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斌
美国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及启示
王洪斌
学校艺术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它脱离了当地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城乡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能有效地保存与传承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产与文化传统。为此,美国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内容广泛,其特色具有高度组织化、社会化运作模式,强调植根于社区文化、历史,注重参与、体验式教育,这对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社区艺术教育;终身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理论首先在美国提出并付诸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模式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发展,它有利于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感和孤独感,有利于增强人对社区的认同感,有利于提升大众的艺术素养,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保存和弘扬独具特色的多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可见,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的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国内,目前对美国的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亟须对该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
从19世纪建立公立学校开始,美国从未停止艺术教育的改革,为推动公共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先后经历了工艺技术学校、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多元智能艺术教育等阶段和时期,并不断丰富了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世界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1965年宾夕法尼亚州研讨会提出了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DBAE),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执行和推广。这不仅改变了美国公共学校艺术教育,而且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普遍接受的艺术教育模式。[1]这些理论和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丰富,艺术教育理论家和相关实践者发现这些理论和模式主要是基于学校艺术教育而提出的,它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校艺术教育不能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因此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目的是为了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而较少关注社会大众的艺术教育,从而使得教学对象不仅具有有限性和选择性,而且学校教育都有规定的学制年限,不能满足全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是学校艺术教育脱离了当地的社会环境,无法解决社会成员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其中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镇,或者从一个城镇迁徙到另外一个城镇,人口的流动使得人脱离了原来固有的社会网络和亲情关系网络,把人带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现代信息社会发达的大众传媒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撕裂了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越来越疏离,人越来越觉得孤独,没有归属感、责任感。学校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强调对抽象艺术理论的学习,离开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讲授,不注重人人参与的艺术实践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不能有效应对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迁移带来的不安及疏离感。[2]
三是农村和一些僻远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资源仍然稀缺。在发达国家,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在艺术教育资源上,美国农村学校和僻远地区的学校仍然无法与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相媲美。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僻远地区没有像大都市那样拥有艺术博物馆、画廊、图书馆、剧场、艺术中心等艺术设施,师资相对缺乏且水平参差不齐,很难给农村学生提供与城市学生同样的艺术资源与服务。[3]
四是不能有效地保存与传承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产与文化传统。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但过去学校艺术教育是一种通识艺术教育,主要传授的是普世的艺术知识和基本艺术技能,往往与地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地方艺术脱节。例如在艺术鉴赏中,主要是介绍世界艺术史上家喻户晓的美国本土的名家名作,而对基于地方的、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工艺很少涉及。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不能很好地保存与传承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产与传统,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促进既有本土、民族艺术文化根基,又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不利于美国多元艺术文化的融合发展。
美国政府、非政府组织、艺术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基于课程的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已经开始纠正艺术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努力到校外、到社会去寻找解决艺术教育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世纪之交,美国提出了国家教育改革五年计划即通过艺术挑战转变教育,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综合艺术教育改革促进美国教育改革,社区艺术教育日益被强调与运用。国家、民间组织以及个人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建设和维护各类艺术博物馆、画廊、美术馆、艺术中心等,主张学校艺术教育应该与社区教育机构、地方艺术资源紧密合作与互动,为艺术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与艺术氛围,解决艺术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在美国应运而生。
艺术教育包括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社区)艺术教育,广义上来说,社会艺术教育并不是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方式,它一直是人类学习艺术的占支配地位的方式。事实上,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这种艺术教学方式,特别是在西方美术学院、艺术学院普遍建立之前,师徒传授艺术技能非常常见,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经常用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传统民间艺术一代一代的传承也是采用非学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在前工业时代甚至直到19世纪末期之前,许多中间阶层或者工人家庭将艺术与手工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小孩,许多更为富有的家庭的孩子去国外旅行或者访问博物馆等场所,为他们提供艺术鉴赏教育的机会。尽管有人认为这种艺术教育可以看作艺术“教师”的发端,但这些艺术教育方式中的老师都是“不可见的”,他们并没有学校艺术教育所类似的那种艺术教育班级和常规的艺术教育课程。[4]从狭义来说,作为一种组织化的校外艺术教育模式,社区艺术教育的兴起则是20世纪的事情,随着视觉媒介的发展与扩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视觉文化能为非正式的艺术教育提供可能。一般来说,社区艺术教育是依靠政府、各类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私人的资金支持,依托一定的项目支撑,吸引大量艺术家、业余爱好者、民间艺人、志愿者等参与,而有组织地实施的一种艺术教育模式。
社区艺术教育为社会大众的艺术学习和艺术表达提供机会,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去观看、欣赏各种艺术展览,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在业余时间去参加艺术培训课程,亲身体验自己喜爱的艺术制作。在美国农村地区的工艺美术学校,如艾洛蒙工艺美术学校、彭兰德工艺学校、麦积山工艺学校强调传统的艺术材料与技能。在城市地区的博物馆学校,如大都市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协会都为市民的艺术学习提供了机会与场所。除此外,美国社区艺术教育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学习当地社区和基于社区的艺术。美国教育学者艾迪乔莫对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的内容做了一个界定,认为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所指的艺术作品是由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所创作的作品,他们有共同的兴趣,如相同的关切、文化遗传、传统和语言模式等,尽管这些艺术作品通常不是大多数艺术史的主题和内容,但同样值得关注和学习。[4]
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强调学校艺术教育与社区艺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来解决学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与缺陷。由此,20世纪末期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博物馆、艺术馆、画廊等在课程计划、发展教育素材、为学校提供服务上承担了更多的职能,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作品的真迹运用于教学,并成为艺术教育核心课程的素材。[5]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通过实施拓展项目,为终身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可支撑的艺术环境,也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对不同社区艺术的理解能力,使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还能通过公共艺术提升公众的审美,吸引公众关注社区发展,同时社区公共艺术项目还能带来社区和城市空间的复兴。
美国社区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主要在于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运作效能,能有效地、广泛地调动各种资源;坚持开放式办学,体现全员、全程育人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植根于美国当地的文化传统,把审美建立在文化传统之上;注重学员的参与和体验,把审美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
首先,社区艺术教育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运作的教育模式。在美国城镇乃至乡村有大量的社区艺术教育中心,它们依托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资源(当地大学、艺术馆、画廊、艺术中心、社区的各类艺术家和业务爱好者),致力于推动全民艺术教育,提高大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趣味,使艺术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主要包括开展艺术培训,组织艺术展览,开设艺术品商店,举办艺术节等内容。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采用开放式办学模式,其艺术培训课程是面向大众的,学习不仅面向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也面向成年人。一般来说,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兴趣爱好、艺术素养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课程培训来提升社会成员的艺术素养。社区艺术教育中心通常依托当地的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一些实力雄厚的社区艺术教育中心拥有自己场馆)举办展览。展览中的作品往往出自当地艺术家,以突出地方、社区艺术特色。此外,为了更好地吸引大众参与、体验艺术,鼓励他们积极创作,社区艺术教育中心经常举办学员作品竞赛,将优秀作品展出。为了更好地营造艺术氛围,使大众与艺术零距离接触,也为当地和周边城乡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中心每年都要举办艺术节,其活动精彩纷呈。美国政府为了鼓励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专门设立了艺术基金,通过艺术项目的方式给予社区教育资金上的帮助。此外,其他资金主要依靠艺术中心自己的营业收入以及企业和私人赞助,中心通过开办艺术品商店,出售艺术家的作品从而获得部分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志愿服务非常普及,大量的艺术爱好者积极参与社区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他们有大(中)学的学生、学生家长、艺术家及业余艺术爱好者、普通居民等。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营造了良好的社区艺术氛围。可见,美国的社区艺术教育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运作,内容涵盖了艺术培训、艺术展览、商业艺术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艺术教育模式凸显了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具有的特色。
其次,社区艺术教育立足于开放式办学。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超越了学校围墙阻隔下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在这里,社区具有多重含义,既是指一个包括由学生、教师、管理者以及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支持人员的共同体,也可以指存在于学校教室外的包括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艺术环境的地理空间。从社区的定义可以看出这种艺术教育模式是开放式的,它鼓励师生走出教室,通过视觉远行发现和感受真实的世界,并通过艺术途径使受教育者能面对社会问题。这种发现式、探究式学习方法尤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有吸引力,他们从大自然中收集自然或者人工制品,返回时带回实物或者照片影像,例如有纹路的拓片、历史建筑物、大自然的照片等。[6]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项目始终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在学员的招收上没有限制,既面向艺术启蒙教育,也针对成年人的终身教育。教师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著名的艺术家、民间艺人、社区的业余艺术爱好者、大学生等。教学内容极为丰富,既有传统学校艺术教育的绘画、雕塑、陶艺、摄影等内容,也有珠宝首饰制作、彩色玻璃制作、印染手工艺等。
再次,社区艺术教育植根于美国当地的文化传统。现代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国际化视野,但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要基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否则,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因此,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艺术,并将这些主题纳入课程教学。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紧密地与地区、社会相结合,一方面能充分地利用好当地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将艺术教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与发展优势,同时能有效地保存、发展当地的文化艺术传统。例如每个地方、每个社区的博物馆的藏品都充分反映了地方、社区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博物馆的藏品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艺术打开了一扇门,博物馆是城镇的客厅和视觉艺术中心。[2]另一方面,共同的审美意识和社区目标能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的主要病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感、孤独感和多虑症。例如在俄亥俄博林格林州立大学举行的一个关于当地民间审美的渔业文化展览就吸引了社区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将渔业文化的审美呈现给观众,引起社区成员的共鸣。据保守估计,参加展览的观众至少有2 000人,在该校举办的展览史上,这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展览,仅拍卖带钩的鱼饵一项就收入二十多万美元。[7]可见,审美是基于传统的价值和相关的已知的社会期望,其偏好来源于日常生活所喜好的手工制品,有一定的传统价值与意义。审美不能脱离社区的传统和文化,其经验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日常经验,这也是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最后,社区艺术教育强调体验与参与。社区艺术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其过程中更注重体验式教学。社区教育中心所依托的资源场所如艺术博物馆,不仅提供艺术作品原迹给学生观摩、鉴赏和临摹,而且还为各类人员提供学习制作、体验表现的工作坊,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实践创作。这种原汁原味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是社区艺术教育区别学校艺术教育的关键。这种体验与参与不仅体现在艺术学习、艺术娱乐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体验,促进社区成员对城镇与乡村的联系,强化他们对社区的认识、认同,进而增进社区归属感。特丽莎·马尔什通过对印第安纳州斯坦斯威尔(Stinesville)社区艺术教育的研究认为,学生应该首先了解他们居住社区的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从而通过参与和社区建立广泛的联系。[6]同样,在犹他州的小城斯普林维尔(Springville),艺术教育中心依靠斯普林维尔艺术博物馆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合作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居民、教师、社区领导、家庭成员与小孩,他们都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他们或是参与课程培训,或是参观展览和体验艺术氛围,或是作为志愿者为艺术项目提供服务,每年一度的艺术城市日更是丰富和展现了博物馆与社区的联系。[2]爱荷华州埃姆斯市的人口仅5万余人,却拥有1个艺术博物馆和10多家画廊,据统计,每年有一半的居民参与到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来。[8]通过参与和体验,真正地做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社区艺术教育在增强社区艺术氛围和推进艺术教育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社区艺术教育起步相对来说较晚,且地区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末期,上海开始引进海外的社区艺术教育模式的系列做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社区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9]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城市中博物馆、艺术中心、画廊、音乐厅、剧场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市镇村为中心的群众艺术馆或者文化馆也逐步建成,这些文化设施为社区艺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施社区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国情和实际情况,同时借鉴他人的有益做法。美国社区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一是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艺术教育植根社区传统文化的做法,保护和利用好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非常重视社区的文化传统,鼓励社区大众和学校师生走进社区,从事视觉远行,收集、探索、搜寻社区的本土艺术资源和元素;这种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植根于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社区大众与师生对社区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强化社区文化认同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融合发展,形成了丰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体到艺术教育,就是要做到始终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取得巨大成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在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及社区联系不够紧密。针对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实现民族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民族文化艺术人才,进而更好地继承、发展与传播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学校艺术教育外,更要重视社区艺术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和氛围,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艺术中来,提升社区的文化艺术品位,促进社区的发展,增强社区的活力。
二是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艺术教育的高度组织化、社会化运作的教育模式,推动社区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高度组织化、社会化运作机制首先表现在多元化的资金筹措路径上,这直接推动美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社区艺术教育的场馆建设、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美国,既有政府设立的艺术基金,也有通过企业、私人的募捐和市场化运作筹措的资金,可以说资金来源十分广泛。高度组织化、社会化运作机制同时还表现在基于社区的艺术教育要获得社区大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社区艺术教育需要广泛动员艺术家、民间艺人、社区居民、师生、艺术从业人员等,通过艺术参与和体验来促进艺术的传播,提高幸福指数,增强认同感,保护好地方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政府对文化艺术教育事业要大力支持,建设好、利用好当地丰富的群众艺术馆、博物馆、艺术宫等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教育机会;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艺术教育中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关心和支持艺术教育事业,做大做强文化艺术教育的蛋糕。通过实施社区艺术教育,使群众热爱、崇尚艺术,从而推动地方、民族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传承。
三是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体验、参与社区艺术教育来促进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速,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大量人口涌入城镇,频繁迁移的人口往往对自己的出生地或者原居住地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对新迁入的社区缺乏历史、文化的了解。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社区的一个过客,加之现代媒介的高度发达,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隔离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紧密联系,社会的疏离感和孤独感成为现代城市病的病症之一。植根于社区文化的艺术教育通过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体验,使他们成为社区艺术教育项目的积极分子,共同的艺术爱好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了解,凝合了人与人的生疏。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教育项目促进了居民对社区文化、历史、自然的了解。在这里,人更容易找到精神的家园和情感的皈依,社区也更加和谐。通过社区艺术教育项目使社区更加有文化艺术底蕴,还能复兴社区发展。
四是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美国社区艺术教育是对学校艺术教育不能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的回应,倡导终身学习,致力于发现与发挥人的审美、创造力等潜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社区艺术教育倡导和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它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员一项基本艺术技能,它致力于人整体素质的提升。社区艺术教育坚持开放式办学、强调文化传统、注重参与和体验,使参与者通过艺术熟悉本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学会共同生活,加强相互了解和促进价值观教育,综合开发人的记忆、推理、审美、交往等能力。可见,美国社区艺术教育对于我国全民终身学习、素质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都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
[1] Theresa Marche.Toward a Community Model of Art Education History[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000(42):51-66.
[2] Sharon R.Gray and Mark A.Graham.This is The Right Place: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at Utah’s Springville Museum of Art[J].The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2007(32):301-310.
[3] Gilbert Clark and Enid Zimmerman.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Program for Rural School[J].Art Education,2000(53):32-35.
[4] J.Ulbricht.What is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J].Art Education,2005(58):6-12.
[5] Betty Lou Williams.Recent Changes in Museum Education with Regard to Museum-School Partnerships and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J].Visual Arts Research,1997(23):83-88.
[6] Theresa Marche.Looking Outward,Looking In: Community in Art Education[J].Art Education,1998(51):6-13.
[7] Doug Blandy and Kristin G.Congdon.Community Based Aesthetics as Exhibition Catalyst and Foundation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Art Education[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98(29):243-249.
[8] 汤新星.探究美国的社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1(10):36-37.
[9]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2:41.
[10]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lifelong learning,as it is independent of the local social environment,which causing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the failure to effectively preserve and carry on the unique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To solve these problems,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emerged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developed rapidly.Since the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has extensive contents,the highly organized and socialized operation model,and it focuses on rooting in community culture and history,emphasizing participatory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it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Keywords: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责任编辑张军涛
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anditsEnlightenment
WANGHong-bin/
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优秀青年科研项目“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湖南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6B097)
2017-05-15
10.13425/j.cnki.jjou.2017.05.008
王洪斌,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美术史博士,主要从事艺术史论、艺术教育研究(whb83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