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医案》血证学术思想探析

2017-01-15 21:19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11期
关键词:白茅根沈氏降气

洪 靖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沈氏医案》血证学术思想探析

洪 靖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沈璠;《沈氏医案》;血证;学术思想

沈璠(1658-1738),又名沈鲁珍,清代早期著名医家,上海南汇人。沈氏精通医术,勤于医理,态度谦和,平易近人,深受当时医术界人士的敬重。著有《沈氏医案》,共收录内科、妇科及五官科医案220余则,援引经义及东垣、丹溪诸说,析证详明。笔者认真研读《沈氏医案》中的血证医案,总结和分析沈氏的学术特色,不仅能够丰富中医理论,而且对指导中医血证临床具有积极的作用。现将沈氏诊治血证的学术特色浅析如下。

明证审因,必先岁气

沈氏宗《内经》之法,对五运六气学说融会贯通并应用其理。在解释血证发生机制时,常结合五运六气理论来判断疾病证候,审查病因。这种通过与人、自然环境、天时相参的方法,符合中医“三因制宜”的原则,值得后世医家在诊断疾病中借鉴发挥。

如沈氏诊治一老年患者[1],“数年前曾患血证,服寒凉之药,得以相安。去年血证复发,他医误进热药,以致火来乘金而咳嗽,目前脉息弦细带数”。本案患者数年前曾患血证,服寒凉药而愈,可知此血证由于火热迫血妄行,旧症复发,庸医不以前医诊断为借鉴,反处以热药,导致疾病愈盛。沈氏结合运气学说解释本病病机,认为该患者“肾水不足,不能荣养肝木,木火升腾,血随火沸而出。今岁少阳相火司天,内外之火相煽动,致频咳而咽喉嗽痛”。患者年过四十,元阴虚衰,虚火上炎,而且正逢寅、申之年,为少阳相火主时,外火引动内火,进而导致咳血。沈氏用滋阴降火、寂静调摄之品,药用生地黄、麦冬、地骨皮、牡丹皮、川贝母、薏苡仁、牛膝、知母、鲜百合、黄柏、瓜蒌霜,加白茅根煎。方中生地黄、麦冬、川贝母清热凉血,滋养阴液;牡丹皮、黄柏、瓜蒌霜清热除蒸,祛瘀生新;知母、鲜百合仿仲景知母百合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使热从小便而解。

脉证合参,豁痰泻火

沈氏生活在清代初期,当时医家尊崇张景岳“温补培元”的治法。在内科杂病的诊治过程中,不经辨证,不经四诊,滥施温补,害人无数,沈氏认为“寒热温凉,随病而施,中病而止,岂可多事温补,痛戒寒凉乎”。因此,在治疗血证过程中发现,其病因多是由于热、痰互结所致,因而在四诊诊断上尤重脉诊,在治疗上重视使用豁痰泻火之药。

如沈氏诊治一路氏患者[1],“向有咳嗽之病,遇风寒即发。今交夏令火旺之候,胃火痰火为外邪触动,上干肺家而咳嗽愈作。脉息左手带弦,右手滑大带数”。本案患者素体瘦弱,遇风寒即发咳嗽。左手脉弦,可知肝火妄动,右手脉滑大而数,此乃胃中之痰火交结。夏令火旺时节,阳气升腾,内外合邪,木火灼伤肺络,导致咳嗽。庸医不知其理,“以何首乌、熟地黄、枸杞子等温补之药,闭其肺窍,加之肥腻不忌,咳嗽日久。咳久,火炎于上,扰其胃中之血而吐血。内火不清,销烁肌肉。凝滞之药入胃,纠结成痰,不知饥饱,饮食不进,已经两月,精神困惫。”何首乌、熟地黄、枸杞子等温补滋腻之品,一方面导致肺窍壅塞,肺不能宣肃,咳嗽不止;另一方面过食滋腻药物,脾胃不能运化,影响气机代谢,酿而化痰,日久郁而化热,痰热互扰,胃络受伤,血溢脉外,而致吐血、不知饥饿、饮食不进等诸症。沈氏结合脉证,使用豁痰泻火之品,药用半夏、陈皮、苏子、杏仁、瓜蒌、桔梗、黄芩、枳壳、桑皮、石膏、甘草、生姜。方中半夏、陈皮、瓜蒌仿二陈汤之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苏子、杏仁,一升一降,肺气得以宣发肃降;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诸药上行而不下沉,升提肺气,止咳化痰;黄芩、石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枳壳理气行痰,消积;甘草、生姜顾护脾胃之气。

滋水涵木,清金降气

沈氏认为血证的病位多在肝、肾、肺。肝肾同源,肾水不足,久病及肝,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肝火上炎,木火刑金,肺失宣肃,气机壅遏于胸中,进而导致气机逆乱,血不循经,流出脉外。因此,沈氏在治疗中注重“以滋阴降火、清金保肺治其本,降气清热治其标”。

如沈氏诊治一张氏患者[1],“天禀素弱,肾水不足,夏令兼暑热之邪,至秋发疟,疟愈而暑邪未清,补剂与荤腥太早,致余邪未清,流注于背脊肌节之间作痛,扰其胃中之血下流。至夏令,内伏之火炎炎而炽,加之酒热助火,胃中之血随火而升。火热灼伤肺经,痰中带血。脉息左手弦数,右手洪大”。本案患者素体虚弱,肾水不足,水不能涵木,肝火上炎犯胃,又过食肥甘厚腻,脾胃积滞日久而化湿热。火热烁肺,痰中见血。热迫血妄行,但肺气不利,布于胸膈,气升不舒,故离经之血偏渗大肠,导致便血。血流脉外,瘀血日久,可致背脊肌节作痛,正如唐容川所言,瘀血“流注四肢,则为肿痛”。沈氏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滋水涵木,以治其本;另一方面降气清火,潜降升腾之气。其认为“降气清火,降则血降,治血必先理气,气降则血自归经”。药用生地黄、苏子、郁金、丹参、枳壳、山栀、枣仁、瓜蒌仁、白芍、川黄连、牛膝,加荷叶汁、白茅根。并嘱咐患者戒恼怒,忌一切肥腻辛辣醇酒厚味为主。方中生地黄、山栀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郁金、丹参、枳壳活血行气消瘀;苏子、瓜蒌仁、川黄连清金泄热,理气宽胸;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祛瘀,并能引火(血)下行;再加入荷叶汁、白茅根,共奏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之功。

理气消瘀,清热和胃

各种血证之后,血无归附,离经之血,停而为瘀。瘀血内阻,可导致再次出血。沈氏在治疗血证过程中极其重视理消瘀、清热和胃,防止患者二次出血,对现代临床治疗血证具有启发作用。

如沈氏治疗一江氏患者[1],“幼时有梦遗之症,此肝火妄动,扰其精房而来。医者俱以补肾涩精之药涩之,其火不得下降,反以桂、附助其火,其火愈炽而上升,血随火沸而衄血。今值纯阳之月,内火与外火交相煽动,而胃中之血大吐不止,胸膈不宽,喉中作痒,此吐后不归经之血留滞膈间,肝火郁而不舒;脉息左手弦数,右手洪大有力,此胃中余瘀未尽,肝火不静。”本案患者由于相火妄动,扰乱精房,导致梦遗,庸医从固肾收涩而治,导致闭门留寇,火势反张,血随火(气)上从鼻而出成衄血。正值夏月纯阳之月,内外火相合,灼伤脾胃,吐血不止。血流脉外不得至经,肝不能藏血,故胸膈满闷,喉中作痒。沈氏从理气消瘀、清热和胃立法,药用桃仁、当归尾、香附、山栀、牛膝、丹参、白芍、青皮、滑石、黄芩、白茅根,先服酒蒸大黄三钱。方中桃仁、当归尾、丹参、白芍、牛膝清热养血,祛瘀生新;香附、青皮疏肝解郁,理气宽中;滑石、黄芩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白茅根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沈氏让患者先服酒蒸大黄,大黄“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药”。

结语

纵观《沈氏医案》,沈氏治疗血证时,明证审因,遵循《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在治疗血证过程中,重视四诊合参的运用,尤其注重脉诊,根据脉证,常配伍豁痰泻火之品。并立滋水涵木、清金降气与理气消瘀、清热和胃两大特色治法,临证疗效卓彰。沈氏融会贯通李东垣、朱丹溪诸家理法,临证善用经方,如常用《金匮要略》知母百合汤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出血。《沈氏医案》多为夹叙夹议,从中可见沈氏精炼的辨证思路和处方用药疗经验。故笔者从《沈氏医案》系统研究沈氏血证诊疗,希冀指导中医血证临床实践,弘扬祖国传统医学。

[1]沈璠. 沈氏医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33)[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33,10,15.

2017-07-25)

猜你喜欢
白茅根沈氏降气
紫苏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治疗小儿肺炎小验方
痰除不尽试试这碗汤
白茅根煮藕 治牙龈出血
白茅根煎服解“酒毒”
治肩周炎治牙龈出血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清热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