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要:新课标的继续深化改革一种新的课程价值的反映。新的价值取向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即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在这种形势下,学科教学正由过分注重“双基”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转变,强调认知、情感、态度的整合,学生的学科学习活动被认为是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科学习态度的养成,情感的熏陶,认识过程的优化,因此,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学习态度;数学素养
学习数学,意味着掌握一种用现代科学语言构建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掌握一种理性思维模式和数学技能;获得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意识或数学习惯,即数学观念;养成数学品质,向所有的这一切,都称之为数学素养。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形成数学素养打下基础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出声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是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内涵,又较容易地有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的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重视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维逻辑,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
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对知识反复进行推敲,由模糊逐步趋于清晰。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把教材中的“23减2得多少?23减7呢?”改变为向学生提供2、4、6、7、9一组数字,让学生从中选择三个数字构造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49-7、26-4、64-9、46-7、97-6、92-4……然后对自己构造的题目进行“不退位减”、“退位减”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比较和整理,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退位减法的算式从何而来?如何计算退位减法,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在解决这样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中,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提炼数学思想,逐渐把握数学知识和精髓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如“圆柱体的认识”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生:我们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和正方体。师: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当初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的?生1:我们可以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师:我们称这一方法为观察法。(板书:观察法)生2: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去研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的特点。(教师板书:测量法)生3: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特征,以及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教师板书:比较法)生4: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拆开比较。(教师板书:实验法)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的模型)这一物体是什么形状的?生:这是一个圆柱体。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你认为怎样就算“认识”圆柱体了?生1:要弄清圆柱体有什么特征。生2:要知道圆柱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师:好!请大家拿出各自带来的圆柱形物体。想一想,你会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吗?(学生很自信地说:会!)那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呢?老师想让同学们用各自想好的方法去研究圆柱体的特征,把自己的发现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在这个片段中,引入阶段的学习活动没有简单再现已经学过的知识,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经验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加以总结和运用。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源”,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金女 ; 《课程教育研究》
[2] 高蕾 ; 《中国校外教育》
[3] 杜华 ;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