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完善路径

2017-01-14 19:04沈自友高春娣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沈自友+高春娣

[摘 要] 校园网络文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有着积极社会作用的同时也有消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比较理性,网络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高校应针对有关问题,提出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法,构建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关键词] 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2-0161-05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依靠网络在虚拟时空里即可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由此一种具有时代特征、蕴涵着丰富内容的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应运而生[1]。网络不仅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乃至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网络深刻影响了大学校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为此,高校要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整理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调查对象是高校各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问卷由受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和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大学生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现状,包括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网络使用与认知、网络现状评价、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描述

此次调查共计288人。从性别上看,男性占40.28%,女性占59.72%;从政治面貌上看,党员占19.1%,团员占74.65%,群众占6.25%;从受访者年级分布上看,从大一到研三均有分布;从专业类型上看,理科类(12.15%)、工科类(44.79%)、管理类(20.83%)、艺术类(4.17%)、文科类(15.97%)以及其他(2.08%),参与者学科门类也十分齐全。从中不难看出,网络技术上的平等与开放,造成了网络参与主体从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等方面虽各有差异,但都能够通过网络发布或获取信息,从而体现了多元化的社会特征。参与者本身的多元化需求也要求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如调查显示,在有兴趣阅读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中,包括了动态信息、文艺原创、师生论著、影视作品和高教集萃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调查结果反映出的几种倾向

1.网络虚拟社会化现象十分突出,偏向于满足个体的喜好与需求,呈现出生活化、休闲化、娱乐化的特点。网络的普及大大拓展了网络的功能,如获取信息、购物、社交、学习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从大学生网络浏览的内容看,多功能的网络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生活化、休闲化、娱乐化倾向。统计显示,大学生网络浏览关注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名人、明星等娱乐新闻”(59.72%)“时尚购物饮食”(55.21%)和“个人学习生活分享”(54.51%),其后是“国家时政大事”(52.78%)“社会民生问题”(46.88%)和“科技教育文化类”(54.17%)。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兴趣度也呈现多元趋势,具体表现为动态信息(67.82%)、文艺原创(62.28%)及影视作品(54.33%),而师生论著(37.72%)、高教集萃(34.26%)的兴趣度相对较低。

2.大学生对于网络及网络文化的认知比较理性。在网络文化内容认知方面,大多数受访者都能认识网络文化内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丰富性。关于网络对于学习的影响,84.38%的受访者选择“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还有的选择“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67.36%)“认识了很多朋友,减轻心理压力”(56.25%)。不可忽视的是,有16.67%的学生认为花费太多时间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有13.19%的学生认为会沉迷于网络,无心向学。这部分群体的学生是需要特别给予关注的。大部分受访者对于网络语言的认知也是正向的,55.9%的受访者认为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实的语言文化,仅有14.93%的人认为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总的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和发展现状有着较为理性和全面的了解和判断。

3.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教育及制度建设存在较大问题,大学生网络参与积极性和质量有待提高。网络是提供丰富信息和交流互动的平台,但大学生参与层次较低,更多只停留在浏览文章和灌灌水、凑凑热闹的层次(占比79.57%),仅有10.76%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而愿意自己发文章引发讨论的仅占3.13%。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对于学校官方的网络平台关注度不高,经常关注的仅占25.95%,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只有选课、评教的时候会关注,对于其中的原因,一半以上学生认为与自己学习生活无关和不感兴趣。大学生网络参与质量不高,由此也不难理解仅有34.72%的学生了解一些网络方面的规章制度。当问及校园新媒体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作用时,给予中偏下评价(包括“没有作用”“有些作用”“一般”)的人数比例高达86.27%;同样,在面对问题可通过校园新媒体寻求帮助并解决的问题上,给予中偏下评价(包括“从未得到帮助”“几乎不能得到帮助”“偶尔能得到帮助”)的人数比例为79.85%;而当受访者被问及本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不足时,排名前六位答案分别是:网络互动平台少(44.44%)、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队伍不健全(37.85%)、网上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31.94%)、缺乏专业的网络技术支持(28.82%)、网络文化资源服务意识缺乏(22.57%)、网络制度不健全(21.18%)。

4.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并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此次调研中,受访对象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十分了解”的仅占39.93%。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宣传的深度不够,更多停留在口号上,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仅有6.25%和26.74%的受访者表示,在网上看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会主动点击浏览。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宣传内容不贴近大学生活(47.22%)、大学生更关注自己喜欢的事情(39.58%)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31.6%的受访者认为“从小接受类似教育,已经厌烦”。这些因素导致仅有23.2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很大。尽管调研显示的现实状况不理想,但是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认同感较强,只是认为网络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有机融合。如大部分受访者能意识到网络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冲击,认为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各类不道德事件的出现。以“雷洋事件”“赵薇、戴立忍事件”等热点事件为例,81.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会受不同程度的舆论影响,认为网络文化对人生观、价值观影响较小的仅占3.82%。总体来说,网络作为满足学生心理诉求,传播、宣扬价值理念,统筹协调各种矛盾的重要媒介,对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巩固思想文化阵地、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做好网络舆论引导,这正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路径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个人价值观决定了其处世态度、行事风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一个人追求何种目标和如何达成目标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向性深刻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和价值选择。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把握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抵御敌对势力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攻击,确保文化信息的安全[2]。

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对于大学生这一网络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建设者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1.积极影响。大学生群体借助网络有效改善了作为文化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寻求自身发展的兴趣及对保守权威学术观点的批判上有了很大突破,价值理念与关注点逐渐呈现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大学生开始利用网络平台更多接触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建设中,并且依托网络的主动性优势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和政治话题,理性地表达观点。这不仅是对自身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锻炼,也显示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步。

2.消极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客观导致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树立自身价值观的因素渗透到高校网络文化中。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网络文化消极影响存在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良信息难以管控;二是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上存在各种矛盾,这些矛盾经过网络的不正确解读,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国家的不正确认知甚至是非理性的批判。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策略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者而言,必须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待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问题,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制度建设,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保障。通过完善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切实提升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水平,规范、监督高校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及上网行为,及时、有效遏制和消除不良信息传播,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3]。

2.高校必须重视并逐步提高网络文化内涵建设,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目前,一些腐朽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文化正随着网络而逐步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为此,高校必须依托技术手段和规章制度对网络文化传播加以严格的甄别和管理,设置“绿色屏障”,屏蔽有害信息,建设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针对网络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掘和积极培养学生参与高校网络建设、维护和管理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加强网络文明道德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质量,对网络不良信息和校园网络文化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预防和纠正。同时加快推出符合现代大学生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网络文化品牌。

3.高校要以网络文化建设为载体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筑牢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近年来,为大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各高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通过校园各专题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等载体不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并要切实做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和手段创新。思路创新,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思路上,打破对于上级下发学习文件照搬照抄照发的旧思路,要适应网络信息宣传简洁化、碎片化、模块化的特征,摒弃长篇大论,采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漫画、微课堂等形式展现;方式创新,就是改进原来说教的宣传方式,更多地开展线上教育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活动,如在文明素质养成教育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段创新,就是要重视过程教育和兴趣教育,放弃以强制手段,依靠分数来要求学生的方式,坚持以兴趣为主导,在尊重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开展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此达到宣传和教育相得益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虢美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葛晨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2).

[3]周 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6).

[4]吴唐风.浅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