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
随班就读学生是一个残障群体,为教育的特殊群体。随班就读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在心理上都不同于其他学生,一方面不能跟随着学校的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在思维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随班就读生实施差异化教学呢?笔者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立足导学,引导自主思考
教师要立足导学,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有效引导随班就读学生,促进随班就读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促进知识沟通。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效关注这部分学生,从而有效把握课堂设计。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和应用”这一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但是随班就读的学生却不能够有效理解。为此,设计了一个导学的学习单,给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清清楚楚地列出一些基本要求,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学习,其中包括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比如第一道题当中要求学生去思考,看看哪些习题是自己不明白的:像0.5是几个十分之一;0.50是几个百分之一,0.500是几个千分之一;0.356是几个千分之一。再比如第二题,要求学生将3角和30分改写成小数。随班就读的学生根据清单练习,不但能够将学过的东西拾起来,又能够联系所学到的新知识。
很多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内容,有的认为0.5就是5个1/10,0.356就是356个1‰;但是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些问题上就存在着障碍和困难。他们认为0.500就是表示五个1%。依据学生的不同理解,为此展开了问题引导,让学生从分数入手,理解小数代表的含义。学生们一边对原有知识进行回忆,一边认真理解,从而认识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联,然后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针对习题二,一下子领悟了很多,能够顺利写出答案,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
通过这样的分类指导,随班就读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帮助下,不但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和其他学生一起探讨新知识,而且能够在已有的一些基本经验上面有所提升,破除一些负面的认知误区,从而实现正向迁移,有效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步进行深入交流,做好了准备。
二、立足互动交流,引导解疑答惑
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除了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之外,更需要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帮助。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会将学生分成两类,A类是能有清晰思路的学生,B类就是思维较为薄弱的学生。让A类学生作为小老师,教给随班就读的B类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大家在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一方面能够互相解疑答惑,另外一方面又能够促进其他学生数学概念的深刻认知。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和运用”的时候,笔者针对一个大的问题,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他们就会追问:“为什么0.6的末尾添一个零变成了0.60后,大小还是一样的呢?”这个问题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在理解时存在困难,该如何解答呢?立刻就会有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将这批学生当作小老师,让他们和随班就读的学生展开讨论,互帮互助。可以将小数转化为分数,0.6化成分数就是3/10,0.60化成分数就是6/10。在进行约分之后,再进行比较。就可发现两个分数是一样的,是相等的。随班就读的学生认为:“为什么要写成0.60呢?”这让他们非常困惑。这时候,已有一些基础的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所学,帮助这些学生解答困惑:0.60有时候,是表示四舍五入得到的一个结果,是一个估测的数学数据。设置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够很快发现问题所在,想0.6000、0.600和0.6这三个小数里边儿,有的学生能够从小数点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但是随班就读的学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思路。这时候,学生就能够踊跃参与,以小老师的身份来教学随班就读生,让他们一步一步领会到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数学知识本源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三、立足合作探究,拓宽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渐微。为此,在教学中,提倡大家一起解决问题,一起探讨交流,通过共同合作来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的这个内容时,学生并没有弄清楚0.2,0.20,0.200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随班就读的学生,更需要团结和帮助。为此,让学生结成对子,分组进行互帮互助,展开合作。在互学当中磋商,A组根据长度单位来进行比较;B组就可以根据实地测量验证,通过长度的表示,来理解小数。如0.2米,换算成20厘米,经过实地验证,学生发现的确如此。
总之,随班就读学生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就要紧扣住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发挥学生的主体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