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碧英治疗湿疹经验举隅

2017-01-15 21:19郗亚薇刘元石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11期
关键词:泻法中焦经脉

郗亚薇 刘元石

(1.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北京102401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韩碧英治疗湿疹经验举隅

郗亚薇1刘元石2

(1.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北京102401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韩碧英;湿疹;辨证思路;经验举隅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可发于全身多个部位。皮损为多形性,呈弥漫性分布,常对称发作,自觉瘙痒,反复发病,易演变成慢性病是本病的主要特征[1]。目前认为与湿疹发病相关的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神经精神因素、气候因素以及物理因素等[2]。韩碧英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知名老中医,运用针灸治疗疑难病屡获奇效。笔者有幸跟随韩碧英教授出诊学习,受益匪浅,现撷取韩碧英教授治疗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辨证思路

韩碧英教授认为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为中焦失运,孙络受邪。由于素体禀性不耐,或脾胃虚弱,或过食肥甘厚味而致中土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湿不能完全排出体外,则郁积于内,聚为湿浊,干扰正气,导致机体抗御病邪能力下降,风、湿、热之邪气乘虚而入,于皮毛入孙络、浮络,继而通过经脉直至脏腑,与内湿相互参合,正气与之相争,内外相引,祛邪于肌肤而见疹疮丛生,瘙痒难耐。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本病的发生与六淫邪气中的风、热、湿之邪密不可分。风为阳邪,性升扬,易侵袭人体的上部、皮毛腠理。风性善行而数变,临证见皮疹泛发而无定处,一处稍有好转,他处又生,起病迅急,为风象不定。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易侵袭人体的下部,临证见皮肤水疱大且浆液多、糜烂、流液等为湿重。风湿之邪易热(火)化,蕴结于皮部可见皮肤疹色暗红、鲜红、瘙痒、疼痛等。

本病病位在十二皮部,皮部由孙络、浮络所布,依疹疮所在部位而定其经脉归属,即《素问·皮部论》曰:“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治疗思路

1.调中焦、助运化治其本。《素问·刺禁论》云:“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胃同属中土,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为后天之本。韩碧英教授认为脾胃的功能不能只限于气血生化之源,只用于虚证的治疗,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寒热虚实之证。本病的发生与脾胃代谢功能减弱息息相关,胃纳脾运能力降低,导致湿邪聚于体内,与风、湿、热之邪互结,表现在皮部则发为疮疹,或瘙痒潮红,或糜烂流液。所以韩碧英教授临证取中脘、水分、天枢、章门、脾俞、胃俞、三焦俞等以加强中焦的运化功能,祛湿邪以治其本。

2.运用五行五输治其标。根据五输穴五行配伍及生克关系,韩碧英教授多选取五输穴中属性为木、火、金的穴位进行治疗。热邪偏盛者,取阴经荥火穴,如劳宫、少府、鱼际等用泻法;风邪偏盛者,取阳经木穴,如足临泣、束骨、陷谷等用泻法,有抑木以防过旺化火之意。取相应病变皮部所属经脉的金穴,一是五脏中肺主皮毛,其性应金,二是五行中金克木,可谓一举两得。

3.井穴、络穴通络脉。本病病位在皮部,皮部由孙络、浮络所辖。韩碧英教授认为,气血由中焦化生后,经上焦宣发,汇于井穴,继而汇入经脉,再由经脉之别即大络分出,再派生出无数的孙络、浮络,分布于各脏腑之肓膜、分腠、筋肉、官窍、皮部等全身各处。而井穴和络穴是气血行于皮部孙络、浮络的重要节点,所以韩碧英教授针对皮疹泛发部位所属的经脉归属,选用相应的井穴、络穴疏通局部皮肤的孙络及浮络。

验案分析

验案1.患者,女,52岁,2013年11月21日就诊。主诉:周身红疹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余。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红疹,反复发作近1个月,自觉瘙痒难耐。现周身皮肤红疹,形态大小不一,突起皮肤,边界清晰,无流水,无结痂,无皮屑。伴口干欲饮,饮后不解渴,大便隔日1次,黏腻不成形,小便可。舌体胖大,满口,边缘有齿痕,苔白,脉细。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证属中焦湿热,复感风气客于皮部孙络。治则:健运中焦,化湿泄热通络。操作方法:鱼际直刺5~10 mm,行捻转泻法;鸠尾向剑突方向斜刺5~10 mm,平补平泻;脾俞、胃俞、三焦俞向脊柱方向平刺5~10 mm,平补平泻;支正、中脘、天枢、水分、章门、上巨虚、足三里均直刺10~15 mm,平补平泻。每周治疗3次,每次行针30 min。治疗3次后,瘙痒程度明显减轻,且无新发红疹。连续治疗1个月,皮疹消退,无瘙痒症状。随访3个月未发作。

按语:本病患者周身皮疹色红伴瘙痒,属风邪、热邪之患,大便黏腻不成形,且隔日1次,为脾阳不足,胃失和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可致湿邪内生,日久化热,损耗正气,卫气保护肌表能力下降,易与风之邪气相感,在皮部发为疮疹。治疗宜健运中焦,化湿清热通络,为标本兼治之法。鱼际为手太阴肺经的荥火穴,用泻法以祛热邪;中脘、天枢分别为胃经、大肠经的募穴;上巨虚、足三里为其下合穴;章门既为脏会又是脾之募穴,配合脾俞、胃俞、三焦俞,共达转运中焦之效。支正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灵枢·经脉》曰:“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鸠尾为任脉之络穴,《灵枢·经脉》曰:“虚则瘙痒。”韩碧英教授认为无论是肬(疣)、痂疥,都是皮肤之病,为孙络气血运行障碍所致,滞而为结,虚则为痒。临证中,韩碧英教授常将支正、鸠尾穴配合使用,用于皮肤病变的治疗,也是中医学“异病同治”治疗思想的体现。本案患者皮疹周身泛发,并未局限于某个部位,取此两穴意在疏通大络的气血运行,使皮部的孙络、浮络营卫调和,则疹消痒止。

验案2.患者,男,47岁,2016年4月23日就诊。主诉:皮肤瘙痒反复发作6年,加重10 d。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反复发作,曾于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诊为“湿疹”。现皮肤瘙痒,右下腹部成片红疹,高于皮肤,约15 cm×12 cm大小,边界清晰。伴口干口渴,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既往史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症等。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证属禀赋不耐,热蕴皮部。治则:健中焦,泄热通络。操作方法:劳宫、行间、大都、陷谷、足临泣直刺5~10 mm,行捻转泻法;解溪直刺5~10 mm,行捻转补法;隐白、厉兑、大敦直刺约3 mm,平补平泻;围刺皮疹部位,平刺10~15 mm,针尖朝向皮损中心行平补平泻。每周治疗3次,每次行针30 min。治疗3次后,皮疹颜色转为淡红色,高于皮肤的皮疹面积约为4 cm×5 cm,偶尔自觉瘙痒。治疗1个月后,皮疹消失,无瘙痒症状。随访2个月未发作。

按语:患者基础病较多且皮疹反复发作,可知其素体禀赋不足。右下腹部成片红疹伴瘙痒,为热邪蕴于肌肤而致,病位在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皮部。邪气能乘虚而入,必是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之时,所以以健中焦、泄热通络为治疗原则。中脘、天枢、水分使水谷得利,精微运转,中焦气机升降复常。劳宫、行间、大都为阴经的荥火穴,用泻法以祛热邪。陷谷、足临泣分别为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的输穴,用泻法以化木气之过。解溪为足阳明经经穴,五行属火,根据子母补泻原则,用补法意在以火生土,助运中焦。隐白、厉兑、大敦分别为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的井穴,刺之使局部皮部孙络气血运行得以通畅,则疹自消。

[1]于璟玲.针灸美容美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3-484.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04.

2017-05-27)

猜你喜欢
泻法中焦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太阳穴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中焦镜头专题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