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2017-01-15 05:58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2期
关键词:住院治疗心内科协同

张 博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张 博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方便抽样法收集近期来我院住院治疗的心内科疾病患者66例,按照其是否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分为协同组与常规组两组,其中协同组33例患者,常规组33例患者。常规组采取常规心内科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协同组采取协同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结果护理前协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ESCA、ADL评分之间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协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ESCA、ADL评分之间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协同组的ESCA、ADL评分更高。两组患者的心律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LVEF、住院治疗时间之间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协同组的心律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显著较短,而LVEF值显著较高。结论对于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实施协调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促使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以快速恢复,对于加速患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协同护理模式;心内科;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心内科是临床的一个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往往具有发病急、病情较为严重的临床特征。因此,对于心内科患者来说,在进行积极地临床治疗的同时,配合以科学合理的临床处理模式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能否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协同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是强调自我护理能力提升的一种护理方法[1]。而对于心内科临床护理来说,如何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护理积极地转变为主动护理,是心内科护理工作者一直以来积极探究的问题。而协同护理模式的引入和应用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2]。笔者以下就对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应用方便抽样法收集近期来我院住院治疗的心内科疾病患者66例,按照其是否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分为协同组与常规组两组,其中协同组33例患者,常规组33例患者。协同组33例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25~61岁,平均(46.8±4.7)岁;病程2~14个月,平均(4.1±1.5)个月。33例患者,12例慢性心力衰竭、8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7例病毒性心脏病、4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其他心脏疾病。常规组33例患者,男19例,女14例;年龄27~62岁,平均(47.4±5.2)岁;病程2~15个月,平均(4.3±1.6)个月。33例患者,13例慢性心力衰竭、9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7例病毒性心脏病、3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其他心脏疾病。二者之间的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心内科疾病的患者;②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并在入组前签署了入组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临床依从性较差,不能够配合完成临床研究的患者;②合并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或并发疾病的患者;③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④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3]。

1.2 研究方法:常规组采取常规心内科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协调组采取协同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采取协同护理模式:①建立起责任制自我护理工作制度,护理人员、患者、家属有效协调,将传统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护理体质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患者、家属以及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突出护理人员的临床教育、协调和督导的地位[4]。②护理人员首先要指导患者掌握一些临床护理文书的书写,自身生命体征测量的技能,并且指导患者掌握科学合理的用药、换药等临床护理工作。其次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一些基础的护理技能,以及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③护理人员要每天对患者的病情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此来保证协调护理实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5]。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管理分析,定量资料运用均数±方差表示,组间行t检验,定性资料运用χ2检验,检验过程中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和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护理前协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ESCA、ADL评分之间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协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ESCA、ADL评分之间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协同组的ESCA、ADL评分更高。两组患者的ESCA、ADL评分具体情况如下:护理前,协同组患者的ESCA评分(85.33±10.68)分、ADL评分(32.98±8.62)分;常规组患者的ESCA评分(86.75±11.04)分、ADL评分(33.15±8.77)分。护理后,协同组患者的ESCA评分(123.64±12.95)分、ADL评分(46.53±6.57)分;常规组患者的ESCA评分(103.98±13.36)分、ADL评分(39.24±8.39)分。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和住院治疗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LVEF、住院治疗时间之间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协同组的心律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显著较短,而LVEF值显著较高。两组患者的心律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及LVEF值具体情况如下:协同组:心律恢复时间(4.51±1.25)d、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3.29±1.58)d、LVEF(48.05±1.21)%、住院治疗时间(15.78±2.45)d;常规组:心律恢复时间(6.28±1.62)d、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5.42±1.49)d、LVEF(42.06±1.33)%、住院治疗时间(19.87±1.98)d。

3 讨 论

协同护理模式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新护理模式,主要是在护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将充分调动患者的自我护理积极性作为核心,充分地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自我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让患者切实参与到临床护理当中来,并且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具体护理工作,以此来达到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扮演的是一个协助、协调、督导的角色[6-11]。本次研究中,在建立了护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强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护理人员鼓励患者主动交流,积极表达自身想法,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不良情绪的危害,并且指导患者掌握一些控制情绪波动的方法。同时护理人员要积极地向患者宣教自救知识,并教会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和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重点向患者讲解紧急自救措施。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文书书写、生命体征测量以及用药、换药等护理技能,并且指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来完成以上护理工作,以此来将患者及家属的护理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地调动。笔者通过本次研究深刻认识到,对于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实施协调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促使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以快速恢复,对于加速患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陈赫.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3):276-278.

[2] 姜淑霞,程建云.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2):242-244.

[3] 常红娟,高敏,桑文凤.协同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4):966-967.

[4] 邵燕.协同护理模式对改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感知的干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8):28-36.

[5] 姜小梅,郑霞,杨志敏.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5(6):101-102.

[6] 葛春仙.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9):149-150.

[7] 克彩君.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J].饮食保健,2017,4(10):209.

[8] 代小红,熊茂琼.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当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2):119-120.

[9] 冯秀兰.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198-199.

[10] 杨颖.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4):206.

[11] 赵艳琴.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1):234-235.

R473.5

B

1671-8194(2017)32-0265-02

猜你喜欢
住院治疗心内科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认知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治疗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康复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干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