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本手段上下点真功夫

2017-01-12 01:52高为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朗读

高为

【摘要】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即使以现代阅读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诵读的多重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我们真的是该下点功夫,好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关键词】朗读;起始阶段;探究阶段;总结阶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新课程十年兴起了两种繁荣:多媒体繁荣和课堂讨论繁荣。前者以现代科技手段冲淡了“语文味”,后者以表面的热闹挤压了静心阅读与沉思默想。在眼下的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上,所呈现的种种教学手段和招数,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作为“学材”的文本本身,反而备受冷落。学生大部分时间只看屏幕,不看文本,或远离课文具体言语材料,随意发挥,自顾自说,弄得语文课堂只有表面的“温度”,空泛的“广度”,却没有起码的“深度”和实实在在的“效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什么?“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又是什么?毫无疑义,当然是朗读与默读。正因如此,《标准》郑重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从(1—2)到(7—9)四个学段,都无一例外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阶段目标”的第一项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任务,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训练手段。殊不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潜藏着无比巨大的教学、教育及教养功能。我的父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曾对我说:“朗读是让书面符号言语化的复杂过程,具有外显和内隐的双重语文教学价值。”培养语文能力,归根结底是要培养语文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其实,朗读恰是对书面信息最现实、最重要的加工处理过程。我们不妨简单剖析一下:

1.朗读先要正确辨认文字符号,能认才能读。由认到读的“视音距”还不能太长,见字发音必须接近“自动化”的水平,方能顺利诵读。

2.朗读需要快速进行意义组合,会断句才会读。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线性排列的单个文字,按照词、词组、意群等语义单元进行意义组合,直至将散乱的文字符号组织成真正的语句。这样读出来,才不会一字一顿,破词、破句,别人才能听懂。这是真正意义的“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心理操作。

3.朗读需要动用发音器官,把无声的书面符号变成有声的话语。要把单个字词的声、调,整合转换成合适的语气、语调,并形成连贯的语流。这是生理、心理共同参与,生成真实言语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无形中“顺应”书面语言,改良自己口语的过程。

4.朗读的进一步要求,则要能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必先感于内,而后才能发于外。如果说“正确、流利”地朗读还主要是生成语言的话,那么“有感情地”朗读,则要建立在深刻感悟语言的基础之上。这就得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表达的角度、主次、顺序、意图及其价值判断、感情倾向等。这样,才可以充当作者的“代言人”,通过自己的语调重音、停顿、节奏等,展露作者的胸臆。这是学习主体真正的“独立探究”过程,也是实实在在的“内隐学习”过程。

5.朗读的更高境界,是要美读课文。这是在对课文产生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独特体验的过程,是在课文语言材料引导下超文本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几年来,我一直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目标任务和根本训练手段,常抓不懈,让“朗读课文”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每节阅读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主环节、主活动。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起始阶段,强调正确认读,整体感知课文。把正确、流利地朗读,作为最经常、最基本的预习或自学任务,认认真真地抓好、抓实。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汉语拼音,联系课文语言环境,主动自学生字,并善于把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个体读书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书。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目标任务。凡有读得“拗口”的地方,一定要帮助找出原因,妥善解决。只要能把课文读得顺畅了,“初知课文大意”就是迎刃而解的事了。

第二,探究阶段,强调品味咀嚼精品细嚼、切身体验感悟。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深入理解”最重要、最根本的操作手段。要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精彩语段,反复品读、体悟,触摸词语的“体温”,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两种操作方法:一是外显的,通过语音和声调,再现作者的言语气势;二是内隐的,运用思维和心智,重构课文中的生活原型,直抒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时候,把关键词句的朗读的声气语势、重音节奏把握好了,一切微言大义也都会随之显露无遗。

第三,总结阶段,强调美读欣赏,创造表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全面表现和检验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鼓励运用语音技巧,辅之以表情、动作,重新表现自己对课文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蕴美的独特体验。这时,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滋生出许多新的现实意义。如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进入学生记忆仓库的绝不会仅是“空壳”的语言,而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与个体心理体验的语言材料和多层面的语感经验。实际上,这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纵观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的讲书活动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只让学生听老师分析课文。无数事实证明,凡朗读能力强,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声情并茂的学生,语文成绩就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反之亦然,连学过的课文,都读得磕磕巴巴,语文成绩肯定好不了。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即使以现代阅读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诵读的多重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我们真的是该下点功夫,好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朗读
基于朗读样本的高职英语学习者个性化诊断研究
让朗读彰显无限魅力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