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堂
[摘 要] 决策,就是决定策略或办法,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决策是领导工作的起点,决策能力是领导能力的核心。决策能力强的一个标志,就是科学决策、符合实际。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切忌无的放矢;要有担当的勇气,切忌当断不断;要有民主的作风,切忌个人专断;要有创新的精神,切忌因循守旧;要有战略的远见,切忌战略短视。
[关键词] 决策;领导;领导工作;决策能力;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2-0038-04
“决策”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孤愤》:“智者决策於愚人,贤士程行於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 “决”就是决定,决断;“策”就是主意,办法。决策,就是决定策略或办法,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总是要对未来实践的目标、方向、原则、方法、途径等作出某种判断与选择,这种判断与选择就是决策。古往今来,人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某种设计和选择,这种设计和选择即决策。
决策是领导工作的起点,决策能力是领导能力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正确的决策。领导干部位高权重,掌握着决策资源和决策主动权,决策一旦失误,整个领导工作就意味着将以失败告终。因此,决策职能是领导工作的第一职能,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第一追求,决策能力是领导能力的第一要素;决策能力强的一个标志,就是科学决策、符合实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决策呢?
1.要有明确的目标,切忌无的放矢。目标就是预期中的结果,决定着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向,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享有“西方兵圣”之誉的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想清楚要以战争达成什么,以及准备如何完成,没有人可以轻易发动战争,最好连想也别想。”战争是这样,领导工作也是这样。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把决策目标搞清楚,就不可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更谈不上决策能力强。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三个建筑工人回答同一个问题——“你在干什么”,一人说“垒墙”,一人说“建楼”,第三个人则说“建设一座城市”。若干年后,“垒墙”的还在“垒墙”,“建楼”的成了工地管理者,“建设一座城市”的则成了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心中目标不一样,干同样的活,结果就不一样。在决策目标清晰、明确的前提下,还要坚持“超越目标,目的优先”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是一个战略目标,目的是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明确了这个目标之后,地方政府就可以因人因地施策:能就地脱贫的就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现就地脱贫,不能实现就地脱贫的就实施扶贫搬迁,找一个“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的地方实现易地脱贫。而且,实施易地脱贫较之就地脱贫的决策思路更开阔,更富有远见和创造性。
2.要有担当的勇气,切忌当断不断。担当是决策者的座右铭。决策就是责任,失误就要担责;不愿担责,不敢担当,就不配当领导、作决策。担当源于对责任和使命的坚守,担当精神决定着成就空间,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责任与使命、困难与风险的担当者,是大智与大勇、见识与胆识、魅力与魄力的集大成者。敢于担当,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是决策的第一步。决策本身就意味着变革现状、调整格局,意味着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决策和决策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各种矛盾,甚至会得罪一些人,受到阻挠和责难。特别是一些久拖不决、积重难返的问题,决策起来往往难度很大。这就要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有担当的勇气,有迅速做出选择、定下决心、形成方案的决断力。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出现矛盾和问题后,由于当地领导议而不决,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酿成震惊社会的群体事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顾虑、拖延是决策的大敌。有些决策,特别是一些非常规性的决策,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风险,何况有些问题来得急,需要当机立断。作为决策者,必须敢于担当、敢于拍板、敢于决断,切不可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应努力避开“布里丹选择”的陷阱。
3.要有民主的作风,切忌个人专断。“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皆因好自用”。民主是决策的生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民主作风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作为决策的主体,既要有耳听八方的“功夫”,又要有包容天下的气度;既要能够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情况,又要能够容得下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广纳民言、广聚民意、广集民智、广借民力,善于在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 善于运用民主的意识指导决策,运用民主的作风保障决策,运用民主的方法做出决策,从而使决策活动更加透明化,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化,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2] 277。要健全决策调研制度,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决策前先调研,不调研不决策。坚持“一来一去”的决策模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也是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中心环节。决策前,要到群众中求策问计,使决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决策时,要把权力交给群众,调动群众广泛参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决策后,要回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不理解的耐心解释,对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进行改进,对群众反对的坚决予以纠正。坚持专家咨询和论证,认真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建议。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4.要有创新的精神,切忌因循守旧。创新是决策的灵魂。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3]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惟改革创新者胜,“胜”就胜在改革创新上,胜在决策创新上。一个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创新能力。一个干事业、有作为的干部,必然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干部;一个干事业、有作为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要求决策者必须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敢于另辟蹊径,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于另谋新策,用别人没用过的招,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探索,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寻求答案,在创新中寻求出路,在改革中完善改革。
5.要有战略的远见,切忌战略短视。短视难有作为,远见赢得未来。决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测性和风险性,因而要求决策者必须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察古知今、鉴往知来,具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超前把握事态发展趋势的预见力,切不可鼠目寸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远见源于卓识,思路决定出路。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历练中增强掌控全局的能力和洞察未来的远见,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个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学习”[2] 31,“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2] 298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敏锐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努力使自己主导的决策成为正确的而不是盲目的决策,成为有科学根据的而不是想当然的决策。要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怎样、应该如何引导使之趋利避害,在不断总结和探索中提高思想水平和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新华网,2015-11-03.
[2]习近平.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
[责任编辑: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