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学良
(辽阳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辽阳 111000)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潘学良
(辽阳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讨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80例需要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后选择患者角膜散光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
视觉是人体最重要的主观感受之一,视觉损伤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影响视力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严重者会导致眼盲。其与遗传、年龄、外伤、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等相关因素有关[1]。其病理原因为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浊晶状体将阻扰光线无法投射到视网膜上,使患者看不清物体[2]。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白内障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我院选取8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共80例,告知患者及家属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共有4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为56~73岁,平均为(66±3.4)岁,对照组共有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51~75岁,平均为(65±4.6)岁。所有患者均无青光眼及眼外伤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视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前均进行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等常规检查并记录,排除手术禁忌证。并在手术前3 d开始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手术前1 d冲洗泪道,手术前30 min冲洗结膜囊,确保眼部的用药,是相关手术指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3]。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具体方法:用0.05%的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麻醉满意后打开眼睑,在近角膜缘位置用平面角膜刀在透明角膜的10点到11点位置切一个3.0 mm的横向切口,另外在1~2点的位置切1 mm左右的纵向切口,做为手术的辅助切口。然后将黏弹剂注入前房中,用自制截囊针,采用环形方式进行撕囊,后再用3.2 mm穿刺刀穿透前房,进行水分离与水分层,完整分离晶体核,采用超声乳化的方式吸出粉粹的晶体核后,将人工晶体植入物置入囊袋内,手术满意后,吸出前房内及植入人工晶体后残留的黏弹剂,切口进行水密,并将结膜瓣进行电凝封闭[4]。
1.2.2 实验组:实验组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体方法:麻醉满意后,通过眼科显微镜,在角膜缘后做反眉式巩膜切口,板层分离透明角膜,然后在角膜缘3点位置处作侧切口,为手术的辅助切口。然后将黏弹剂注入前房中,采用环形方式进行撕囊,扩大切口,使内切口大于外切口。使晶状体核与皮质充分分离后,将晶状体核缓慢旋入前房,在晶状体核的上下位置分别注入黏弹剂,将晶状体核用碎核镊粉碎后,使用注水套圈器将其逐一清除。并采用注吸针头把残留皮质抽吸干净,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及囊袋内,把人工晶体植入物置入囊袋内,手术满意后注入抗生素,并在结膜下注射适量的地塞米松,使结膜瓣水肿后遮盖巩膜切口,最后进行妥善包扎[5]。
1.3 术后治疗:手术后72 h内予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后第一天给予抗生素和激素类的眼药水,以每日6次的频率滴眼。如果患者虹膜炎性反应明显,则选择球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 mg,地塞米松2.5 mg,同时应用复方托毗卡胺散瞳。手术后前3 d每天应检查进行手术的眼睛情况,观察角膜缘切口的愈合情况,观察患者眼压,角膜及虹膜情况,注意瞳孔的大小,植入的人工晶体的位置等[6]。嘱患者手术后每晚应使用眼罩保护眼睛,切忌用眼疲劳及用手揉搓眼睛。
1.4 检测指标:手术1个月后检查患者视力,以患者角膜散光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对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和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取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使用χ2检验。P值均<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视力测试,对患者的角膜散光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为(1.16±0.28)度,而对照组的角膜散光度为(1.38±0.36)度,且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角膜散光度比较(n=40)
组别术前术后实验组0.44±0.511.16±0.28对照组0.53±0.581.38±0.36t值0.7373.05P值>0.05<0.05
2.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实验组共出现5例术后并发症,其中角膜水肿有3例,均是角膜切口限局水肿,手术后3到5天后自行消失,2例巩膜损伤。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共出现11例术后并发症,其中7例角膜水肿,其中1例水肿较严重,治疗一个星期后好转。3例巩膜损伤,1例前房出血,术后第2天因为患者术后用力揉眼,导致前房出血,积血量达1/3前房,经保守治疗后,积血完全吸收。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P<0.05)。
近年来,老年性白内障呈显著上升趋势,手术是彻底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手段。目前流行的手术方法有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7]。
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使用的超声乳化术是一种先进的手术方法,但是具有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缺点,容易导致角膜水肿、出血以及损伤巩膜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角膜内皮细胞是保证角膜透明的重要条件,尤其对成人而言,角膜内皮细胞无法再生,损伤后只能依靠细胞的扩展与移行[8]。所以,保护角膜内皮、防止内皮细胞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且超声乳化手术对医务人员要求高,需要经验丰富,否则容易出现术中并发症,如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巩膜损伤等。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对患者的机体损伤小,容易恢复,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摘除晶状体核的时候,不需要再前房进行反复操作,能够明显减轻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达到保护角膜的目的。而且在手术过程中,容易维持前房的稳定,降低了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经过本次研究,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并发症显著低于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而且对比两组角膜散光度的数据发现,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在调节角膜散光度方面要明显优于行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终上所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硬核白内障患者具有显著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1] 洪艳,蒋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小瞳孔白内障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0):2484-2485.
[2] 郭晓龙.硬核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2):62-63.
[3] 吴彬,高伟,崔巍,等.硬核白内障手术方式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 2013,13(11):2217-2219.
[4] 李建福.两种方法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2):80-81.
[5] 郎雪华,陈明华.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高龄硬核白内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12):935-938.
[6] 魏力华,马然.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健康宣教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1):367-368.
[7] 蒋华章,王莉,李银喜,等.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手术方式的对比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78-2080.
[8] 柳维艳.差异性方向的巩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31-33.
R776.1
B
1671-8194(2017)20-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