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摘要: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而学生去想办法努力解决它,问题解决了,学生会沾沾自喜,而教者也觉得自己引导学生有方,有了一种教学上的成就感。殊不知,在这日积月累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上课该提出什么问题了,而我们老师也忘了学生能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种体现。本文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科学课;提问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难道这里的基础知识扎实和应试能力强不是成人意志下强化训练的产物吗?对于这样的评价结果我们能感到安慰吗?不,我们应感到悲哀,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能有自己思想的体现,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出路吗?基于此,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在深思,在我的课堂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是能提出问题的前提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自主”应该是学生主动、有个性地学习。在我们的课堂中,即使在课改课堂中,也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当教学告一段落时,教者会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然后环视一下课堂见无人举手,就说:那好,我们接着讲下面的内容。或者说:你们提不出问题,那老师来提一个问题,你们思考一下好吗?但作为教者,想过这个问题吗:我们的学生难道真的没有问题可问吗?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比如说他们没有蕴酿问题、组织语言的时间。有句话说的在理: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呀!美国著名成功学专家艾·浩恩说过一句话:“反应敏捷,出口成章是一种优秀的学习素质;然而,深思熟虑、谨小慎微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只要我们给出孩子留出思考的时间,在帮助孩子祛除浮躁的同时,我们也是会收获到孩子们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而有时,孩子们会比我们想的更多,思考的更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细节就值得我们学习,他会鼓励课堂上的孩子“你不忙举手,想好了再回答”、“别着急,老师等你慢慢想!”……
二、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基础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挞,他的心理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可见,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孩子的学习多么重要。符正发老师在《让生命充满诗意地栖息》一文中这样写道:“蹲下来聆听孩子”,蹲下来,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教育艺术。蹲下来,你会更好地倾听孩子的话语,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例如我在上四年级的《花、果实、种子》一课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什么是虫媒花?”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虫媒花?”此时,有学生在台下小声的说:“媒就是媒婆的意思嘛!”声音很小,但在无人应答的课堂却犹如平静的湖面丢进了一块石子,有学生开始窃笑,那个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走到他面前,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头十分高兴地说:“你说的非常好,媒就是媒婆的意思。”此时他猛地抬起头,眼光热切地着我说:“老师,为什么称油菜花为虫媒花呢?”我及时鼓励他:“问的好!虫媒花就是昆虫当媒婆把雄蕊的花粉与雌蕊的柱头结合起来的花。”停一下后,再趁热打铁问全班同学:“对于虫媒花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此时教室里七嘴八舌开始说了,有的说:“有虫媒花,那么还有狗媒花吗?鸟媒花吗?”有的问:“如果没有昆虫,又怎么传粉呢?”等等,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打开了,许多问题连我都还没有想过,甚至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对于这些问题我只好对学生说:老师也不知道,我们下课后一起找答案,好吗?
在这个案例中,我庆幸自己没有在这个学生未举手就小声说话时对他大加斥责,而是及时肯定了他,既维护他的自尊心,也让他在以后的科学课学习中更乐于去思索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了。
三、教师的导之有方是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关键
儿童的好奇心强,对任何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契机,穿针引线,及时调整方向,孩子们才能提出问题,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景,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即使存在片面性,教师一不可去抑制,二不可回避,这就需要一种教育机智。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者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我们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散,切不可成放任自流的状态,因为一不留神我们的创新教育就会落入走过场的俗套。
比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时讲到不完全花,我让学生比较南瓜雄花和雌花有什么不同,学生找到不同点是南瓜雌花花瓣下面有个小圆球而南瓜雄花没有时,我就问学生:“你们仔细看看南瓜雌花花瓣下的那个绿色的小圆球是小南瓜吗?”有学生说:是!立刻就有学生反驳他:不是!我追问:“为什么?”那个学生回答:“那是雌花的子房,因为果实的形成是要完成受精。”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是看后面内容知道的,我当即表扬了他。我请他坐下,谁知他又接着问我:“老师,如果一朵南瓜雌花还没有开花就把它用塑料袋扎住,它还能结果吗?”我问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提问,他说是从五年级的自然书上看到的,我接着问他是怎么看的?他说:“我认为不能结果,因为没有完成受精过程。”我让他向全班同学讲讲,他还能说个大概。我看的出台下学生听了他的讲解急于想知道来龙去脉,于是马上和别的教师调换了课,在这个班接着上下一节关于花朵传粉受精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内容。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不追问学生,学生就不会有问题出现,那么,下一次科学课会按部就班地先观察雄蕊、雌蕊,再讲传粉、受精,但学生的兴趣就不会如此浓厚,探究的欲望也不会如此强烈,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无从培养了。
科学课是一门有别于语文、数学工具课的课程,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抛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去回答、解决,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教学内容、从中发现问题,并自已去动脑思考,动手解决。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做,若干年后,我们的教育不再只是培养出一个个解题高手,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