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欢,廖凌虹,2,魏丞,王俊杰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省中医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122;3.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福州350014)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证与血清CEA、CA19-9关系研究
崔欢1,廖凌虹1,2,魏丞3,王俊杰1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省中医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122;3.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福州3500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证素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的关系。方法采集89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证素辨证法提取证素,检测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水平,比较不同证素的病理积分与CEA和CA19-9的相关性。结果研究样本中CEA阳性率为18.0%,CA19-9阳性率为6.7%。痰证组中CEA阳性率为34.4%,非痰证组中CEA阳性率为14.0%,2组CE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痰证患者可能有较高的转移复发风险。
结直肠癌;证素;痰;CEA;CA19-9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又名大肠癌,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手术和化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但术后仍有20%~50%患者出现复发。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e antigen,CEA)和糖类抗原19-9(carbonhydrate antigen 19-9,CAl9-9)是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必须检查的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2]。中医药治疗对肿瘤患者化疗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但是治疗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CRC术后患者中医证素与CEA、CA19-9之间的关系,为CRC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2016年5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住院的肿瘤切除手术后的原发性CRC患者。8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RC患者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31~75岁,平均(54.82±9.43)岁;结肠癌40例,直肠癌45例,结、直肠双发癌4例;TNM分期:Ⅱ期18例,Ⅲ期62例,Ⅳ期9例;化疗78例,非化疗1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结直肠癌;②已完成结直肠癌切除手术;③年龄18~75岁;④无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3 排除标准①化疗外同时接受放疗、中医药等其他治疗手段者;②年龄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③未能配合医生完成调查者;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中医四诊资料采集和证素辨证本研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参照朱文锋《证素辨证学》[3],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制定四诊信息采集表,由2名中医专业人员按规范方法收集患者的四诊资料。四诊资料收集的时间为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当天上午。根据四诊信息在诊断中的权重,以加权阈值法确定病理要素和证素。将四诊信息对某证素的贡献度进行累积相加,所得的贡献度之和作为该证素的积分。以100作为通用阈值,各症状对各辨证要素贡献度之和达到或超过100时,即可诊断该证素成立。
1.5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受检者禁食10~12 h后,清晨空腹状态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美国雅培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系统及配套诊断试剂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水平。正常范围值:CEA<4.7 ng/mL,CA19-9<27 U/mL。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Pearson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Spearman法。
2.1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证素积分与血清CEA和CA19-9相关性检测样本的血清CEA和CA19-9的水平,89例患者中共有19例CEA浓度超过4.7 ng/mL为阳性,阳性率为18.0%;共有6例CA19-9浓度超过27 U/mL,阳性率为6.7%。因患者血清CEA和CA19-9为非正态分布,用Spearman法对频率最高的12种证素[4]的等级与血清CEA和CA19-9浓度做相关性分析,见表1。
2.2 痰证组与非痰证组血清CEA和CA19-9比较本研究纳入的89例研究对象,其中32例痰证素积分≥100归为痰证组,其余57例归为非痰证组。痰证组与非痰证组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及是否化疗无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2所示,痰证组中CEA阳性11例,阳性率为34.4%;非痰证中CEA阳性8例,阳性率为14.0%,2组CE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A19-9的浓度和阳性率在2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证素等级与血清CEA和CA19-9相关性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以及辅助放化疗的增效与减毒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5]。对CRC患者进行系统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有助于临床指导中医药辅助治疗,提高疗效。
CRC术后化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控和复发检测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研究表明CEA在根治术后4~6周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若术后未恢复正常表明肿瘤未能根治切除,而短暂下降后复又上升代表病情进展。术后复发转移病例血清CEA可在患者出现症状前4~8月出现增高。血清CEA动态检测对CRC复发或转移的监测有重要的意义[6]。CRC复发或转移时CAl9-9也同CEA一样会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前升高,CAl9-9亦可作为临床监测肿瘤转移复发的指标,但CAl9-9的诊出率较CEA低[7]。
表2 痰证组与非痰证组血清CEA和CA19-9比较
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并未发现证素积分与肿瘤标志物显著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患者CEA和CA19-9血清浓度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阳性结果的患者比例较少且数值变化范围大,数据呈非正态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各证素积分关联性不强,这说明证素与肿瘤标志物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痰证患者与非痰证患者相比CEA阳性率增高,提示痰证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复发转移的可能性。中医学研究认为痰浊内阻、凝滞脉络是肿瘤形成的关键病机,肿瘤的复发转移也与痰有密切关系[8]。《丹溪心法》中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提示痰具有流动性、多变性、易凝滞性,与肿瘤转移的特性相符。痰既是肿瘤原发病灶的病理产物,流布到身体其他部位,又成为新的病灶的促发因素。现代肿瘤机制研究的结果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黏附分子,如钙粘素和整合素等,其表达减少可以促使肿瘤细胞从病灶脱落,表达增加可以介导肿瘤细胞粘附其他组织,这些结果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了“痰”与肿瘤复发转移相关的机理[9]。总之,肿瘤患者正气亏虚,痰湿内生,痰毒流注易致肿瘤转移复发。在CRC治疗过程中可以考虑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减低复发转移率。
本课题通过对89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证素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的观察,初步发现痰证者CEA阳性率升高,对预后不利。本课题的不足之处是样本量较少,以后应继续增加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研究。对痰证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预后,也需长期随访病人,加以明确。
[1]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6,25(1):1-12.
[2]MEYERHARDT J A,MANGU P B,FLYNN P J,et al.Followup care,surveillance protocol,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survivors of colorectal cancer: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endorsement[J].J Clin Oncol,2013,10(31):4465-4470.
[3]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王俊杰,廖凌虹,魏丞.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证素变化的初步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6):45-47.
[5]王亚丛,李琦.中医药联合化疗对大肠癌根治术后减毒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8):20-22.
[6]BHATTI I,PATEL M,DENNISON A R,et al.Utility of postoperative CEA for surveillance of recurrence after resection of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J].Int J Surg.2015,16(Pt A):123-128.
[7]PARK I J,CHOI G S,JUN S H.Prognostic value of serum tumor antigen CA19-9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J]. Anticancer Res,2009,29(10):4303-4308.
[8]石变,袁秀霞,秦志丰,等.论痰浊内阻与肿瘤发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389-2393.
[9]陈滨海,张雅丽,姚成,等.基于肿瘤微环境学说探讨肺癌转移与痰毒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9):2079-2081.
R273.53
:A
:1000-338X(2016)06-0055-02
2016-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2885)
崔欢(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廖凌虹(1976—),女,副教授,博士。E-mail:liao125lh@ 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