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东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在的课堂也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与补充。本文以高效课堂模式为对象进行研究,对老师、学生关于新媒体课堂的看法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理想中的新媒体高校课堂模型,以期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效课堂;模型研究
一、引言
随着科学的进步,手机、电脑和平板这些电子设备已经普及,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娴熟。这些东西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育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应当如何进一步发展,是否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育带来创新。确实有人将新媒体技术与教育结合,出现了传统教育模式所不具有的优势。但目前来看,这些结合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甚至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与教育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结合,在新媒体环境下,整合各媒介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发展态势[1],所以对新媒体模式教育研究是一个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
二、新媒体理论概述
(1)新媒体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已经基本普及,基本处于人人都有的状态。新媒体的信息量大这一特点更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通过手机、电脑打发像等车这样琐碎的时间,看看短信,上网浏览下网页,分享一下身边的新鲜事情这些已经基本与当代大学生形影不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前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环境和良好机遇,为大学校园文化注入了生机活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空间[2],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Coursera:目前发展最大的MOOC平台,拥有相近500门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课程,门类丰富,不过也良莠不齐。edX:哈佛与MIT共同出资组建的非营利性组织,与全球顶级高校结盟,系统源代码开放,课程形式设计更自由灵活。Udacity:成立时间最早,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课程数量不多,却极为精致,许多细节专为在线授课而设计。以上都是国外几家规模较大的新媒体环境下的利用新媒体的公司。还有一个案例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
三、新媒体课堂问题分析
我们认为新媒体教育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新媒体在科学传播既是渠道,也是主体之一,新媒体的出现使受众接触科学信息更便捷,主动性增强。[3]根据据我们的研究发现现在产生新媒体教存在许多缺陷,改进这些缺陷是新媒体教育模式继续发展的动力。我选取了网络即时教学类、专门构建的网络教育平台类、网络系统训练模式等新媒体教育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SWOT分析,即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维度对总结出的新媒体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我们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代表问题:
(1)学校使用新媒体技术投入与产出怎样,即花费的金钱和时间能否真正为教学效果带来帮助。
(2)从学生的角度考量,学生在利用新媒体教育时,有没有获得到传统教育所不具有的优势,将这优势细化来看就是学生能否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过程中是否真的能不受到空间限制,与老师交流互动是否能够充分,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如老师制作的ppt,一些搜集好的资料是否能方便传输。
(3)从老师的角度考虑,由于交流是双向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否较好的获得学生的反馈。对于老师独家并不愿外传的东西,能否做到智力成果的保护。这些问题是各种新媒体教育都面临的问题,我们所研究的新媒体教育在个别问题上存在优势,但还有不少问题上并不能让我们满意。究竟什么样的新媒体教育模式才是我们现阶段最能满意的。
四、新媒体课堂教育模式分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邀请讲师参加座谈,网络咨询等方式对五所高校的师生进行了数据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师生认为他们需要的,最能辅助配合高校师生进行教学的新媒体教育教学课堂模式,我们进行了两次数据收集,从教育模式的性质与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收集。
在性质方面,经过数据汇总分析后,我们发现:
①68%的同学认为新媒体技术应该主要融入到课外教育,21%的同学认为少部分可以融入到课堂教育,并且现在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基于交互式工具的教育和专门构建的网络教育平台这两类新媒体教育方式,并且52%高校学生使用这类平台进行学习的时间中最大的为1小时左右,有35%是2小时左右。
②便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用成本低、是高校学生比较重视的新媒体平台应该具有的功能多样性,与此同时,因为不少平台虽有提问与反馈的功能,但需要登录平台才能看到,缺少语境的环境配合理解,容易造成歧义。
与此同时我们收集了教师、同学们对于新媒体教学所需要的方式:
①沟通表现形式上:视频、音频、文字三种方式的选择上基本持平并且有不少同学在其他方式中写到,更希望能有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一起进行学习。
②在于老师交流方面:大多数学生选择通过留言这种方式与老师沟通,并且公开与私聊的选择数量基本持平。
③对于资料的使用情况:对于授课老师所传的资料使用,下载,浏览的需求都有相当数量的同学支持,同时高校教师与学生都认为需要能每次授课之后有留下作业的功能,并且,教师表示需要能有实时信息推送功能,能将需要的信息及时推送给学生,同时也对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点名,产权保护等方式上征求了教师与同学的意见,数据显示这部分需求还是有较多支持者。
而综合高校学生与讲师的要求,在正常的课堂教育模式下,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该是一种能随时随地支持同学进行各科学习的方式,并且在课堂讨论中讲师同学互动,可以融合现在存在的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在即时消息传送可以直接连接讲师与学生,提高效率,另外附加的辅助签到,点名抽测,课后测试将会提高讲师教学反馈的速度,方便讲师快速进行教学计划的变化与更新。在中国目前的教学情况下,完全摆脱实体课堂只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并不可行,所以新媒体课程教育方式定位应该是作为正常教学的补充,要求新媒体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针正常教学中所存在的重点难点,讲师通过精准的表述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而使他们理解这个问题;同时学生可以不断的反复回听老师所讲的重点,帮助他们理解课堂上老师表达的意思,帮助他们自学提高效率。
五、功能结合型新媒体课堂模型
结合以上的数据研究,我们发现新媒体课堂建设需要建立的新媒体载体,并且以载体为基础建立系统的新媒体高效课堂,这种载体不能单一的限定在某种硬件系统上,这种载体需要能够在不同场合随时能够进行学习,而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师、学生当中使用频率最多的媒体工具是手机,电脑,其次是平板电脑。而手机更是高校教师、学生不离身的新媒体工具,所以满足教师与同学的需求,能随时进行辅助学习的最好的载体是手机APP,电脑软件同时兼容的程序。
确认了高效课堂建设的载体后,那么将新媒体高效课堂建设的需要的各项功能融入在一个APP当中,在其中添加上语音聊天,视频播放等等功能。并且同时在高校推广这种APP,以学院为基础单元,让教师慢慢学会使用并与教师协商通过这种APP进行各项教学检查或者教学任务安排。
这样通过一个便捷的载体上的程序建立一个系统的的新媒体教学模型,并且通过高校进行推广,逐步建立课上课下以各种新媒体为工具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并且如果日后高校讲师与学生有新的需求时可以随时对程序进行更新,使得新媒体高效课堂建设永远是最适合高校师生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样的系统课上课下教学模式,在传统实体课堂当中帮学生立下知识框架,在新媒体课堂教育方式对框架的内容高效率的进行补充补充完善,节约师生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实体教学与新媒体教学高效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六、总结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当前课堂任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在课堂中引入新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可能已经成为现在的趋势。而我们认为这种传统与新媒体的结合必须达到便捷学生老师的作用,而且需要在留言、讨论、学习时间空间、辅助推送、使用成本这几大要素上进行尽可能的平衡,最终达到服务老师、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菲.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发展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李莹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变化规律[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汤书昆,韦琳.当代媒介融合新趋势与科技传播模式的演化[J].理论月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