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理心汤联合穴位埋针治疗胸痹心痛之痰瘀互结证经验浅析

2017-01-13 16:25,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胸痹汤剂心痛

刘 洋 ,董 波

·经验交流·

三合理心汤联合穴位埋针治疗胸痹心痛之痰瘀互结证经验浅析

刘 洋1,董 波2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痰瘀互结证为其典型证型。本研究介绍董波教授自拟中药汤剂三合理心汤联合穴位埋针,以内外同治、针药并举的理念,辨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经验。

胸痹;痰瘀互结;三合理心汤;穴位埋针

中药汤剂与针刺,虽有内治、外治之分,但针药同源,治亦同理,二者均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和气血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以达治愈疾病目的。董波教授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辽宁省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对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辨治有其独到之处,率先于临床使用穴位埋针治疗本证。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总结董波教授运用“内外同治、针药并举”观念辨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经验如下。

1 胸痹心痛病机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1]。对于本病的认识始于《内经》,奠基于《金匮要略》,争鸣于金元,完善于明清。《灵枢·本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2]。”以此奠定本病“痰饮立论”基础。汉·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以脉而言病机,将胸痹心痛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并创瓜蒌薤白剂以宣痹通阳法治疗本病。元·朱震亨于《脉因证治·心腹痛》中提及:“胸痹,皆痰水宿饮,停留不散”[3],并提出:“痰瘀并存,痰瘀同治”的观念,认为“治痰要活血,活血则化痰”。明清医家总结前人经验,王清任提出瘀血致病说,主张活血化瘀法治疗疾病,于《医林改错》中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并沿用至今。

董波教授认为,胸中气机痹阻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滞留成瘀;气机不畅则津液不化,凝聚成痰。然津血同源,必痰瘀相关。痰浊及瘀血既为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痰浊盘踞胸中,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则会影响血液正常运行,滞留成瘀,形成瘀血;瘀血作为有形之实邪,又将阻碍气机运行,致津液输布失调,形成痰浊。无论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本虚,还是由痰浊、瘀血、气滞、寒凝所致的标实,终将使胸中气机痹阻,进而发生胸痹心痛。临床多见:胸部憋闷,甚或胸部疼痛,伴咳唾痰涎,肢体困重等症。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涩或结代。

2 董波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经验

董波教授认为痰瘀之病,阻碍气血,黏腻难除。痰瘀形成为气血津液变化之结果,而血与津液的运行,全赖气的推动。故认为治疗本证,调和气机为关键,以“和气”为首,气血兼顾。

2.1 内治以中药汤剂 董波教授自拟中药汤剂“三合理心汤”,法宗仲景,以豁痰理气、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及丹参饮为主方化裁而成。《本草思辩录》记载: “栝楼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4]。”董波教授认为,瓜蒌利气下行而宽胸散结,润肠通便以导邪外出,为治疗胸痹心痛首选之药。《本草汇言》谓:“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5]。”丹参养血活血以去心脉之瘀血,瓜蒌与丹参相彰,合为君药。方中重用枳壳以行气宽中、泄满降逆;厚朴下气降逆消痰,此两味合为臣药,以调和胸中气机为主。《名医别录》中记载薤白:“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人”[6],取其开胸理气、化痰通脉、行滞散瘀之效,姜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功,二者相配,既通阳气,又祛痰浊。桂枝温阳通脉,振奋胸中阳气,此三味共为佐使之药。本方以“和气、和痰、和血”为主要原则,列调和气机于首位。将豁痰理气寓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中,以达宽胸通阳止痛之效果。

2.2 外治以穴位埋针 穴位埋针由《灵枢·官针》篇中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演变而来,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延承“静以久留”思想,为古代留针法的进一步发展。穴位埋针较普通针刺,具有刺激时间长、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董波教授认为本证病人病程多迁延日久,痰瘀胶着,缠绵难愈,采用穴位埋针法作用更为温和,尤适用于慢性病,可在适当的增加刺激量的同时,调整脏腑功能,以达治愈疾病的目的。

董波教授选取内关、足三里及丰隆三组穴位进行操作。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灵枢·邪客》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7]内关作为络穴,具有加强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之间表里作用、沟通两经之经气的功效。明·刘纯《医经小学》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8],阴维脉于胸腹联系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厥阴肝经并交会任脉,于下肢又与足阳明胃经相合,维系诸阴经而主一身之里,蓄溢气血。《难经·二十九难》曰:“阴维为病苦心痛”[9]。故董波教授首选内关,既联系一身之阴脉,以宣散气血,又属心包经、别走心经,以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为强壮人体之要穴,取其祛痰化湿之效。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有沟通脾、胃两经并补充经脉循行不足,加强表里两经的作用。通于脾经,脾喜燥而恶湿,故丰隆善化痰祛湿,与足三里同经相配,增强祛痰化湿之效。

董波教授于临床采用日本清铃牌揿针,选取0.2 mm×1.5 mm规格型号。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刺入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打开包装,取出针具,在所选取穴位上刺入针体即可。操作完成后,告知病人移动肢体,确认无明显牵拉和疼痛感。以上3组穴位,单次使用时间应小于24 h,隔日埋针一次。病人可通过自行按压加大刺激强度,亦可根据耐受程度自行控制埋针时间。穴位埋针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病人接受度高。

3 结 语

中药汤剂与穴位埋针均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的两种具体的中医治疗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10],在治疗本证中,董波教授用中药汤剂内合脏腑气机,穴位埋针外通经络气血。董波教授指出,中药汤剂应在所拟基础方上临证加减,兼见气滞加砂仁、木香;痰浊偏胜加胆南星、石菖蒲;瘀血偏重加红花、赤芍。穴位埋针中所取穴既应注意经络循行,又应以单独穴位功效主治为主要依据,尤为注意特定穴位的应用。

目前穴位埋针作为外治法,鲜少用于治疗脏腑病证,董波教授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充分体现内外同治、针药并举的中医整体治疗理念,临床观察较单用汤剂治疗本证疗效更优,故推广导师诊疗经验,以飨同道。

[1] 周仲瑛,金实,李明富,等.中医内科学[ M ].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146.

[2] 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93- 494.

[3] 朱丹溪.丹溪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4.

[4] 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14.

[5] (明)倪朱谟编著;戴慎,陈仁寿,虞舜点校.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

[6] 祝之友.《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31.

[7] 秦泉.全本黄帝内经珍藏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402.

[8] 袁宜勤.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25.

[9] (春秋)秦越人编撰.难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8.

[10] 姚春鹏,姚丹译注.黄帝内经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97.

(本文编辑王雅洁)

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No.2011-lnzyxzk-05),项目名称:中医药复合干预冠心病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能力建设;董波辽宁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辽中医函字(2015)82号]

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2014级中医内科学专业心血管内科学(沈阳 110034);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董波,E-mail:13079209896@163.com

R541.4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6.036

1672-1349(2017)06-0749-02

2016-12-23)

引用信息:刘洋,董波.三合理心汤联合穴位埋针治疗胸痹心痛之痰瘀互结证经验浅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749-750.

猜你喜欢
胸痹汤剂心痛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浅析真心痛与别络痛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栀子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最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