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进展*

2017-01-16 00:42罗梦詹珠莲周国平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6期
关键词:痉挛性痉挛偏瘫

罗梦 詹珠莲周国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510315)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进展*

罗梦 詹珠莲△周国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510315)

中风后肢体痉挛严重影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痛苦和负担。针灸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用显著。笔者对近年针灸在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针灸中风肢体痉挛急症

中风病,现代医学又称为脑卒中,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并发症多的特点,约70%~80%的中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1],中风患者进入痉挛期后肢体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严重阻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使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甚至自理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痛苦和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尤其在临床研究方面证实了针灸对于改善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2]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改善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报道进行综述。

1 体针

1.1 痉挛肌与拮抗肌群取穴针刺法哈静等采用拮抗肌取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40例,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下肢取委中、阴临泉、三阴交、承山,足下垂时加丘墟、解溪。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运动功能评价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4个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治疗60 d,总有效率为77.5%[3]。张红岩等研究发现,拮抗肌透刺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阳明经针刺法[4]。李红星等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上肢屈肌痉挛,针刺肩髎、曲池、支沟、外关、合谷、八邪穴;下肢伸肌痉挛,针刺环跳、承扶、足三里、悬钟、足临泣、解溪穴。八邪穴针刺向腕关节,余穴直刺,不超过0.5寸。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5]。蒋鹏等将60例中风后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Bobath疗法)、对照组(单纯Bobath疗法)各30例,针刺治疗采用拮抗肌取穴针刺法,上肢取天井、清冷渊、肩贞、臑俞、天宗、曲池、纠内旋(手三里外0.5寸,尺骨内缘);下肢取承扶、殷门;足三里、上巨虚、条口、阳陵泉、纠内翻(外踝后缘,上3寸),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1.2 循经辨证取穴针刺法1)阴阳经辨证取穴[6]。刘欣等从阴阳学说分析中风后痉挛机理,认为“阴急而阳缓”是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主要病机,治疗上采用“泻实补虚”,即泻阴补阳针刺法,临床表明能明显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7]。陈勤等对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别采用阴阳调和针法配合头针及现代康复治疗。阴侧穴给予强刺激,毫针针刺得气后按提插捻转泻法操作,阳侧穴给予弱刺激,毫针针刺得气后按提插捻转补法操作。结果:针灸治疗与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肌张力上无明显差异,但在随访期均有显著性差异[8]。2)针刺督脉与夹脊穴。“脑络”是中风病发生的病位,瘀血阻络、脑府失养是中风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宗涛据此采用电针督脉穴位大椎、筋缩、腰阳关、命门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5%。取督脉穴位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健脑补髓、醒脑开窍之功[9]。李团结等亦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属中医学“筋病”的范畴,病位在脑,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人的四肢百骸均受控于脑。采用了名老中医张道宗教授创立的通督调神针法,取百会、风府、水沟、大椎、至阳、腰阳关,并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结果表明通督调神针法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较单纯巨刺法疗效更显著[10]。邓玉金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进行论治,认为“阳气虚衰”是筋脉痉挛的致病根本,而针刺夹脊穴具有通调一身阳气、开窍醒脑、调神通络的功能,使筋脉自柔,并可补泻经气,调整阴阳,使阴阳协调,经气回流,促进偏枯恢复,从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结果表明针刺夹脊穴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障碍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1]。3)筋经刺法。封桂宇则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病位在经筋,属中医学“经筋病”范畴,认为其治疗应当从经筋论治,采用筋经刺法,以关节附近的筋经结点作为针刺点,针刺得气后,采用反复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针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关节不发生阵挛为度。结果显示治疗组肘关节总有效率66.7%,明显优于对照组47.6%,治疗组膝关节总有效率85.7%,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12]。陈炜吉等将84例中风后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燔针劫刺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针刺组)各42例,治疗组取穴按照“以痛为腧”的原则,选取痉挛肢体经筋结聚之处,主要指肱二头肌肌腱、半膜肌腱、半腱肌腱、缝匠肌腱及股四头肌内侧头附近。针刺得气后,于针柄置一2 cm艾条点燃,每次于上肢和下肢各选取2个穴位,共治疗20 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的66.7%[13]。4)特定穴。李东霞等采用针刺井穴法观察治疗脑梗死后肢体痉挛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药物组。针刺组选取涌泉、中冲二穴合用,外则统摄诸阳,内则沟通脏腑精气,取之令阴平阳秘,气血调畅,经气贯通,振奋运动机能,故可醒神养脑、疏通气血、舒解筋急,收到标本兼顾,相得益彰之效[14]。

2 头针

头针作为传统针灸一种针刺方法,常常配合其他方法用于治疗中风疾病。其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醒脑开窍的作用,现代研究也发现头针治疗可以促进大脑两侧血液的代偿,调整大脑左右两侧血流,增加血流速,改善脑供血[15]。何小花等将中医经络学说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区进行有机结合,以双侧运动区、平衡区、感觉区、震颤控制区、足运感区为主要针刺部位,根据不同症状选取针刺区,配合康复抗痉挛手法。结果针康结合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抗痉挛疗法[16]。吴常征等采用头皮针加体针透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42例,主要选取顶中线、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得气后,行小幅度快频率捻转手法,配合体针透刺法,共治疗50 d。治疗后,神经功能、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17]。

3 电针

耿吉冬用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上肢取患侧肩髃、臂臑、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下肢取患侧俾髀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选取疏密波,频率为100 Hz,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针刺督脉为主,得气后,行以平补平泻手法。两组均留针30 min。治疗后患侧上、下肢肌张力及活动能力均有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18]。任媛媛等比较了不同针刺频率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将1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分为20 Hz、40 Hz和60 Hz 3种不同电针频率治疗组。结果3种针刺频率均能降低患侧肌肉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促进患侧肢体康复,但20 Hz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优于40 Hz和60 Hz治疗组[19]。

4 艾灸、温针灸

张燕用艾条分别在患者患侧手三里、曲池、肩髃、照海、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穴位上采用雀啄灸方法对中风痉挛患者进行治疗,每个穴位行5~7 min,皮肤出现轻微红晕后停止,疗效满意[20]。王英等采用温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以普通针刺作为对照组,结果温针法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痉挛肢体分离运动产生方面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温针法既有针刺的疏通经络气血功能,又兼具艾灸的温通温补功效[21]。

5 其他疗法

5.1 火针疗法段权等选取患肢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经穴,如:肩髃、臑会、消泺、手三里、四渎、殷门、委中、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丘墟、足临泣、申脉等进行火针治疗,每次选取6~8穴,交替选用。结果上肢有效率为56.7%,下肢有效率达70%[22]。

5.2 刺络拔罐法刘雁等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上肢取曲泽、尺泽、外关,下肢取委中、委阳、阳陵泉,以三菱针针刺令其出血,再迅速拔上火罐,每次出血量在10~30 mL,共治疗2个疗程,疗效较佳[23]。

5.3 穴位埋线法冯晓东等将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穴位埋线组(穴位埋线+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巴氯芬组(巴氯芬+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康复治疗组(康复治疗+常规用药),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均能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穴位埋线疗效更佳[24]。

5.4 刃针疗法谢文娟对中风痉挛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疼痛点、硬结点、粘连点以及肌肉附着点行刃针治疗,起到了松解局部肌肉软组织、减轻肌肉神经卡压,调节患肢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力平衡状态、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缓解了肢体痉挛状态,疗效显著[25]。

5.5 痉挛点注射法蒋再轶等采用血塞通注射液在偏瘫肢体痉挛最明显的肌肉腹部或者隆起部位(即痉挛点)进行注射,隔3 d 1次,共治疗4周。患者痉挛状态明显缓解[26]。

6 机制研究

奚马利等根据中医理论《灵枢·邪客》篇“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认为“邪气恶血住留”是痉挛发生的关键病因病机,即风寒湿三邪相互交阻,再加之瘀血阻滞,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失去濡养,致关节屈伸不利,发为痉挛。由此提出刺络拔罐加井穴放血法是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有效方法[27]。王春琛等进行实验研究探究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可能发生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夹脊穴可显著提高MCAO大鼠脊髓内β-内啡肽和强啡肽分泌水平,有效调节脑梗死后脊髓中阿片样物质的分泌及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28]。

吴常征等采用头针结合体针透刺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发现头针治疗可以改善脑部供血,降低患者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还原黏度,而体针透刺法不仅可以抑制神经兴奋状态,从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而且透刺还可通过脊髓反射中枢引起肌肉的屈、伸肌群的条件反射更好的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再次,透刺还可以使针尖所处的组织明显升高,使组织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提高穴位组织的新陈代谢,二者相结合,使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17]。冯晓东等认为肢体痉挛的发生与GABAB表达和mGluR1表达之间失衡有关,而实验研究发现,穴位埋线法可以提高GABAB表达、降低mGluR1表达,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之间重新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起到了缓解肢体痉挛的目的[29]。

7 结语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的瑰宝,历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其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了体针、头针、电针、火针、温针、穴位埋线、刺络拔罐等,各类疗法疗效确切,在中风肢体偏瘫痉挛治疗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纵观诸多文献和临床经验报道,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1)如取穴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各治疗方法疗效评价缺乏可比性;2)传统针灸和现代康复疗法还不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规范化研究,且大多数并未完全遵循随机、双盲、重复和对照原则,缺乏循证医学依据。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有其局限性,而针灸也应当和现代康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还应当与国际接轨,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建立统一的纳入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只有这样,针灸在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国外的认可,对于针灸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有利于促进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康复。

[1]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19-720.

[2]黄岳岳.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9):66-67.

[3]哈静,冶尕西,贾红云,等.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16-418.

[4]张红岩,李佩芳.拮抗肌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9):134-135.

[5]李红星,罗利敏,刘东坡,等.针刺拮抗肌侧腧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4):252-253.

[6]蒋鹏,郑祖艳.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18-19.

[7]刘欣,彩娟,刘迎春,等.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9):3225-3227.

[8]陈勤,陈晓军,陈利芳,等.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9):672-673.

[9]宗涛.电刺激督脉穴位对脑梗死后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1391-1393.

[10]李团结,邢燕彬,李佩芳,等.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8):9-12.

[11]邓玉金.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效果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2):13-16.

[12]封桂宇.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2):140.

[13]陈炜吉,陈利芳,周尔园,等.燔针劫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42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819-820.

[14]李东霞,胡培佳,程红亮,等.针刺井穴治疗脑梗死后肢体痉挛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999-1000.

[15]沈特立.病侧、双侧头穴透刺对脑梗塞TCD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8.

[16]何小花,张丽君,李惠淑,等.头针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6):55-57.

[17]吴常征,丁一,焦杨.头皮针加体针透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42例[J].光明中医,2013,28(11):2269,2276.

[18]耿吉冬.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97-98.

[19]任媛媛,赵婧宇,纪昌春,等.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对照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6):55-56.

[20]张燕.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15(1):35-36.

[21]王英.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8):70-71.

[22]段权,熊小翠.火针治疗中风后遗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3]刘雁,冯晓东,任彬彬.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4):393-394.

[24]冯晓东,李瑞青,任彬彬,等.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43-845.

[25]谢文娟.刃针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疗效及预后影响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9):119-120.

[26]蒋再轶,韩国栋,冯建宏.血塞通注射液痉挛点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2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11):16-18.

[27]奚马利,杨路,詹珠莲,等.“邪气恶血住留”是中风病痉挛性瘫痪关键病因病机的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80-82.

[28]王春琛,杨春艳,王麟鹏,等.早期针刺夹脊穴对MCAO大鼠脊髓β-内啡肽和强啡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13,222.

[29]冯晓东,李瑞青,宋晓磊,等.穴位埋线对脑缺血后肢体痉挛大鼠GABAB、mGluR1表达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5,25(3):35-39.

R245

A

1004-745X(2017)06-1018-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6.025

2017-03-05)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20151305)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376114878@qq.com)

猜你喜欢
痉挛性痉挛偏瘫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