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兰丹·木普提,甄晓敏,张云云
·理论探索·
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库兰丹·木普提,甄晓敏,张云云
从中医“脾”的功能和现代研究,脑卒中的发病关系,临床表现等为切入点,分别从中医易患体质、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证型以及西医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探讨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有助于在今后临床诊疗中做到未中风时护脾以可防发病,始中风时健脾以促病愈,已中风后补脾以防复发。
缺血性脑卒中;脾;中风;中西医结合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费用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主要的原因[1]。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本综述以中医脏腑“脾”为切入,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的危险因素等方面探讨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中医“脾”位于中焦,与胃以膜相连。其功能:①主运化,包括运化饮食水谷和运化水液,前者指脾把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并输布于五脏六腑,后者指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②主升清,指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至心、肺、头目等部位,发挥其濡养作用。③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
脾的运化、升清和统血作用,保证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全身,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故脾被称为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如果脾虚,其运化、升清和统血功能障碍,则饮食物不化,水谷津液停滞为湿、痰、饮病理产物,全身脏腑失却濡养,并可能引起各种病证。
现代研究认为,中医“脾”在解剖上更接近于西医脾、胰两脏的结合,在功能方面包含了西医脾、胰二脏的功能以及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2-3]。
脾脏相当于人体的“血库”,起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当人体出现缺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将血液排送到血液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缓解局部缺血状态。同时,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其主要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主要参与调节糖代谢。
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从中医讲“胃”与“脾”相表里,有“受纳腐熟”的功能,包含解剖结构上的胃肠道,正常状态下胃肠道有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微生物屏障,这些屏障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界损害对胃肠道的侵入[4]。
从现代医学角度,中医脾的功能减退,包含了西医脾脏、胰腺和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减退,主要表现为人体“血库”作用减弱、免疫功能异常、糖代谢紊乱、营养障碍等。
2.1 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中风)的认识,可以追朔至先秦、战国时期,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中风病的发生在于病人平素气血亏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累过度、外邪侵袭等诱因,致虚(阴虚、气虚)、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血(血瘀)、气(气逆)六端,属本虚表实之证。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
在心、肝、脾、肾中,中风发病与 “脾”最为相关。依据如下:①中风的本质原因在于脾。中风为本虚之证,发病在于病人平素气血亏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②中风的诱因与脾有关。饮食不节会损伤脾胃;情志思虑过度引起脾气郁滞;劳累过度可耗伤脾气。③中风病机与脾有关。从虚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滋养元气之本;脾虚则运化升清无权,饮食物不能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全身,元气失养,阴液不足,而气虚、阴虚。从痰论,脾为生痰之器,脾虚则水谷津液停滞为痰湿、痰饮病理产物。从瘀论,中风病人往往是气虚血瘀,根本在于病人气虚,行血无力而血瘀。从风、火论,中风病人往往以风邪挟痰(风痰)、火热挟痰(痰火)多见。
2.2 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患体质 体质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疾病的易感性有关。体质与中风之间的关系自古就有论述。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明确提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清代医家张聿青在《张聿青医案》中将易患中风者归纳为“气虚多湿之体”、“高年精血亏虚之人”、“痰湿素盛之人”。
近些年,对脑卒中易患体质开展了一些研究。蒋宏杰等[5]发现脑卒中病人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多,与既往论述基本相符。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6],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九种体质分类标准,观察到气虚质(33.9%)、阴虚质(20.2%)和痰湿质(19.0%)同样为脑卒中常见体质 。进一步与普通人群体质对比,发现脑卒中病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比例均显著多于普通人群,相关性分析显示,痰湿质与脑卒中的发病显著关系(OR=9.4)[7]。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生痰之器,痰湿内生是脾运化升清不利所致。
2.3 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 从现代医学角度,脑卒中危险因素与“脾”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危险因素,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相关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节、缺乏体育活动等。
高血压: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使阴阳气血紊乱,而见头晕、头痛、耳鸣,血压升高。于睿治疗高血压以“调脾胃安五脏”之理论,以“健运中州,调畅气机”为基本原则[8]。张磊等[9]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应用燥湿健脾、健脾渗湿、健补中焦等方法,这进一步佐证了脾胃与高血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脂血症:中医学将高脂血症归属于痰湿,湿浊范畴,《正治汇补》:“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治疗上应用益脾气、养脾阴、化脾湿、泻脾热、温脾阳等方法,徐小娟等[10]临床观察到自拟健脾方显著降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孙丽[11]发现从脾论治能降低病人血脂。目前,从脾论治血脂已成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共识[1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其发病与肺、脾(胃)、肾有关,而有上消、中消、下消。张锡纯认为“消渴之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明脾土的运化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性。孙丽[11]从脾论治糖尿病,发现能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不良生活方式中,吸烟、酗酒、饮食不节均可直接损伤脾的功能,而缺乏体育活动亦可伤脾,《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坐伤肉,此处久坐者指缺乏运动的人,而脾主肌肉,即缺乏锻炼可至脾伤。因此,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脑卒中,可从脾的功能受损角度解释。
3.1 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关系 脑卒中的中医临床表现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中经络包括:风阳上扰、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共5种证型;中脏腑包括风火闭窍、痰火闭窍、痰湿蒙窍、元气衰败共4种证型。其中“风痰阻络、痰热腑实、痰火闭窍、痰湿蒙窍”4种证型与痰浊有关。“气虚血瘀、元气衰败”2种证型与气虚有关。痰浊与气虚皆与脾虚运化升清失职有关。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医证型分析发现,风痰阻络占30.5%、痰热腑实6.1%、气虚血瘀33.5%,涉及气虚、痰证的病人(70.1%)占绝大多数[13],表明大多数脑卒中病人存在脾运化升清功能障碍。
3.2 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的关系 从西医角度,脑卒中以肢体运动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根据中医理论,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藏意,脾主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属于认知内容。因而,脾与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此外,脑卒中后常常并发消化系统疾病或症状,如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腹泻、便秘。脑卒中后的营养障碍也和胃肠道障碍有关。
近年的临床研究,也提示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与脾有关。以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BI(Barthel Index)、MRS(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分别作为神经功能残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活动依赖程度的观察指标,研究脑卒中病人苔质(薄苔、厚苔、无苔)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有研究发现[14-15],厚苔者卒中病情较薄苔者重,无苔者卒中病情最为严重。薄苔为正常舌苔,厚苔提示痰浊停滞,是脾运化失司的结果,无苔提示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是脾运化功能障碍进一步加剧的表现。
中医脾不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易患体质、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证型有关,而且也和西医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有关。国外动物研究显示,脾脏与脑缺血损伤有关。实验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中,脾脏出现明显萎缩,脾的体积显著缩小[16]。阻断脾脏的肾上腺素受体,MCAO 动物模型的脑梗死体积减小,同时,脾脏不出现萎缩。在 MCAO 造模之前,切除脾脏,可减少炎症细胞向脑组织的浸润,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炎症反应,减少脑梗死的体积。虽然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这些研究提示脾脏和脑卒中有关。中医“脾”包含了西医解剖上的脾脏,国外动物研究也有力佐证了中医脾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疾病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只是中医和西医从不同视角去揭示它。明晰中医脾与脑卒中的关系,有利于从中医脾的视角,通过顾脾、护脾、调脾,理脾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另一条途径。
[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2] 朱凌凌,童瑶,陈慧娟,等.脾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
[3] 徐华,金德忠.现代医学对中医脾的认识[J].中医药通报,2008,7(6):17-18.
[4] 韩焱福,黄伟琪,陈玉林.损伤后肠道屏障损害与MODS发生的研究进展[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7,2(4):246-248.
[5] 蒋宏杰,骆斌.不同体质类型脑血栓病人血液流变性、微循环观察分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1(6):75-76.
[6] 张云云,张海梅,郭德莹,等.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点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2(42):31-34.
[7] 晓敏,晨曦,郭德莹,等.中医体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4):650-652.
[8] 赵宏月,于睿.于睿从脾胃论治冠心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5下):5-6.
[9] 张磊,郭伟星.从六经气化浅谈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J].中医杂志,2011,52(8):653-655.
[10] 徐小娟,刘丹,张炜宁,等.自拟健脾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5):107-111.
[11] 孙丽.从脾论治糖尿病血管病变[J].光明中医,2012,27(4):699-701.
[12] 陈允钦,张暋.血脂研究与中医整体观关系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5):201-203.
[13] 程峥青,杜程昊,张云云,等.不同中医证型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J].中医杂志,2009,50(9):826-830.
[14] 何梦祺,张云云.脑中风患者舌诊研究的概述[J].医学综述,2012,18(8):1225-1226.
[15] 高利,刘萍,罗玉敏.舌苔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9):1102-1103.
[16] 张炳俊,鲍健,门雪娇,等.脾切除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9):663-666.
(本文编辑王雅洁)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凡属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中的析出文献以及电子报刊的析出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分别按“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条、2条、1条和3条中的有关规则处理。除此而外的电子文献根据下述规则处理。
著录格式如下。
[标引项顺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a.网上论文集(C/OL)。
[1] Metcalf SW.The Tort Hall air emissions study[C/OL].//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azardous Waste,Atlanta Marriott Marquis Hotel,Atlanta,Georgia,June5-8,1995:impact on human and ecological health[1998-09-22].http://atsdrl.atsdr.cdc.gov:8080/cong95.html.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张云云,E-mail:zhanyyan@hotmail.com
R743.3 R255.3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6.035
1672-1349(2017)06-0746-03
2016-05-14)
引用信息:库兰丹·木普提,甄晓敏,张云云.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74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