏死。参照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及影像学辅助检查,判定为急性脑梗死。

1.3 排除标准 既往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脑梗死既往史者,肾功能不全者,严重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影响检查治疗者。

1.4 方法 选择日立HITACHI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颈动脉进行检查,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对一侧颈动脉进行扫查时,头略偏向对侧,自颈动脉的根部逐渐向上检查,依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顺血管的走行予横、纵切面的相应扫查。在二维图像下观察是否有管壁增厚、是否有管腔内斑块形成,同时对管壁厚度、血管内径、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对血流速度的改变、频谱变化进行观测,同时测量收缩期的峰值流速、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等。

1.5 观察指标 比较2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发生率、IMT(颈动脉后壁的内中膜厚度)、SP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RI(阻力指数)。

2 结果

2.1 2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2组CDFI下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n(%)]

2.2 2组斑块发生率、IMT比较 2组斑块发生率、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斑块发生率、IMT比较

2.3 2组SPV、EDV、RI比较 2组SPV、EDV、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SPV、EDV、RI比较

3 讨论

由于机体颅内动脉的解剖特点,无法应用普通手段对动脉硬化的程度予以检测,仅颈动脉、腹主动脉等外周大动脉由于解剖位置因素便于检测[3]。研究显示,对颈动脉的内膜、血流参数、斑块等情况进行检测,据此可推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颈动脉具有血流动力学、解剖学特征:机体右侧的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动脉,并与主动脉弓构成钝角,可以起到缓冲血流的作用[4],但左侧的颈总动脉发出后,几乎与主动脉弓为90°,不仅易受到血流的冲击,而且颈动脉分叉位置以及内膜粗糙位置的血流也极不稳定,常引起血流涡流以及湍流的出现[5],进一步增加血流剪切力,使血管的内皮细胞与红细胞受损,加重血小板聚集,以及血管内活性物质的释放,进而脂质沉积、形成微血栓,最终为硬化斑块结局。

研究显示,左侧颈动脉的斑块明显多于右侧,且颈动脉的分叉位置与动脉的起始位置也呈多发状态。本文超声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的硬化斑块与血栓位置有血流信号的充盈缺损,呈中度及重度狭窄,而血流束可见明显变细,于狭窄位置以及狭窄后可见明亮的血流信号,但完全闭塞者在闭塞段的管腔内则未见该血流信号。此外,文献报道中也可见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下,可见频谱窗填充,舒张末速度、峰值速度均加快,而狭窄远端的血流频谱则呈低平,可见峰值流速的减低,以及加速时间的延长[6]。

文献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与斑块形成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不稳定斑块为绝大多数,且斑块的类型主要为钙化型斑块,同时,年龄因素与斑块的形成为正相关趋势。由此可见,颈动脉的IMT增厚与斑块形成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当不稳定型的斑块因血流动力学因素出现破裂脱落时,可判定为急性脑梗死出现的重要原因。CDFI检查具备无创、简便、可操作、可重复性较强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对颈动脉斑块诊断的首选方法,由于其能够对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斑块表面的溃疡深度、斑块结构以及纤维帽的厚度给予充分显示,因此对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可提供准确依据。以CDFI对颈动脉硬化与斑块形成进行检查,结合斑块的类型、年龄等因素,对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呈明显差异,说明CDFI可及时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而研究组斑块发生率、IMT、SPV、EDV、R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说明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及时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的发生情况,而且可以对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结合患者临床情况,予以推广。

[1] 杨军,邵蕾.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2):1 324-1 325.

[2] 秦玲,唐芳,张成琪,等.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及行为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5):433-435.

[3] 张敏青,颜橙红.老年患者动脉弹性与颈动脉斑块超声分型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12):1 283-1 284.

[4] 杨松,蒋颖,吴坚,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 021-1 023.

[5] 杨文慧,何燕,魏云鸿,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8):880-882.

[6] 梁长在,刘宏斌,尹大一,等.联合应用无创影像学技术预警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2):139-143.

(收稿2016-08-23)

R743.33

B

1673-5110(2016)24-0088-02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