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摘 要:针对中学阶段思想品德课出现的一些困境,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生活化的必要性。强调课堂导入要生活化,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在课堂设置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好理解;并将最新的社会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让课堂走出教室,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真正实现“生活走进课堂,课堂融入生活”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活 课堂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近年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交流中发现同一个问题,很多孩子上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不高。分析其原因,不单单是思想品德在中考中的分值不重、学生及其父母对这门科目的不重视。笔者想,作为教师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不那么具有吸引力呢?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关注学生的学习及社会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生活化的课堂更受学生欢迎,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也启示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看法。
一、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必要性
1.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等特点,而教师传统的空洞乏味的说教会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都是一些教条、没用的知识,教师只会讲大道理,很难让学生有听课的欲望。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让生活进入课堂。
2.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中考不再采用闭卷考试而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也是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生活中的案例,交流不同观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3.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在要求。新课改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而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实现知识目标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
1.课堂导入生活化。有研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是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由于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比较低。因此,课堂的导入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导入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珍爱自己》这一课时,笔者的导入环节是让学生看一段视频《生命的起源》,视频描述的是人类的起源以及生物体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命起源的神奇和来之不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生命有一种敬畏之感,懂得应该珍爱生命。又如在《孝敬父母》一课时,播放《我爱我家》的MV,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并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之后,很多学生都兴致盎然讲起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以及家庭的温暖情景。通过多媒体引出学生内心深处的记忆,让学生有话可讲,摆脱了空洞乏味的说教,自然而然让生活融入课堂。
2.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抓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比如,在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消费者的权利”这一内容时, “生活中,你或你的家人有没有遇到过权利被侵犯的事情?”问题提出后,学生七嘴八舌说出权利被侵犯的事例,比如在小卖部买到过期的面包、买水果缺斤少两……接着提出新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解决?”有学生回答:“算自己倒霉,不计较。”或者说“找人教训卖家”,也有学生说“找卖家理论”“打消费者热线12315”等等。接着请学生来分析讨论哪一种解决方式更好。最后得出结论:在消费者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用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教学内容自然展开,循循善诱,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很好。
3.设置生活中的情景。如果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知识对于他们的生活是非常有用的,而不是“假、大、空”,那么思想品德课是能受学生欢迎的。作为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让生活中的情景再现。例如,在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进入“生命考场”:突然发生地震,你会怎么办?随即播放地震警报声,让学生表演出自己的做法。有学生跑出教室外,也有学生躲在课桌椅下……然后教师展示正确做法的动画。通过学生近似亲身经历的演练,把教材的理论知识化,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将生活情境设置到课堂中来,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接受。
4.将最新的社会信息融入课堂。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将最新的社会知识和信息融入课堂。例如,在讲九年级《科教兴国》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图片及资料展示我国这几年在科技和教育上取得的成就: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超级计算机获世界五连冠等。让学生在这些成就中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不仅如此,结合思想品德课与时事政治密切相关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班上开展“课前新闻播报”活动,按照学生的学号轮流上台播报新闻并就此新闻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让学生关注社会,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开展校内外活动,让课堂走出教室。实践表明,开展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步入新学校》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感受学校美丽的自然环境并了解学校各部门的地理位置。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主题班会活动和校外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生态公园等。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既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又使他们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生活使教学丰富多彩,生活也赋予了课堂深刻的内涵。离开了“生活”,思想品德课就很容易成为空洞乏味的说教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