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恋莲
摘 要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中,学生音乐歌唱能力、音乐情感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创新能力是重点培养目标。在音乐教学过程上,只有充分体现音乐的美,学生才会用感情去学,学生的音乐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得到提高。
关键词 音乐 学生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中,学生音乐歌唱能力、音乐情感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创新能力是重点培养目标。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不注重教学目标的研究。他们总是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即:发声、识谱、试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对学生情感表达、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弱化。而且此教学模式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学生早已厌烦,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只有充分体现音乐的美,学生才会用感情去学,学生的音乐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得到提高。
1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它通过各种乐器与音调的高低组合来表达出各种情感。歌曲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寄托,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咱当兵的人》歌曲一播放,学生立刻兴致勃勃,禁不住随录音一同演唱,这就是共鸣的一种表现。只有产生共鸣,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纯粹学唱歌而产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持久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2以美动人,潜移默化
音乐是一种美的听觉艺术,它用旋律、节奏、歌词、意境等方式让人的心灵产生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感受美的基石。在音乐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需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的经典及流行音乐作品下手,教会学生怎样去聆听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在聆听音乐时,要让学生学会细心倾听音乐的旋律。音乐旋律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在聆听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捕捉作品的特点。例如,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声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通过听、唱来让学生感受激昂、振奋且具有感召力的歌曲之美,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感染。通过对美的理解、表现,学生对音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音乐修养。
3以乐引人,深入创新
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乐曲的流动,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手动、脚动、脑动、全身动,让学生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找到情趣,在动中发展想象,在动中愉悦身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如在音乐节奏的练习中,积极鼓励学生打出自己的节奏,唱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节奏,表演出自己喜欢的节奏。这样学生对节奏就产生很大兴趣,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课前充分准备与将要教授的乐理知识一致的音乐,让学生来选择感兴趣的音乐,在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掌握乐理知识,提高学生审美感官。
4以行砺人,内化升华
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在课堂中创造良好音乐氛围,而且在课外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音乐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劳作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音乐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根据音乐的这一特性,可以在课余时间中创造良好氛围,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与音乐相关的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各种歌咏比赛、器乐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再次升华。
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教学新方法;要不断学习研究新教学要求,刻苦钻研,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音乐修养及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蓉.音乐教育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6(11).
[2] 杨荔.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7).
[3] 刘冰琪,刘咏莲.从音乐考级看家庭音乐教育[J].戏剧之家,2014(17).
[4] 阎妍.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解读[J].福建茶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