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坤 张津华 付志新 赵春水
河南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开封 475000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表现的患者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的关系
李江坤 张津华 付志新 赵春水△
河南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开封 475000
目的 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表现的患者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的关系。方法 326例临床表现为TIA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并查头颅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ABCD2评分及不同危险度分层的患者脑梗死比例。结果 ABCD2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有关,但对于预测发生脑梗死作用有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磁共振;DWI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神经科常见病,患者在第一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缺血事件的风险较高,所以应当作为紧急事件处理,那么对于TIA进行危险度分层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临床上表现为TIA,但头磁共振DWI可见高信号,提示这些患者发生了缺血性梗死,这就不应再诊断为TIA,而应按脑梗死进行治疗。但究竟哪些患者易发生脑梗死尚缺乏系统研究。Johnston等[1]2007年曾提出ABCD2评分法以对于TIA进行危险度分层,帮助预测TIA短期内脑卒中风险。我们应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并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望探讨TIA为表现的患者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以2012-01—2013-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以TIA为表现的3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并查头部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脑梗死组56例(17.18%),男29例,女27例,年龄(63.27±12.59)岁,高血压38例,糖尿病13例,ABCD2评分4.11±1.40。非脑梗死组270例(82.82%),男150例,女120例,年龄(62.96±11.78)岁,高血压181例,糖尿病54例,ABCD2评分3.55±1.62。2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价方法 比较2组患者ABCD2评分。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组,4~5分为中危组,6~7分为高危组。比较不同危险度分层的患者脑梗死比例。
入选标准:临床表现符合TIA特点,即由于局部脑、脊髓、视网膜缺血导致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几分钟至1 h,多持续2~15 min,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排除标准:症状持续时间>24 h,颅内CT或MRI证实为颅内感染、占位,确诊为其他疾病,如低血糖反应、癫痫、阿斯综合征、发作性瘤病。
低危组152例,脑梗死20例,非脑梗死132例;中危组135例,脑梗死27例,非脑梗死108例;高危组39例,脑梗死9例,非脑梗死30例。不同危险度分层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
TIA的诊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时间的诊断模式,即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持续不超过24 h(近年来倾向于不超过1 h),另一种是基于影像学的诊断模式,即不论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多长,只要头磁共振DWI出现与临床表现一致的高信号病灶,就认为发生了脑梗死。这两种诊断模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上采用哪种模式合适尚无定论。
我们的研究显示,如采用基于时间的诊断模式,那些以TIA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中17.18%头颅MRI-DWI上显示高信号,我们按照基于影像学的诊断模式诊断为脑梗死。这些脑梗死患者与TIA患者相比,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这些人口学资料和基础疾病并不是导致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在ABCD2评分项目中,除年龄、血压、血糖外,还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2组ABCD2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是造成脑梗死的最重要原因。究竟这两种危险因素谁的作用更明显难以判断。
研究显示,40%左右以TIA为表现的患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病率越高[2-6]。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此不完全一致。我们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的研究有些是回顾性分析,有些是前瞻性研究,有些患者能够准确表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有些则不一定能够进行确切的表达,导致病例中对于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描述等有些模糊,这样的结论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在症状发作后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的时间也不一致,有些是在发病后20 h内进行检查,有些则是在1周后才检查,即使是磁共振也有可能漏掉致病灶。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结论的不一致。我们的观察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大,并未发现脑梗死的发生比例随着ABCD2评分增高而增高,除上述原因外,考虑ABCD2评分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所致,众所周知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房颤、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等都未包含在ABCD2评分中[7],也不包括对于脑血流侧支循环的评价,这些都使得该评分的特异性受到一定影响。
总之,基于症状和时间的ABCD2评分有自身的缺陷,但作为一种简单易于掌握的临床评分,ABCD2评分依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患者病史中的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对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更有意义。如果能够结合结合DWI可进一步提高ABCD2的预测价值。
[1] Johnston SE,Rothwell PM,Nquyen-Huynh MN,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nsha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 558):203-292.
[2] Coutls SB,Simon JE,Eliasxiw M.Triaging rt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 patients using acut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Ann Neurol,2005, 57(6):848-854.
[3] Koroshetz AH,Benner WJ,Vangel T.Transient isohemic attack with infarction:a unique Syndrome[J].Ann Neurol,2005,57(5):679-686.
[4] 吕达平,韩咏竹,程楠,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ABCD2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3, 40(18):3 514-3 516.
[5] 李玲,张锦丽,宋杨.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复发事件严重程度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1,6(7):533-538.
[6] 孙晓培.ABCD2量表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国际血管杂志,2012,20(5):351-355.
[7] 唐丽坤,李颖,覃玫.用改良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3,16(14):37-38.
(收稿2016-10-19)
R743.31
B
1673-5110(2017)05-0078-02
△通讯作者:赵春水,E-mail:kflijiangkun@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