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
河南长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长垣 453400
42例神经内科眩晕症患者临床分析
高 磊
河南长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长垣 453400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眩晕症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以提高眩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5-02—2016-04接受治疗的眩晕症病人中选取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眩晕症病因依次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43.75%),前庭神经炎11例(22.92%),后循环缺血6例(12.5%),梅尼埃病6例(12.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6.25%),其他1例(2.08%)。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神经内科眩晕症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医护人员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治水平。
神经内科;眩晕症;临床症状
眩晕症的发病机制是病人对自身的平衡状况及周围环境的自我感觉错误[1]。病人看事物时觉得周围环境事物都在旋转,闭上眼睛也会感觉到自己在旋转,这种症状称之为旋转型眩晕[2]。眩晕症是医院常见的病症之一,但许多医生对眩晕症的诊断不准确[3]。本文主要分析眩晕症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以提高眩晕症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我院2015-02—2016-04接受治疗的眩晕症病人中选取48例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1~73(41.82±2.59)岁,病程(11.9±1.5)d。均经CT、X线检查,并行血常规、血糖等检查,分析病人的病例和临床资料。病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眩晕感,感觉自身及周围环境在旋转,一些严重的病人出现头重脚轻及摇晃等症状,且还带有程度不一的恶心呕吐、头晕及耳鸣等现象。48例患者中有眩晕感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消失者31例(64.58%),眩晕感持续几天消失者17例(35.42%)。出现恶心呕吐38例(79.17%),头晕头痛12例(25%),眼球震颤13例(27.08%),听力下降6例(12.5%),耳鸣5例(10.42%),声音嘶哑7例(14.58%),瞳孔异常3例(6.25%),意识障碍1例(2.08%)。
1.2 检测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格对眩晕症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病史等进行记录,详细询问病人病史,如眩晕时间、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及病人有无外伤、是否患过耳科病症、是否患过脑动脉硬化等严重疾病。48例病人均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耳科检查及Dix-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对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眩晕感的病人多使用头部超声检查或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怀疑因中枢病变引起的眩晕,可对病人行头部CT检查。
1.3 诊断标准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表现出恶心呕吐等表现,眼球震颤,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症,头部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病变,进行血管检查表现出椎基底动脉和其分支病变。(2)梅尼埃病的判断指标:病人出现典型的眩晕感,有耳鸣或耳聋等症状。纯音测试在早期出现上升型曲线,中期时出现峰值曲线,晚期出现下行型曲线。病人的甘油盐水测试为阳性,排除病人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3)前庭神经炎的判断指标:病人发病前有感冒病史,突然有眩晕感,未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病人发病时间长,一般持续几天。病人的前庭功能下降,并表现出半规管功能下降现象。(4)精神因素导致病人出现眩晕的判断标准:出现眩晕时有情绪恶化现象,眩晕症状的发作时间长,一般持续几周或几个月。未出现器质性前庭病变;耳科检查及其他检查均正常,病人过度换气后,会出现与眩晕症相似的症状。(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判断标准:病人在某种体位时引发眩晕,体位改变后眩晕感减少或消失,时间>30 s,≤1 min。
1.4 治疗方法 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措施治疗,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人采用手法复位或前庭康复等措施治疗,其他病症均采用对症治疗。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病人眩晕症的原因、疾病种类及每种病症的发生率。
在48例神经内科眩晕症病人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43.75%),前庭神经炎11例(22.92%),后循环缺血性6例(12.5%),梅尼埃病6例(12.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6.25%),其他1例(2.08%)。
病人发生眩晕症时常常会出现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及血压下降等症状。眩晕与头晕的感觉不同,头晕中包括眩晕,但眩晕却不等同于头晕,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眩晕与头晕的区别认识,可减少眩晕症的误诊或漏诊,增加确诊率[4-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神经内科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的眩晕、前庭神经发炎导致的眩晕、后循环缺血性导致的眩晕及梅尼埃疾病导致的眩晕占眩晕发病因素的前4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时与病人是否患脑动脉硬化、耳科疾病及头部外伤有很大相关性。许多头部受过外伤的病人在早期或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许多医生将这种眩晕归咎为脑震荡或头部外伤出现的综合征,这样往往会导致眩晕症久治不愈。在临床治疗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采用手法复位并联合康复治疗或抗动脉硬化、耳科治疗等,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神经内科眩晕症发病的首要原因,医护人员应该强化复位手法,配合康复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1] 董公芝.神经内科眩晕病症患者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0):1 309-1 310.
[2] 杨小矿.神经内科眩晕病症患者80例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4):5 034-5 035.
[3] 史鹏,张曙光,李艳.神经内科160例眩晕患者病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128-129.
[4] 张德玲.神经内科患者眩晕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9):91.
[5] 周玮,黄镇文,杨育群,等.对216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临床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6,42(2):122-123.
(收稿2016-09-11)
R741.041
B
1673-5110(2017)05-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