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栩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经验举隅

2017-01-14 09:23
中医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双心中医学疾病

王 珊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钟栩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经验举隅

王 珊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钟栩主任医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钟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达30年,在心血管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造诣,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种心血管病症,尤其对“双心疾病”的辨证诊治有独到见解。钟主任从中医辨证施治出发,认清双心疾病在不同阶段所处的“证”,审证求因,善用经方,疗效显著。

双心疾病;钟栩;中医师;临床经验

钟栩主任医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钟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达30年,在心血管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造诣,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种心血管病症,尤其对“双心疾病”的辨证诊治有独到见解。“双心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临床联合用药需要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此外,大部分患者对精神科用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心理排斥此类药物,造成了患者的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服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与西医学提倡的生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双心疾病”的干预治疗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有幸跟师,录其验案,以资探讨。

1 中医学对“双心疾病”的认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明。中医学中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而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血脉”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若心主血脉功能出现异常,神志活动也必然会出现改变。中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属“心悸”“胸痹”“真心痛”范畴,精神心理障碍属中医学“郁证”“脏燥”“不寐”范畴,孙广仁[1]认为:“双心疾病”可归属于“继发”范畴,即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并且所产生的新的疾病与原发病在病理上有密切联系,因此,双心疾病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肺等脏。病性属本虚标实,虚者表现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实者表现为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其总体病机可概括为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治疗上主张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实证以理气解郁为主,根据血瘀、痰阻、湿滞的偏盛分别佐以活血、祛痰、化湿等;虚证则根据脏腑虚损及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或养心安神定志,或补益心脾,或交通心肾等[2]。

2 病案举例

2.1 冠心病PCI术后

患者,女,75岁,2017年3月20日初诊。主诉:胸闷痛伴头痛、胸闷痛时作,纳差,眠差12 a。现症见:神情焦虑,神疲气短,多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关脉浮。曾前往兰州某医院就诊,怀疑为冠心病,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患者拒绝,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胸闷痛症状明显缓解。4 a前胸闷痛症状加重,经上述治疗无明显缓解,前往省人民医院就诊,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有两支冠脉分支堵塞达80%(具体不祥),随即植入支架2枚。钟主任查看后,嘱患者及时复查冠脉CT、凝血、血脂、血糖、血常规、心电图等。冠脉CT示:2枚支架处血流基本通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HR 63 bpm,电轴不偏,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肢导低电压,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病,证属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西医治疗给予拜阿司匹林 0.1 g,1 d 1次,夜间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1 d 1 次,夜间口服;美托洛尔片 12.5 mg,1 d 2次口服。中医治疗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党参24 g,黄芪 30 g,玉米须 30 g,山药 30 g,茯苓15 g,白术 15 g,丹参 15 g,浮小麦 15 g,陈皮 6 g,枳壳6 g,炙甘草3 g。7剂,1 d 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17年3月27日二诊:症见心痛,胸闷痛间作,精神改善,眠差,舌嫩淡红,苔薄稍黄,脉虚,证属心脾气虚,兼有痰浊。治宜健脾调心,化痰通滞。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守上方加竹茹10 g、酸枣仁10 g、远志10 g,7剂。后曾随访,精神可,纳眠改善,胸闷偶有发作。

按 本例患者冠心病 PCI术后,本虚很明显,加之思虑过度,暗耗阴液,致气阴不足,思则气结,既可导致气郁生痰,又可因生化无源,气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调心为主,兼以化瘀祛痰。方中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养阴;玉米须利水渗湿,以加强白术、茯苓淡渗之力;陈皮理气化痰,加强宽胸之力;枳壳宽胸而不破气伤正;佐以丹参活血化瘀,浮小麦养心敛液,固表止汗。纵观全方,以补为主,兼以活血祛痰,扶正与祛邪兼顾。服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二诊依据舌脉,辨证为心脾气虚,兼有痰浊,守方加竹茹、酸枣仁、远志以宁心除烦安神。冠心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导师认为冠心病是由于人体正气内虚,加之劳逸不当,恣食高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以致痰瘀痹阻心络而成。冠心病可分为本虚及标实两方面,本虚主要为心阴心阳虚,标实主要为痰与瘀。具体治疗时可以治痰为主兼活血,或活血为主兼祛痰。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血瘀胸痛甚者,加丹参、川芎、合失笑散;气虚甚者,合用四君子汤或重用黄芪;血压高者,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血脂高者,加山楂、草决明、何首乌。

2.2 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女,67岁,2017年4月6日初诊,主诉:高血压病10 a。刻诊所见:倦怠乏力,头胀痛,纳谷不香,夜眠差,大便稍溏,小便正常,舌淡红稍暗,中根黄腻,边有齿痕,脉沉弱。患者长期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1 d 1次;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 d 1次。血压波动于140~150/80~95 mm Hg(1 mm Hg=0.133 kPa) 。体查:血压150/80 mm Hg,查血脂,血糖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HR 68次/min,电轴轻度左偏,V4~V6导联ST段轻度下移。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3级,高危。中医诊断:头痛,证属脾虚痰瘀。治宜益气健脾,祛痰活血。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黄芪60 g,茯苓 15 g,白术 15 g,薏苡仁 30 g,枳壳10 g,竹茹10 g,橘红6 g,牛膝 15 g,佩兰10 g,白扁豆花 10 g,草决明 30 g,甘草 3 g。7剂,1 d 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继续服用上述降压药。2017年4月13日二诊:患者头痛消失,纳谷欠佳,略觉倦怠,夜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稍暗,苔薄白微腻,边见少量齿痕,脉弱。证属脾虚夹痰,治宜益气健脾化痰,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黄芪60 g,党参 20 g,茯苓15 g,白术15 g,山药15 g,砂仁(后下)6 g,枳壳 10 g,橘红 6 g,佩兰 10 g,白扁豆花10 g,甘草6 g,7剂,后曾随访,无头痛,食纳可。

按 本例患者脾气本虚,加之失于调护,更伤脾胃,致脾虚运化失司,痰瘀内生。治益益气健脾,祛痰活血。用大剂量黄芪补气,白术、茯苓健脾,佐以祛痰活血之品,服药后全身得轻。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强益气健脾之品,治本为重,并佐以化痰之品,意在补益而不滋腻,徐徐收功。高血压可归属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范畴。导师认为引起高血压病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情志失节,如心情不畅,恼怒与精神紧张等,此外,过嗜烟酒辛辣,肥甘厚腻,均可引起肝失疏泄,肝阳上亢,痰浊上扰和肝肾阴虚等病理变化,而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从高血压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同时由于五脏相关,肝之阴阳平衡又与肾水、肺金、脾土有密切的关系,临证时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治,或平肝潜阳,或滋肾养肝,或肝肾双补,或健脾益气平肝。

2.3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患者,男,36岁,2017年4月18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心前区不适3 a,加重6个月余。现症见:神情焦虑多疑,体型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心动过缓病史,心悸,偶有心前区隐痛,乏力,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大便质干,约2~3 d/次,纳食可。体格检查示:胸廓正常,心前区无隆起,无异常心尖搏动,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HR 50 bpm,心超、甲功未见异常。进一步查Holter示:窦性心律不齐,总心搏数87 446次,最快心率126次/min,最慢心率43次/min,平均心律62次/min,窦性心动过缓 398次,阵长 3~1174次,房性早搏2次,未见室行早搏,ST-T未见异常。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病变,考虑心动过缓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有关。西医诊断: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脾气血两虚。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给予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20 g,人参15 g,白术 10 g,炙甘草 10 g,当归 12 g,龙眼肉 12 g,茯神10 g,酸枣仁 10 g,远志 10 g,郁金 10 g,木香 6 g,柏子仁10 g,火麻仁10 g,另加生姜3片,大枣3枚。7剂,1 d 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17年4月25日二诊:自诉服药后心前区不适减轻,偶有心悸,活动后仍感乏力,夜间睡眠改善,食欲增加,大便质软,2 d 1次,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继服7剂,煎服同前法。嘱患者坚持口服上方所制丸剂,以巩固疗效。后曾随访,无明显不适,嘱定期监测心率。

按 该患者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因此出现上述心悸、心前区不适、多梦易醒、乏力,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治疗当采取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法。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郁金理气开郁;木香以其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另加姜,枣调和脾胃,以滋化源[3]。火麻仁,柏子仁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以缓解患者便秘。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的“心悸”范畴。导师认为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治疗上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给予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实夹杂者因分清主次,缓急不同,标本兼顾。心律失常心动过缓,虽本身危害不大,但因长期反复存在,带给患者担忧和恐慌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情志内伤由此产生。

3 小结

上述3案中的“双心疾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病因有思虑过度亦有久病内伤。导师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出发,认清双心疾病在不同阶段所处的“证”,分别从活血祛痰、健脾调心、益气补血养阴的方法入手,不仅缓解了患者心血管疾病不适症状,还有效改善了患者全身症状,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达到标本兼治,双心同治的效果。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1.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6,137,374,378.

[3]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38.

R541

B

10.3969/j.issn.1001 -6910.2017.11.18

1001-6910(2017)11-0035-03

本文承蒙钟栩老师指导,特此谢忱!

2017-07-03;

2017-10-12(编辑 田晨辉)

猜你喜欢
双心中医学疾病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做一个“双心”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