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学思想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2017-01-11 03:47贺文华
关键词:关学实力陕西

贺文华

(西安文理学院 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论关学思想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贺文华

(西安文理学院 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关学思想作为儒学的重要承继与发展, 在学术思想上为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术精神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其中蕴含的淑世担道、 崇德求实的精髓, 一直对西北关中人有着重大的积极影响。 在当前提升西北重地陕西的文化软实力, 将陕西打造成中国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 关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宝贵价值。

关学; 陕西; 文化软实力; 路径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都明确指出,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厚重的历史积淀、 广博的精神情怀、 深远的思想意蕴可以为今天中国的软实力增色添彩。 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他到曲阜参观期间, 指出:“今天的中国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1]习总书记指出,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的确,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指导下, 全国各地将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作为当前地方建设的重点工程,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结合当地地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古为今用, 知古鉴今。 此外, 我们可以“自觉地把西方文明与自身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 如果这一融合取得成功, 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2]394。 陕西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从这两年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相继建立的相关研究会、 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 既有成绩也有不足, 尤其在发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仍有很多机会可以利用。 而关学思想, 作为极具鲜明地域特征的陕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在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关学思想概述

关学, 顾名思义, 即关中之学, 从其所依存的自然地理条件而言, 特指诞生、 流传、 兴盛于关中地区的思想学问。 从其本身的学术性质来看, 关学应是萌芽于北宋庆历时期的儒者申颜与侯可, 后由张载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 “关学是宋明理学思潮中由张载创立的一个重要独立学派, 是宋元明清时代今陕西关中的理学。”[3]228从其历史发展流变来看, 关学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北宋张载正式创立直到明清之际, 延续了数百余年, 誉撒华夏, 影响深远, 历经了北宋创立阶段、 金元沉寂阶段、 明清复振总结阶段等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关学主要代表学者张载(1020年~1077年), 字子厚, 是关学创始人。 因其长期生活在横渠镇(今宝鸡眉县), 世称“横渠先生”, 又称“张子”, 他认为“虚者天地之祖, 天地从虚中来”[4]78, 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著名命题。 关学与当时的濂学、 洛学、 闽学并称为宋代的四大理学学派, 盛名远播。 自北宋以降, 终至晚清, 在关中一带, 可谓学人辈出、 流派纷呈、 著述兴盛, 彼此之间虽无严格的或师承或学承的授受关系, 但基本上都极其尊崇张载, 尊其为“关中学人之宗师”。 大多学者都认同并接受张载的关学思想, 且深受其学术思想的濡染, 自觉传承张载关学。 因此, 关学从张载创立伊始, 就逐渐成为自宋至明清时期一个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学术流派。

自创始人张载之后, 关学几经跌宕起伏, 在金元寂寥之后至明代, 经渭南薛敬之、 高陵吕柟、 三原马理、 朝邑(今大荔)韩邦奇、 长安冯从吾等众多关中儒者的传承与发扬, 取得了很大发展; 到清代, 由华阴王宏撰、 户县王心敬、 眉县李柏、 周至李顒、 富平李因笃等关中士人的继续传承研习, 关学不断创新与流传。

自北宋以降至晚清长达数百年期间, 众多关中学人志士薪火相传地探索与不断创新, 积累了颇为丰富的关学学术成果, 浸淫培育出了独特的关学精神, 为中国思想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学术贡献。 纵观关学思想的启承流转, 尽管其学术观点在不断的传衍发展中屡有变化, 但贯穿其学术思想的精髓却始终一贯, 概而言之, 关学思想的精髓——淑世担道、 崇德求实。

淑世担道, 淑即善, 淑世就是善世、 救世。 淑世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的主旨和核心, 更是儒者做人的最高层次追求, 正心诚意、 修齐治平, 做一个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且有担当的弘毅之士, 是一个人理想人生的追求定位。 崇德求实, 是指做人要以德为先, 崇尚高尚的品德, 追求实事求事的品质, 高风亮节, 修养心性, 做一个知礼尊德、 守则有爱之人, 这是做人最为根本的道德底线。 “淑世担道、 崇德求实”, 从此二者崇高目标追求、 现实基础践行来看, 关学与党中央号召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质内核上是一脉相承且高度一致的。

淑世担道、 崇德求实作为关学思想的重要内核,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继承、 扬弃、 丰富和发展, 逐渐积累形成了陕西人为人处世特有的一种品性与习惯, 这种精神理念已经渗透在陕西人的普遍意识中, 成为陕西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与人格精神, 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地对陕西人的心理思想、 语言行为、 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现实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精神对陕西人有着积极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对当前提升我们陕西文化软实力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当前陕西正处在十八大之后国家发起全面改革、 全力启动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为了实现陕西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八大工程”, 我们更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切实有效地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 为开创陕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力量, 真正做到“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4]254。

2 关学思想是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思想道德根基

软实力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国家政治的顶层设计而言的, 指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军事等传统硬实力而言, 将来国际竞争的核心焦点会集中体现在价值观、 文化与国民凝聚力等集中体现软实力的方面。 这个政治色彩强烈的概念, 将软实力提高到了与传统硬实力同等重要甚至更加凸显的重要地位, 强调了软实力的巨大价值。 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的21世纪, 综合国力的较量对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影响起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 关注传统的诸如国家军事、 经济力量等“硬实力”的同时, 关注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等无形“软实力”的感染力、 影响力, 无疑将成为当前以致将来各国智库关注的新焦点。 而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升自身影响力、 吸引力和凝聚力新引擎的文化软实力, 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日益受到格外重视, 这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自信与实力是相统一的。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 党中央多次强调,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的综合实力,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则是中国最为深厚、 最具有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 习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 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开幕会上强调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 尊时守位、 知常达变、 开物成务、 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5]而关学思想作为陕西的优秀传统文化, 必将在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2.1 关学思想是增强陕西文化认同的精神基因

据陕西省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 2012年到2013年度, 全省文化软实力平均指数为29.62, 比上一年度略幅增长0.71%; 从十个设区市的文化软实力指数涨跌变化来看, 各市文化软实力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西安、 商洛、 安康、 渭南、 汉中上涨, 铜川、 宝鸡、 咸阳、 延安、 榆林下降, 这说明全省目前文化软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加剧。 从短期内加速陕西文化软实力建设来看, 出现一超两强其余均弱的不均衡现象可以理解, 从长期来看, 若全省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 则无疑会影响甚至掣肘全省整体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而要弥合缩短这种差距, 则非提高陕西人的文化认同而不能。 如何提高陕西人的文化认同呢? 当非关学莫属。

人心定方可长治久安, 人心何以定, 则需发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的作用, 即文化只有被大众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 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因此,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文化心态的反映, 是在一定地域中产生、 形成、 传承、 发展起来的民众共同文化传统。 提高陕西人的文化认同, 这无疑是增强陕西文化软实力、 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的重要思想认识基础。 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 像梦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6]585

关学作为陕西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宋代诞生至今, 其鲜明的地域特征足以说明它的独一无二, 可以说是陕西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毫无争议的文化名片。 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发展, 其淑世担道、 崇德求实的精髓犹如陕西人的文化基因, 已经渗透到陕西人的思维方式、 为人处世、 价值选择以及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滋养着三秦大地的子子孙孙, 发挥着它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的潜移默化之作用。 因此今天, 当全省各地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出现较大差距之时, 藉关学思想作为凝聚三秦大地父老乡亲齐心协力共同建设陕西文化软实力的向心力, 提升全省的内在凝聚力和居民敬畏历史、 认识自身、 获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则无疑成为一个最优的不二之选。

2.2 关学思想是陕西发挥地域文化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

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数家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 我国各地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由于基础、 发展水平等原因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制约文化软实力提高的诸多现实问题。 有些地方文化基础好, 拥有颇为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 但没有得到充分凝练与广泛宣传弘扬, 以致出现了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无端浪费的现象。 结合这个报告的结论, 再对照陕西省文化软实力建设自我评价的结果, 足以说明陕西省尚未能将自身潜在的丰富文化资源充分加以弘扬, 古为今用。 而环顾兄弟省份, 甘肃、 湖北、 湖南、 云南、 四川、 福建、 广东等, 他们在各自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中都在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提升其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活水源头。 因此, 陕西要想在全国各省软实力竞争排名中凸显优势, 惟有从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着手, 那就是关学。 关学的历史与其在古时的影响力自不必说, 想当初的“濂洛关闽”各据一方各成一派, 影响颇巨, 而今, 专家学者从省内到国际, 研究关学的也越来越多, 且已经积累了一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如: 陈俊民、 赵馥洁、 赵吉慧、 林乐昌、 刘学智、 王美凤等, 他们对关学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并借助国际学术论坛将关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所以, 关学思想无疑应该成为陕西发挥区域文化比较有优势的独特文化资源, 在提升陕西区域文化软实力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借机提升作为陕西地域文化的感召力、 凝聚力、 传承力、 传播力与创新力, 塑造陕西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地方新形象。

2.3 关学思想是陕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动力源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工程, 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都在纷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从贯彻落实到具体践行, 都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力举措。 陕西省作为文化大省, 更是高度重视,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 全省各地、 各部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的根本任务, 认真谋划、 统筹安排、 强力推动, 推出了王家砭村、 空军工程大学红色传人培育工程、 四医大陈绍洋等先进典型, 形成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社会氛围。 但是尽管如此, 街访百姓得到的回答却遗憾多满意少。 究其原因, 皆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大上”、 “官学”的政治色彩过浓、 离老百姓生活较远所致。

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进深入、 物质利益的重大调整、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天下, 使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 崇尚集体主义这个作为我国的传统主流价值观正在日渐式微, 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渐渐削减,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号召力、 凝聚力、 影响力也在与日衰弱。 同时, 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公平正义问题、 党内腐败问题等在某些方面愈演愈烈且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党中央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自觉认同。

关学思想所倡导的的淑世担道、 崇德求实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但是关学思想在传承中特别重视自下而上地实现其思想精神之传播与实际产生的影响力, 具体而言, 也就是走“草根路线”, 从百姓的日常生活、 饮食起居到家庭伦理、 社交礼仪教化做起, 从而实现修齐治平的人格理想, 即便最终实现者为数有限, 但最起码百姓民众都是接受尊礼, 有德教化濡染的良民, 而这正是今天党中央自上而下号召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目的所在。

因此, 要探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就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关学思想作为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 要古为今用, 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时代引擎, 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像关学儒者们所倡导的那样, 从日常微小行为涵养带动辐射周围的人与社会,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落细、 落小、 落实, 从而进一步提升、 增强陕西文化软实力。

关学思想是涵养陕西精神的活水源头。 “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守信、 勤劳质朴、 宽厚包容、 尚德重礼、 务实进取’为内容的陕西精神”[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地方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涵养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 陕西地处中国的黄河中游,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块古老的土地曾孕育了十几个朝代的建都史, 有着相当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积淀, 这一切都是陕西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可谓是风调雨顺、 田肥土沃, 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关中人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遵循着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崇礼贵德的生活, 日复一日长此以往, 养成了关中人特有的耿直豪迈、 深沉质朴的性格, 这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成为陕西人的灵魂。

其实, 陕西精神就是陕西的历史文化传承、 思想精神积淀、 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的提炼总结, 它与关学思想淑世担道、 崇德求实的精髓一脉相承。 今天, 陕西精神以实践形态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成为陕西人奋进前行的旗帜, 助推提升陕西的整体文化软实力, 则依然离不开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关学思想的涵养, 它是陕西精神在新的时代具有生命力的活水源头, 只有这样, 才能反映出陕西精神的地域特征, 为实现“三强一富一美”的陕西梦树立文化路标, 发挥其在陕西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进程中的导向、 凝聚和激励作用。

3 关学思想是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实践策略

首先, 关学的地缘特征决定了它的唯一性, 因此传承与弘扬关学在提升陕西软实力中有绝对竞争优势, 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顶层发展战略的新起点, 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 提高发展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 也是全国各地建设文化强省与文化大省的方向目标和重要突破口。 因之, 选择增强陕西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践策略尤显迫切而重要。 西安前不久荣获“2014年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荣誉称号, 这也是陕西省会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 相关评选专家认为西安是总体领先、 单项卓越, 突出表现在文化和教育等指标上。 西安的软实力与国内外同类城市相比, 仍存在一定差距, 较突出的一点就是西安“城市文化个性”不鲜明。 如果说大唐芙蓉园、 曲江池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等这些园林建筑是将陕西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园林建设完美结合的典范, 那么从历史来讲只是止于盛唐, 而宋以后唯独可以彰显古城个性的应该就是文化精神——关学, 生于斯而举国扬名, 关学滋养了三秦大地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 推动着关中不断地进步。 这种地缘特征也决定了它的唯一性, 是陕西独有的、 不可模仿的、 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 显示出陕西最突出的文化价值优势。 目前我国地域性的学术研究, 如四川的“蜀学”、 湖南的“湘学”、 安徽的“徽学”研究等, 亦是方滋未艾。 相比之下,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关学却乏人问津, 大多数陕西人对此知之甚少, 关学的研究目前还仅限于高校和部分学术机构。 因此, 关学精神应该成为陕西在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 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 关学淑世担道、 崇德求实的精髓, 一直是关学大儒教泽一方百姓的重要内容, 时逢当下陕西实施“八大工程”、 建设文化强省之际, 提高三秦民众文明素质则成为首要考量解决的问题, 而利用关学精髓、 关学大儒所在地的示范、 辐射效应带动当地的道德建设则成为陕西社会发展建设的提速之举。

一些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胜古迹, 它们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吸引力, 以及令人流连忘返的辉煌魅力, 关键就在于这些名胜古迹本身都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蕴, 因此能够吸引、 启迪人们的精神共鸣, 并通过道德的力量显示和表现出来, 进而培养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意识。 道德的力量被公认为国家社会和谐、 人民幸福富有的重要因素, 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显著标志, 这既是我省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又是打造我省成为文化强省的迫切任务。 而关学一直崇德为首, 注重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讲究内德于己外施于人, 博文约礼, 礼渐成俗, 风化社会, 最终实现经世治国。 关学把道德看作一个社会真正权威的这种理念, 正是当前陕西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历史文化沃土, 有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关学是陕西独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现在该是我们继承三秦先贤精神并弘扬我们陕西精神、 熏陶教化居民百姓、 提升精神道德素质之时了。 当前陕西周边的一些关学属地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重要意义和作用, 并借助政府的力量恢复重振所在地的关学学风及其精神, 如眉县重新修建张载的横渠书院, 周至的李二曲研究会, 蓝田的芸阁书院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支持当地文化建设, 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提升民众对陕西的文化认同感、 精神归属感, 也有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风尚, 促进人与自身、 人与他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再次, 恢复关中书院, 发挥关学重地——西安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关中书院厚重的历史可以说是汉唐以降陕西地区精神文化独一无二的标签, 在全球化浪潮中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无可复制的独有特质, 对于陕西来讲, 不能没有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 位于陕西首府西安钟楼附近, 是由被世人誉为“关西夫子”的关学大儒明朝御史西安人冯从吾创建。 当时东林书院使“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8]583。 而在西北地区, 关中书院就是陕西明清两朝时期的最高学府。 书院求学者最多达及数千人, 成为当时西北地区影响重大的一个讲学中心和学术传播机构。 关中书院在历史发展中兴衰沉浮、 几经波折, 清末改建成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 是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 至民国时期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到解放。

关中书院历经百年的办学历程, 人才辈出、 桃李争辉。 明清两代著名的学者如冯从吾、 吕柟、 柏景伟、 刘古愚、 牛梦周等曾在这里讲学布道。 就读于此的名人难以计数: 韩城人王杰, 为清王朝开国后陕西的首个状元; 蒲城人王鼎, 追随林则徐为国尽忠; 晚清康有为公车上书之时, 陕西籍响应参加此项活动者多达数十人, 其中大多数人都曾就读于关中书院。 数百年来, 关中书院始终作为传道、 授业、 解惑的场所, 接力相承, 可谓是目前国内难得一见的 “活的书院”。

书院门, 今天已经成为陕西旅游胜地之一, 其名称即源于关中书院。 钟灵毓秀, 名师高徒, 本该学脉绵延、 薪火不断、 代有传人。 但是, 现在这个曾为陕西骄傲的关中书院几乎已经是名没实亡了。 这里的师生对关中书院的历史知之寥寥, 只有门口冯从吾的石雕像和“关中书院”石刻字仿佛还在向世人诉说昔日此处的辉煌。 而陕西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 守着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却漠然视之, 不能很好的传承创新, 这是不明智的态度和选择。 当举国在讲国学、 弘扬传统文化、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之际, 我们可以依托关中书院这块牌子、 这片圣地、 这方文化沃土, 传承关学精神古为今用, 这将成为提升发展陕西为文化大省、 教育大省的一个重要选择路径, 同时又可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 进而拓展陕西的国际文化交流。 再者, 借鉴国内南方一些书院的做法, 如湖南岳麓书院, 书院既是教学之所, 又是传承国学之地, 也是旅游名胜矣。 所以, 关中书院, 对于陕西的发展, 不可或缺, 亟须恢复。

最后, 关学要由象牙塔里的“关”学走向寻常百姓家成为秦人尽知的显学, 走出深闺“接地气”, 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因此, 关学要通过进课堂、 进主媒等方式介入大众教育。

关学研究当下仅限于高校里的哲学专业, 其他专业的师生知道关学的寥寥, 这种关起门来的学习研究使关学的影响范围很有限, 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大众化、 时代化、 社会化。 近些年来, 中央提出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要求全体干部学习历史和哲学, 我们陕西又适时提出了文化强省的“八大工程”, 这些都为关学的研究与普及创造了条件。 关学作为我们陕西的精神文化遗产, 是我们的骄傲, 但要让骄傲焕发生命力, 则必须通过我们的子子孙孙在薪火相传中传承创新与发展应用, 而关学的普及、 大众化则是前提, 试想陕西人都不知道关学是什么, 何以谈到它对陕西及其百姓的影响呢?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多层次、 多渠道、 全方位地弘扬关学。 一方面, 关学要走进课堂。 关学可以作为陕西所有学校必选的校本教材, 按照小学启蒙记诵、 中学研习知道、 大学体味实践的思路, 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关学的普及教育, 由学生到家长、 家庭进而辐射影响社会,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 在陕就读的外籍学生还可以将关学的影响带到省外, 从而扩大关学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 关学还应该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和公益活动事业等广为宣传。 利用报纸、 电视、 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众介绍关学, 通过开辟专栏、 人物访谈、 经典回放、 专家解读、 动漫影视等方式, 也可利用图书馆等文化公益事业单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形式, 诠释关学经典, 让更多公众了解知晓关学, 择其精华古为今用, 扩大关学思想的影响, 做到让秦人尽知关学就像国人皆知儒学一样, 从而发挥其在当代对社会繁荣稳定、 提高民众道德素质的作用, 不断增强老百姓对陕西文化的认同感和精神归宿感。

总之, 关学思想, 作为陕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宝贵资源, 对当前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不可忽视。 今天对关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借关学之精神, 重构陕西人的精神风貌, 提升陕西人的综合素质。 同时, 弘扬关学也是落实陕西实施“八大工程”、 建设文化强省决策的正确选择, 为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陕西“科学发展、 富民强省”提供智力支持, 它将在陕西未来的发展中愈发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1]路克利. 哈佛教授约瑟夫·奈: “丽媛Style”就是中国软实力[N]. 环球时报, 2014-12-22.

[2][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M]. 刘北成,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3]陈俊民. 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 中国哲学及其方法论探微[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宋]张载. 张载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

[5]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25.

[6]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夜英. 陕西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N]. 陕西日报, 2012-10-16.

[8]樊树志. 晚明史: 上卷[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The Practical Paths to Promote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in Shaanxi Based on Guan School

HE Wenhua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 710065, China)

As the importan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Guan School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nation in terms of academic thinking. It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academic spirit.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Guan School, i.e. taking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whole country and nation and seeking for morality and truths, have had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people of Guanzhong area.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when Shaanxi province is enhancing it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constructing a strong province of Western China, Guan School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s.

Guan school; Shaanxi; cultural soft power; path

1673-1646(2017)01-0008-06

2016-1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关学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及其路径研究(15YJA710009);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关学思想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缘传播优势研究(15JK2144);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 关学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与路径探究(13C309)

贺文华(1972-), 女, 副教授, 硕士, 从事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

G415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1.002

猜你喜欢
关学实力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