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应用研究

2017-01-17 14:42孔祥臣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8期
关键词:肾积水下腔B超

孔祥臣

(丹东市第一医院CT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多层螺旋CT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应用研究

孔祥臣

(丹东市第一医院CT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有腰部不适,间歇性血尿,疑为腔静脉后输尿管变异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容积扫描,经后处理重建了解输尿管走行与下腔静脉关系,分析研究其临床资料和MSCT对其诊断的价值。结果5例患者均为腔静脉后输尿管变异,表现为上段输尿管呈“S”形或反“J”样改变,1例合并肾积水伴结石,2例轻度肾积水,2例仅为腔静脉后输尿管,无肾积水。结论MSCT对腔静脉后输尿管具有明确的诊断优势。

X线计算机;重建;腔静脉后输尿管;血尿

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良性病变,属于少见的先天发育异常,以往主要依靠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对其进行诊断,所得到的结论往往只是可能性诊断,没有直接依据,近年来随着MSCT的飞速发展,其对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认可。本研究通过对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的分析,探讨MSCT对腔静脉后输尿管诊断上的应用价值体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10年9月至2014年5月由MSCT确诊为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患者5例(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0.5岁,5例患者均以间歇性血尿为首发症状,其中3例伴有右腰部不适,B超提示3例有右肾积水,其中一例伴有结石,其余2例未见异常。

1.2 仪器方法:采用GE公司生产的optima64排螺旋CT,5例患者均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65~380 mA,层厚5.0 mm,螺距0.984∶1,重建间距0.625 mm。扫描方法:患者仰卧,双手举过头顶,先行平扫,自肝顶层面扫至耻骨联合,然后经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60~80 mL,流速3.0 mL/s,25~30 s后行肾脏皮质期,70~100 s时行肾脏实质期扫描,10~15 min后行肾输尿管膀胱全程扫描,延迟期数据薄层重建,间距0.625 mm,所有图像传至ADW4.6工作站进行分析。

1.3 影像分析:由两位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对延迟期薄层数据进行容积重组(VR)、曲面重组(CVR)、多平面重组(MPR)等方法并结合薄层轴扫图像,对输尿管的走行,位置,与下腔静脉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研究。

2 结 果

5例患者均确诊为腔静脉后输尿管变异,3例平扫发现肾积水,其中1例合并肾结石,2例平扫未见异常。延时期肾盂上段输尿管均显影良好,多种重建方法结合轴扫显示5例患者上段输尿管均于腰椎3、4椎体水平走行于腔静脉后方,在腔静脉于腹主动脉之间绕至腔静脉前方,正常下行进入膀胱。VR图像示无肾积水2例上段输尿管呈“S”形,积水3例呈倒“J”形改变。

3 讨 论

腔静脉后输尿管是腔静脉发育异常,胚胎期有3对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发生有关,即后主静脉、下主静脉和上主静脉,其相互交通,形成“静脉环”到达腰部。正常发育过程中,右侧的后主静脉退化萎缩,下腔静脉主要由下主静脉和上主静脉演变而成,右侧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之前,如发育异常,右侧后主静脉不退化萎缩,成为下腔静脉的主要组成部分,输尿管即位于下腔静脉后并于下腔静脉和主动脉之间穿出,形成本病[1]。男性多见,为女性的4倍[2]。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两类,第一型,低袢型,近段输尿管走行正常,在第3、4腰椎水平折回,走行于下腔静脉后方,此型临床较常见;第二型,高袢型,肾盂和输尿管几乎呈水平位,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水平或之上呈镰刀状走行与腔静脉后方,此型比较少见。本组5例全部为第一型,临床上均有间歇性血尿症状,3例伴有梗阻症状,对于本病,B超和IVP均不能做出直接诊断,本组5例患者均做了B超检查,3例发现肾积水,1例伴发结石,对于输尿管梗阻部位原因无法显示,2例B超检查未见异常患者经IVP进一步检查显示右侧输尿管上段走行异常,正位片显示右输尿管上段向中线靠拢略呈“S”形改变,侧位片可见输尿管与椎体重叠,高度怀疑为腔静脉后输尿管,经MSCT检查全部证实,明确诊断。MSCT的出现和发展,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准确的检查方法,其薄层重建和多种重组方法,对输尿管的走行一目了然,延时期输尿管无需全程充盈亦不影响诊断,CVR曲面重组以输尿管为中心,对管腔内外异常观察良好;VR重组三维立体显示肾、输尿管、膀胱的全程图像,更加清楚的了解输尿管和下腔静脉的关系。对于本组病例研究发现,腔静脉后输尿管虽为先天性变异,但一般出现症状都比较晚,有文献报道在30~50岁,本组两例无肾积水病例年纪较轻,对肾积水发生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本组5例患者腰椎3、4椎体前缘贴近输尿管部位均有骨质增生改变,年龄越大者,增生越显著,腔静脉后间隙本来已经很狭窄,输尿管长期的蠕动刺激腰椎体前缘引起增生,腰椎的骨质增生进一步加重了空间的狭窄,造成输尿管的梗阻,引发肾积水,长期的肾积水造成肾脏萎缩,功能丧失。因此,对于刚出现临床症状,怀疑本病者,应及早确诊,全面评估,对于肾积水明显或症状较重,应做输尿管截断,将切缘再吻合。以往也有人将下腔静脉切断来使输尿管复位,随着输尿管吻合技术的提高,现在已不主张采用[3]。对肾积水不显著,又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先随诊观察。MSCT对于本病检查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其他影像学检查的不足,检查时间短,结果准确率高,简单快捷,并能对患侧肾脏积水情况,分泌功能等方面做出判断,为临床手术与否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对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梅骅,陈凌武,高新.泌尿外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3.

[2]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824.

[3] 高伯生,马腾骧,董克权,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J].中华外科杂志, 1998,36(3):136-137.

R693;R445.3

B

1671-8194(2017)08-0026-01

猜你喜欢
肾积水下腔B超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肾结石引发的肾积水会影响肾功能吗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多参数超声评分法在胎儿肾积水产前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术前合并肾积水与膀胱癌根治术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