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鲁 云
到某地出差,忍不住对当地朋友夸赞:你们的城市名片提得好,多传神呀!没成想对方有些尴尬,小声回答:这个提法已经换了。说完,眼睛往上翻翻,露出“你懂的”的表情。
这种“尴尬”还挺多。如今,一个地方对外宣传推介,都会有一两句响亮的“广告语”:千年某某,某某之都,这个高地、那个中心,描摹出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特质和梦想,可谓“亮丽的名片”。好的“城市名片”写实又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只不过从五年十年看,能坚持“一张名片走天下”的地方很少,让人心生物是人非之叹。
相对于城市、地方更名的大震动,对换“广告语”的关注还不太多。换也有换的道理。因为提出“城市名片”,往往和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及目标息息相关,而目标和战略调整,换张“名片”也在所难免。
如果以十年的维度观察,“城市名片”的内涵也在变化。十年前多是千篇一律的面孔,内容是“农业稳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等语句的排列组合,踏踏实实却少有特色。再往后,变成了“某某崛起的新高地”之类,以经济为中心简洁有力。这几年,“城市名片”的个性和美感明显增强,电视上播放再配以优美画面,人文色彩浓郁。这说明,“城市名片”的口号正在淡化功利色彩,朝着更为超脱、深化和个性的方向转变。
从“一张名片”到“一个品牌”,并不是没有成本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树起来的。许多地方为推广“城市品牌”,不惜开发布会、做大广告牌、在电视黄金时段“轮番轰炸”。结果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妙语,还没来得及入脑入心,就偃旗息鼓另起炉灶,这确实很浪费。多变的“城市名片”效果适得其反,会让地方“面孔”变得模糊不清。
好的“城市名片”尊重历史着眼未来,它合乎两种人的眼光和审美:本地人和外地人。有些历史形成的、当地群众约定俗成的“城市名片”,不能别出心裁轻易动,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让其名副其实。而外地人对一个地方的称呼,比如春城、泉城、花城,恰恰是对城市发展最好的定位和诉求,更没有必要另起炉灶、缘木求鱼。其实对于品牌塑造,与其说我想怎样怎样,还不如多想想外地人怎么看你、当地人认不认你。
在城市历史的长河里,今人的想法再多,大多数也只不过是一朵浪花、一个旋涡而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府之国”“六朝古都”等震古烁今的“城市名号”提醒我们,给一个地方“起名画像”要有敬畏之心,至少不要变来变去,否则就是热闹一时的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