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江,包洪卫,程彦骁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靖江 214500)
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成人轻中度足母外翻
周跃江,包洪卫,程彦骁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靖江 214500)
目的 探讨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成人轻中度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的成人轻中度足母外翻病例18 例30 足,手术前后均摄X片,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54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AOFAS 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16 例28 足,良2 例2 足,优良率为100%。并发足母趾内侧麻木1 例,为皮神经损伤所致。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跖骨头坏死。结论 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是治疗轻中度足母外翻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捆绑术;足母外翻;跖骨头;轻中度
足母外翻是足部的常见畸形,随年龄增加,患病率有增多的趋势,女性多发,男女比为1︰15~1︰19[1]。足母外翻除影响患者的足部美观外,还会给患者在生活上带来痛苦,如行走时足部疼痛,无合适的鞋子可穿等。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轻中度足母外翻患者18 例30 足,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的成人轻中度足母外翻病例18 例30 足,所有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9~65岁,平均46岁;病程6~34年,平均19年。术前和术后均摄足负重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s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趾间角(interphalangeal angle,IPA)、近侧关节固定角(proximal articular set angle,PASA)和远侧关节固定角(distal articular set angle,DASA)。曲家富等[2]认为,HVA和IMA是足母外翻重要的测量指标。根据邱贵兴[3]的足母外翻严重程度分类,轻度(HVA 15°~30°)2足,中度(HVA 30°~40°)28足。所有患者均存在足母囊炎,合并第1跖趾关节半脱位。合并第1跖趾关节炎1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腰麻,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手术。在第1跖趾关节内侧稍偏前作皮肤纵切口,长约3 cm,暴露足母囊,注意保护腓浅神经趾背支,将足母囊和关节囊作一舌形瓣,蒂部位于远侧,舌形瓣长约20 mm,宽约5 mm,将瓣向远端翻转并削薄,以骨刀或咬骨钳去除第1跖骨头部增生的骨赘,骨赘切除范围以跖骨头部内侧和近端平齐即可。在足背第1趾蹼近侧约1.5 cm第1、2跖骨头间作皮肤纵切口,长约3 cm,显露第1、2跖骨相对部分,注意保护腓深神经在第1、2跖骨间的终支以及第1、2跖骨间的血管和足母短伸肌,切断足母收肌横头和斜头,切除外侧籽骨。距跖骨头关节面约1 cm处以直径为1.5 mm的克氏针在第1、2跖骨上各钻一孔,第1跖骨上孔的方向为内上斜向外下,第2跖骨上孔的方向为外上斜向内下,确保所钻的孔在横截面上位于跖骨的中间,按照相同方法,在第1、2跖骨上已钻孔的近端约1 cm处再分别钻一类似的孔。在第1、2跖骨相对应的远端和近端孔内分别穿入1根2号不可吸收缝线,将第1、2跖骨相对挤压状态下分别结扎2根缝线。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缝合切开的足母囊和关节囊,将削薄的舌形瓣覆盖后加强缝合,缝合切口,此时可见足母外翻得到矫正。以弹性自粘绷带缠绕足部,固定3~4周,解除绷带后进行患肢功能锻练。
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确定疗效评定标准,优:完全纠正畸形,外形正常,患者不再疼痛,行走没有障碍,穿鞋没有任何的限制;良:显著纠正畸形,外形比较正常,基本不再疼痛,行走没有障碍;差:畸形仍然存在,较手术前没有明显的矫正,患者穿鞋及走路时仍然感到疼痛。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54个月,平均32个月。优16 例28 足,良2 例2 足,优良率100%。术前、术后负重位X线片检查,HVA术前平均(32.2±1.1)°,术后平均(15.9±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A术前平均(17.2±0.8)°,术后平均(7.5±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足母趾内侧麻木1例,为皮神经损伤所致。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跖骨头坏死。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图1 术前足部正位X线片示HVA 31°、IMA 15° 图2 术后足部正位X线片示HVA 7°、IMA 8°
大多数足母外翻患者足部除畸形外无明显疼痛症状,有的家族中有多人有这种畸形,没有认识到这种畸形也是一种病,只有当足母囊发炎出现疼痛症状时才会就诊。足母外翻的发生发展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中遗传因素最为明确,调查显示50%~9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孙青刚等[1]对足母外翻畸形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将足母外翻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其中手术治疗又分软组织手术、第1跖骨截骨术、足母趾近节趾骨截骨术、第1跖趾关节成形术、关节融合术和第1跖趾关节假体置换术。软组织手术多与截骨术联合应用,是目前治疗足母外翻常用的手术方式。
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在国内最早由北大医院骨科朱天岳教授报道[5],他将该方法用于治疗扇形足足母外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方法与截骨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a)患者接受度高。仅在跖骨上钻两个细孔,对骨结构无根本性破坏,患者普遍能接受。b)重塑足部横弓。通过在第1、2跖骨上所钻的不同方向的孔将1、2跖骨捆绑后可向上提高第1跖骨头,从而恢复或增加足横弓,减少第1跖骨头负重,减轻前足疼痛症状。c)足部畸形矫正满意。通过切断足母收肌横头和斜头,将第1、2跖骨头捆绑,足母外翻畸形可得到彻底纠正,足部恢复正常外观。d)第1跖骨不存在短缩风险。手术中不截骨,第1跖骨长度无变化,不会发生前足功能紊乱。e)跖骨头无坏死。术中不截骨,跖骨上仅仅钻两个直径为15mm的微孔,对跖骨的血运无影响。f)术中切断足母收肌横头和斜头,在第1、2跖骨捆绑后足母收肌残端会贴在第1跖骨头外侧,这与白建忠等[6]介绍的足母收肌联合腱止点剥离,止点与跖骨头部紧密相贴的方法一致。
我们采用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18 例30 足,治疗后足部外形恢复正常,HVA和IMA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接近正常角度,行走无明显疼痛,患者满意度高。术中需要注意:a)跖骨上钻孔时,第1跖骨上孔的方向为内上斜向外下,第2跖骨上孔的方向为外上斜向内下,捆绑时第2跖骨头可得到部分提升,有利于恢复或增加足横弓。b)穿不可吸收线时要从跖骨间的血管、肌肉等软组织的深部穿过,在血管、肌肉等软组织的浅面打结,防止血管、肌肉等软组织的卡压。c)足母收肌的横头和斜头均要切断,同时切除附着的籽骨,防止断面间疤痕连接导致足母外翻复发。d)不能破坏第1跖趾关节外侧关节囊,如破坏的话,在内侧关节囊加强缝合的情况下有发生足母内翻的可能。
关于患肢负重后跖骨内的不可吸收线会否切割跖骨导致捆绑失效的问题,我们开展这种手术方式时也考虑过,通过18 例30 足最长54个月的随访、观察,未发现该线松动的迹象。
我们手术的病例数偏少,随访的时间不是很长,可能有一些并发症暂时没有发现,特别是远期的疗效如何,需要我们继续随访。从目前随访的病例情况看,我们认为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为软组织手术,不破坏跖骨的骨性结构,是治疗轻中度足母外翻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1]孙青刚,康庆林,徐佳,等.足母外翻畸形的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14,54(23):86-88.
[2]曲家富,曹立海,刘志权,等.小切口微创治疗足母外翻[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50-52.
[3]邱贵兴.骨科诊疗常规[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76-177.
[4]杨评山,陈学武,潘光杰.足足母外翻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29-31.
[5]朱天岳.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扇形足足母外翻[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2):719-722.
[6]白建忠,张亚东,王奕,等.手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59-60.
1008-5572(2016)12-1140-03
R682.1+6
B
2016-03-05
周跃江(1970- ),男,副主任医师,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骨科,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