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的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本文就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中职教育教学现状
1、学生生源差,文化水平低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实在太差,无法升学才来的,甚至有的家庭是因为孩子太调皮,家里无人看管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来,让学校看管着。这些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意识淡薄。
2、学生缺乏上进心,教师教学实施困难
由于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毕业后就业对口率不高等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上进心,学习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很多学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老师不断干预也收效甚微,导致课堂教学进展缓慢,很多课堂教学时间都花在了维持课堂教学纪律上。
3、教师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专研教学改革
中职老师一般都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课时多,专业课老师很多需要同时上2-3门课,还要撰写每门课的教学设计方案甚至讲稿,备课量比较大。很多老师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等,使得老师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即使学校重视,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研究部门,因为专业局限性问题,大多最后的成效也只能体现在教学文件的规范上,对于不同专业课堂教学的指导和改进作用是有限的。
4、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但由于大多数学校本身底子就薄,加上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导致普遍存在教学设施欠缺的现象。
5、教师下企业时间少,缺乏职业经验
中职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少有企业工作的经验。虽然近几年加大了从企业引进教师的力度,但从量上来说还远远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学校要求老师每年必须下企业进行实践,但由于这种实践的时间比较短,老师本身很难和企业融合,导致老师想学的学不到,企业又不好安排,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
二、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明确教育目标,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劳动者,所以应当增加基础性、通用性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加大文化基础课的比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为学生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服务,为今后的学习和培训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心,学习习惯差,老师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消极情绪要及时疏导,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与肯定。可以多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回校来做“学习影响人生”的专题讲座,利用现身说法树立正面的榜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多种教学方法
我国的职业学校较普遍地采用单向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控制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只有将做“教”、“学”、“做”三者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和兴趣。
4、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系列的配套制度,既要鼓励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也要激励教师主动到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中职学校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入企业进行行业实践,这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加教师的职业经验,同时也能加深自身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融合。
5、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办学,将日常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放到企业去,将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与学习紧密结合,实现“上课如上班”、“教室如工厂”的“教学做”一体,保证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提升,及早地适应工厂和企业的环境,保证学生掌握更多的企业生产、组织、运行、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零距离”对接。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与英国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解决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招”不到人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