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艳?王越
[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策略,情境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形象、具体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抽象性知识和问题。不仅如此,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实现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教学;教学情境
创设贴近生活、生动具体的情境是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现有机连接的桥梁,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实践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结论和实现途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运用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质,数学的知识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并升华出来的,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个特点,通过创设学生触手可及、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进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从而为有效教学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比如在讲解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诸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同学们都长大了,已经开始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了。周末你帮爸爸妈妈到超市买东西,其中一袋盐1.5元、一瓶酱油3.6元、一把刷子8.9元,每样东西各买一个,你需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回这些东西呢?”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教师将日常购物的情境和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有效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对于小数加减法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通过直观研究创设情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问题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因此他们的这种心理会更加明显。针对这一点,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这种心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直观的知识呈现方式,创设浓郁的研究气氛,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一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者,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举例而言,在讲解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时,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研究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这时,学生们在经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研究探讨方式,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用量角器把三个角的度数测出来然后相加正好是180度;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的三个角放在一起正好可以凑成一个直线,由于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内角和也是如此。听到这些,笔者说:“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就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今天大家也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这个问题。看来大家都有着和数学家一样的本领,以后一定能够成为现代的欧几里得!”此言一出,学生们的研究热情被立刻激发,充分体会到了研究和探索数学的成功与满足感,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因此获得了有效地提高。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媒体依托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以及演示功能,可以创设出逼真且形象的教学情境,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进行PPT、图片、视频、动画等效果进行情境的创设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加投入、专心、高效地进行学习。
比如在进行有关对称图形的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看到除了足球、篮球、蝴蝶、树叶、五角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之外,还有诸如故宫、泰姬陵这些建筑,麦当劳、大众这些品牌标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对称,之后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自行总结和归纳关于对称图形的定义。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图片进行翻转、颠倒,让学生看到多媒体所展现的神奇功能的同时探究对称图形的性质。这不仅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这种情境的创设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与理解能力,通过科学多元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从而让他们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的亲切感,进而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屏.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运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8.
[2]郑上达.巧用情境铸就活力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有效情境的思考.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13.
[3]陶春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