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松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随着环境质量问题日益严重,在住宅建筑中越来越重视室内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而住宅新风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通风形式,能够促进建筑室内外空气流通,保证了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避免了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不利影响。
我们所追求的住宅就是“健康住宅”,是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双向流新风系统,带全热交换器,它是由新风机组、全热交换器、管道、进风口、排风口组成。新风机组可以设置于阳台、厨房、卫生间等位置。新风系统是通过新风机组将过滤后的室外的新鲜空气吸收进来,通过排风系统经过热回收设备把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到室外,同时对流进来的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以促进室内外空气流通,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对于居住人群的健康保障具有积极作用。原理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1)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的规定,见表1中不同建筑类别的人均新风量指标。
表1
(2)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规定,每人最小新风量30m3/h。
(3)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的3.0.6的规定,设置新风系统的住宅建筑,宜按换气次数法确定所需最小新风量。由于住宅建筑的建筑污染部分比重一般要高于人员污染部分,按照现有人员新风量指标所确定的新风量没有体现出建筑污染部分的差异,不能保证始终完全满足室内卫生要求,因此综合考虑室外空气污染程度、住宅建筑中的建筑污染、人员污染,以换气次数的形式给出所需最小新风量。住宅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2中的规定。
表2
(4)根据《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的规定,由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主编,见表3所示。
表3
综上所述,新风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形式,一是按人均30m3/h计算,
Q1=n×30
Q1:新风量,m3/h
n:人数
二是按换气次数确定,
Q2=N×A×H
Q2:新风量,m3/h
N:换气次数,次/h
A:房间面积,m2
H:房间的净高,m
然后比较Q1和Q2的值大小,一般选择较大值作为新风量设计依据。
气流组织是指合理地布置送风口和回风口的位置,使得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空气,由送风口送入室内后,再与室内的空气混合、扩散或进行置换的交换过程,稀释或者置换室内有害物及PM2.5浓度,从而使室内生活区(距地面2以下)形成比较均匀而稳定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满足生产工艺和人体舒适度的要求。
(1)上送上回式
将房间的送风口设在房间的上部,放置于顶棚或侧墙,回风口也设置在上部,洁净气流从上部送出,从上部排出。注意送风口和回风的位置,防止气流短路,房间里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可以对角布置,或者同侧间隔2m以上的距离布置。
(2)上送下回式
将房间的送风口设在房间的上部,放置于顶棚或侧墙,回风口设在下部,可放置于地板或侧墙,气流从上部送出,从下部排出。
(3)下送上回式
即气流从底部送出,从上部排出,送风口可以设置在地板上或者底部侧墙上,新鲜气流首先经过人的工作区和休息区,空气品质较高。从而使送风更加均匀合理,实现舒适、健康的要求。
综上所述,一般而言,推荐采用上送上回式,或下送上回式。上送上回式布置方便,不影响下部房间家具摆设,上部局部吊顶不影响美观,但缺点是净化后的气流首先和室内空气混合后再流到人的工作区,空气品质下降。而下送上回式使新鲜洁净的空气首先进入人的工作区,而后从上部排出,实现了新风系统的真正目的。由于采用了新风换气系统,窗户不用再开启,所以地面洁净度能够保证。如图3所示风口的布置方式,左侧是上送上回式,右侧是下送风。
图3
图4
如图4所示,采用的是新风热回收式一体机设备,放置于卫生间吊顶内,室外排风口和进风口间距900mm,符合最短三倍管径间距要求。在垂直方向上,进风口宜布置在排风口的下部,绿色管线代表送风管道,紫色管线代表排风管道。国内目前很多住宅、写字楼等安装的新风项目有很多,受到了用户的肯定,郑州市有些开发商已经在新的楼盘里集中安装新风系统,形成一个新的特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新风系统作为住宅建筑中的一种新的通风形式,系统形式相对简单,只要选型适当,布局合理,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上会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1]刘崇,张亚妹.绿色节能住宅在运行阶段的可行性探究——以青岛为例[J].建筑节能,2013(7).
[2]郭彦玲,林真国,康侍民.住宅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方案探讨[J].制冷与空调,2011(1).
[3]爱迪士( ALDES)技术说明样本.中央机械式新风系统(VMC)风机系列[R].2013.
[4]邬守春.民用建筑暖通空调施工图设计实用读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
[5]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6]田博.住宅建筑新风系统的比较与节能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