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餐造影与CT在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及优缺点对比

2017-01-15 09:46姜海波何晓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5期
关键词:消化道胃肠道造影

姜海波 何晓明 曹 俊 李 猛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

钡餐造影与CT在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及优缺点对比

姜海波 何晓明 曹 俊 李 猛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

目的 对钡餐造影及CT在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寻找出它们在外生型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医院内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进行影像表现分析。36例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并随机将患者分成钡餐组和CT组,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36例研究对象中,CT定位诊断正确20例(55.6%),定性诊断正确34例(94.4%);而消化道钡餐定位诊断31例,正确率达到了86.1%,定性诊断正确22例(61.1%)。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在定位诊断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性诊断方面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结合钡餐造影诊断的准确率为97.2%。结论钡餐造影能够准确对病灶进行定位,定位准确率较高,而CT扫描检查可以对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定性,定性率较高。二者在临床上相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钡餐造影;CT;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主要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一类非上皮细胞肿瘤,此类肿瘤在消化道中属于比较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主要多发于胃及小肠,也可以发生在胃肠道以外[1]。胃肠道间质瘤常常位于黏膜下,比较难以取得病理组织,给手术之前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影像学对此类肿瘤进行诊断。本研究通过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资料分析,探讨不同诊断方法的应用及相关优缺点对比。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进行资料分析,随机将患者分成钡餐组和CT组。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40.12±8.26)岁,相关临床资料和CT、钡餐造影资料完整。通过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胀伴随呕吐、肠梗阻,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不过通过体检发现病灶。

1.2 检查方法:CT检查前,叮嘱患者禁食8 h,扫描前2 h,口服1 000 mL 2%复方泛影葡胺,扫描前,服用500 mL温开水。扫描时采用仰卧位,通过对患者进行CT平扫加强化扫描。扫描全腹部,扫描速率为:5~3 mL/s。钡餐造影方法则采取口服产气粉后,再口服300 mL稀钡,并利用岛津1 000 mA数字胃肠机和西门子平板胃肠机动态观察,等待对比剂至回盲部,然后根据病变部位获取不同体位的影像学表现,以显示病灶的黏膜像和充盈像。

1.3 病理学诊断方法:36例患者手术前均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诊断间质瘤的阳性标准为免疫组化CD117阳性、CD34阳性;诊断间质瘤的阴性标准为S-100和Actin。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痛腹胀、或伴随呕吐为主要临床症状。亦或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过通过体检发现病灶。

2.2 CT表现:36例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肿块呈现类圆形或椭圆形25例,长条形4例,分叶状患者7例;肿瘤位置:28例位于胃肠道腔外,8例跨胃肠道壁内外,6例肿块局部与肠腔相通;肿块大小:最小2.6 cm×2.8 cm,最大12.4 cm×17 cm。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门脉期病灶,轻度或中度强化,CT值可增加7~29 Hu,平均增加(16.4±8.1)Hu,静脉期强化并趋于均匀,CT值了增加至5~15 Hu,平均增加(8.0±5.9)Hu。

2.3 钡餐造影表现:36例患者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患者表现为由于肠管的受压而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肠壁边缘表现光滑,病变肠断壁质地较柔软,局部较为紊乱,其中12例患者出现钡剂滞留的情况,14例患者通过观察显示肠管与肿瘤病灶之间存在沟通的窦道。

2.4 两种影像方法的对比:通过对36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可以得到:CT定位诊断正确20例(55.6%),定性诊断正确34例(94.4%);而消化道钡餐定位诊断31例,正确率达到了86.1%,定性诊断正确22例(61.1%)。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种方法地诊断准确率比较χ2=10.035,P=0.000。CT结合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准确率高达97.2%(35/36),仅仅有1例在手术前误诊为克罗恩病。

2.5 患者病理特征: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可见良性间质瘤较小,组织切面略呈编织状,质地中等;恶性间质瘤瘤体体积较大,切面呈鱼肉状,表面多伴随着出血、坏死、囊变等现象。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学检查主要有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两种表现。本研究出现梭形细胞25例,出现上皮细胞11例。免疫组化方面的表现为:CD117阳性患者36例,CD34阳性患者26例。

3 讨 论

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一般多发于中青年,主要的发病部位位于小肠,其次是胃,在临床上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以此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3]。本次研究中,患者都通过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在本次研究中,36例患者采用CT扫描检查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并结合病理组织检查以对病情进行诊断。本次研究中利用两种方法检查发现了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如下:①患者CT扫描检查的特征为:肿瘤体积较大且坏死较明显,表现为肠间肿物,但是通过CT扫描发现,患者胃肠上窦部不容易显示。增强扫描可显示,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部分呈延迟强化,且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门脉期和动脉期。②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表现:呈雪花形状造影,观察期间,钡剂有存在滞留现象,小肠有扩张表现,且存在积液,肠管挂钡不良,进行肠排空时速度较慢,有时可见肠管因受压而发生移位。另外,钡餐造影还可显示出窦道,有利于观察肠管的蠕动,清晰显示肠管与间质瘤的关系。在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采用CT扫描检查能够对患者的患病部位的特点有较为明显的清晰作用,能够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及大小,但是窦管则较难显示,容易造成误诊,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CT扫描结合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对于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临床上应该把二者进行相结合,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1] 杨伟洪,向先俊,胡小红,等.利用CT和钡餐造影检查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2):259-261.

[2] 胡其欣,高青.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22):2050-2057.

[3] 赵艳萍,王新华,文智,等.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及误/漏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6):779-781.

R735

B

1671-8194(2017)25-0064-02

猜你喜欢
消化道胃肠道造影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