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点按缺盆穴治疗咳嗽之机理浅探
丁卫青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缺盆穴本属足阳明胃经穴位,但主治咳嗽、气喘、胸部满闷等肺部症状,其作用机理除了穴位的近治作用外,教材未作深层阐述。而缺盆穴在临床上治疗咳嗽效果显著,笔者从缺盆穴的相关经络、血管、神经、淋巴管以及操作方法等角度来探究其作用机理。
缺盆穴 ;咳嗽;点按;机理
缺盆穴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也是人体的一个体表标志。缺盆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但治疗咳嗽效果甚佳,其作用机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缺盆即指锁骨上窝解剖位置,又指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足阳明胃经在此穴分支,一支由此入里“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一支由此下行“从缺盆下乳内廉”,两支又“下至气街中而合”,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于天源[1]指出全身有7条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通达缺盆。李家康[2]也认为缺盆穴为足阳明脉气所发,此穴为交会穴其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热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共会于此。《针灸学简编》中描绘了缺盆穴与肺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胆经等经脉联系密切, 指出“缺盆”穴是肢体各经上至头面部的主要中转站。缺盆穴与机体联系非常密切,尤其对肺胃影响最大,故其治疗咳嗽的作用机理与经络关系密切。
缺盆作为一解剖标志,其下面分布着血管、神经、淋巴管。缺盆穴治疗咳嗽起效的机理可能与血管、神经、淋巴管有关。张建华等[3]通过解剖57具尸体发现缺盆穴的内侧有颈横动、静脉经过,缺盆穴的外侧有肩胛上动、静脉通过,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均是甲状颈干的分支,臂丛也在缺盆穴经过。此外,迷走神经走形行于舌咽神经根丝的下方自延髓橄榄的后方出入脑,经颈静脉孔出颅腔。之后下行于颈内、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经胸廓上口入胸腔。胸廓上口刚好是缺盆穴所在。
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起着中心地位,龚启华等[4]通过对比人体经络走形和淋巴在体内的分部发现,一些主要的头面淋巴管或干与经脉分布是一致的。张娟[5]发现癌症的原发灶与经脉关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灶位于锁骨与胸锁乳突肌所形成的夹角处,刚好与缺盆穴对应。此外中医研究院[6]观察到此穴位分布有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终末,它们与小血管关系很密切。这一信息自外周的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引起一系列的活动,如解质、cAMP、d3MP、前列腺素E、F等使机体在强烈刺激作用下使其机能状态和免疫反应处于适当的程度。由此可看出缺盆穴产生作用的机理可能是激活了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清代儿科医家夏鼎在《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上·咳嗽铁镜》提出:“隔经传染之嗽在胃,胃有热因染乎肺而嗽。肺胃各经,顺传不到,逆可不及,又不相侮,故为亦嗽……胃热熏蒸,波及肺窍”,就明确提出了咳嗽可由胃热上熏于肺而致。《素问·咳论》篇记载,咳有“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虽与多脏器相关,但肺胃为病变中心,强调了咳嗽不离肺胃的观点。于天源[1]通过对古今33部文献调查,发现缺盆的主治症状有239个(含重复),其中病位属肺(因肺主表,故将汗的病位归于肺)、肺系、胸肺的症状共出现131次,占全部症状的54.81%,由此得出,缺盆定为交会穴且与肺关系最密切。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 肖继芳教授[8]针刺缺盆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与肺、颈肩、上肢等相关疾病,疗效明显。
缺盆穴的相关经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固然重要,但其作用还需通过适合的操作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才能发挥出来。临床上多应用针刺,但是恐其伤到肺而致气胸。运用点按法刺激缺盆较利于实施。点按法以拇指着力于受术部位,其余4指自然握拳或张开支撑,便于协同助力。点按法由于着力部位面积小,局部产生的压强较大,给受术者的刺激较强,以指代针,无针刺之苦,且同样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缺盆穴临床应用广泛,可治疗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其治疗咳嗽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刺激迷走神经,激活细胞及体液免疫,通达肺胃之经络。明确治疗机理,这为临床提供确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临床操作以指代针,规避了针刺带来的潜在风险与痛苦,保留了刺激穴位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于天源.论缺盆经脉交会及其临床意义[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22(4):77-78.
[2]李家康.缺盆穴脉气所发考证[J]. 河南中医,1987(6):7.
[3]张建华,余安胜,赵英侠,等.缺盆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J].中国针灸,2001,8(21):493-494.
[4]龚启华,曹及人.论经脉与淋巴管系的关系[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4):35-40.
[5]张娟,王鹏,刘鲁明,等.基于缺盆穴探讨经络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12(12):1099-1102.
[6]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形态组、生化组.中医药研究参考[J].针灸临床杂志,1976,23(28):345-346.
[7]施金凤.小儿肺炎与阳明内热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22.
[8]刘冠麟,邓柏颖,张毅,等.肖继芳教授论缺盆穴的临床应用[J]. 上海针灸杂志, 2007(11):1-2.
丁卫青(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小儿推拿证治规律。E-mail:1479763449@qq.com
R229
A
1007-8517(2017)22-0010-02
2017-09-26 编辑:邓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