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颖
内部控制对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颖
随着近年来内部控制相关法规的建立和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从自愿性披露转向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此为研究视角,采用2012~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在股权结构影响企业财务绩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内部控制 股权结构 财务绩效 中介效应
内部控制的目的不仅包括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还包括有效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合规、提高经营效果以及推动企业完成发展策略。那么,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就意味着高水平的财务绩效以及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股权结构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之一,不仅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及其资源配置,也决定了公司治理的运行机制,进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起到重要作用,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运作,最终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绩效。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探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以及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绩效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股权集中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带来的是正面影响,则说明集中的股权能够促进财务绩效的提升。如果带来的是负面影响,则说明集中的股权对财务绩效的提升有抑制作用。股权制衡理论认为,这种多个大股东互相牵制、监督的股权模式,既能减少股权分散时中小股东的“搭便车”问题,又能有效监督管理层,且能抑制股权集中时大股东的侵占效应,从而带来较好的公司业绩表现(陈德萍、陈永圣,2011)。从股权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可能由于其资产的特殊性质,管理者可能出于自利而利用职权之便窃取企业利益,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的力度可能较弱,导致企业经营不善,财务绩效较差。而在非国有企业中,财务绩效与股东息息相关,股东有巨大的动力与经营压力,加强管理同时防控风险,以创造更优的财务表现。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1a: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具体方向不确定
H1b:股权制衡度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H1c:股权性质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
(二)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不仅会产生中小股东“搭便车”问题,还会影响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效果,可能由于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存在巨大缺陷。而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则存在控股股东的“隧道行为”,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侵害,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同时,股权制衡度也会对内部控制系统发挥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制衡的股权结构下,公司股东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制约与监督的状态,公司的经营决策不再受控股股东一人控制,此时公司经营管理者会为追求良好的财务表现而加强公司管理,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优化内控系统的效率与效果(孔玉生、刘成刚、陆希希,2014)。另外,从股权属性来看,由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其企业目标不仅包括追求利润,同时还包括解决就业、带动地区发展等社会责任,其管理者除了是公司职员可能还同时是政府官员,他们可能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提升政绩方面,而忽视了公司管理,造成内控系统的失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显著相关
H2a: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相关,具体方向不确定
H2b: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正相关
H2c:股权性质与内部控制负相关
(三)内部控制的中介效应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由股权结构决定,而内部控制是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与其内部环境建立与实施的,显然股权结构会对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公司中,股权结构对股东、经营者、管理者与员工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股东、经营者、管理者与员工既是公司的主体,又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股东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管理者、管理者对员工的控制关系,并由此构成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关系(赵建凤,2013)。因而,股权结构通过内部控制主体的行为作用于内部控制,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而内部控制也会从这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来看,在不同集中程度的股权结构下,内部环境、风险识别、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这五个基本要素都会受到内部控制主体不同行为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与效率,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发挥重要作用。从内部控制的目标来看,不同的股权集中度将导致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目标是否趋同,从而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效果,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效果越好,对公司财务绩效的积极作用越大。
因此,股权结构通过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主体的行为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而企业内部控制通过要素途径和目标途径这两条途径对企业财务绩效发挥作用,要素途径是指通过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来对财务绩效产生影响,目标途径是指通过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效果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简而言之,股权结构通过内部控制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内部控制既是股权结构的结果,又是企业财务绩效的原因,图1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
图1 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财务绩效三者之间关系
本文认为股权结构会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中行为人的决策行为,从而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并可能通过内部控制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影响(陈丽蓉、周曙光,2011)。即内部控制有可能在股权结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一种中介传导效应。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内部控制在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12~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内部控制数据来自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他数据均从国泰安数据库获得。同时,对样本进行如下处理:(1)剔除ST、*ST类公司;(2)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对该行业样本进行剔除;(3)剔除变量存在缺失值及数据异常的样本。经过筛选,最后获得6723个观测值。数据处理由EXCEL和SPSS19.0完成。
(二)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1)因变量。本文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多个方面选取财务指标来构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因子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相关性、全面性、重要性、可比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共选取19个财务指标构建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中,结果显示,KMO检测值为0.591,大于0.5,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Sig.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选取的财务绩效测度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共提取了8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7.927%,说明8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原指标大部分的信息。再使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后得到的成分矩阵,以反映各个原始指标在各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情况。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因子的得分函数。令财务绩效评价综合得分为F,通过计算得到每个公司的得分,以此衡量每个公司的财务绩效。
表2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自变量。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股权结构进行衡量。首先是股权集中度,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用VOTE表示;其次是股权制衡度,即第二大股东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用RATE表示;最后是股权性质,按照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用SOE表示。
(3)中介变量。本文使用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用ICI表示。该指数体系将内控目标完成程度和缺陷与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相结合,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4)控制变量。本文对以下变量进行控制:企业规模(Size):以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进行衡量,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模效应带来的影响,为消除其产生的影响对企业规模进行控制。资产负债率:用Lev表示。年份(Year):本文选取了三年的样本数据,为消除不同年度带来的影响,对其进行控制。行业(Ind):由于本文是以全部A股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为消除行业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控制。
(三)模型构建为检验股权结构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构建模型(1)如下:
(一)描述性统计从表3可以看出,财务绩效的极小值为-7.375,极大值为3.8168,均值接近于零,标准差为0.3606,说明样本公司总体财务绩效一般。内部控制指数极小值为8.970,极大值为985.6000,均值为665.4770,标准差为80.9309,总体来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仍有较大上升空间。股权集中度的极小值为2.197,极大值为89.4086,均值为36.0965,标准差为15.4786,说明我国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股权制衡度的极小值为0.003,极大值为3.9226,均值为0.6388,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能力较弱。股权性质的均值为0.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约有40%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0.4346,说明上市公司平均负债水平适中。公司规模的极小值为17.790,极大值为28.4955,均值为21.9215,标准差为1.2923,表明样本公司在企业规模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表3 主要变量描述统计量
(二)相关性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股权制衡度、股权集中度VOTE与财务绩效F显著正相关,股权性质SOE与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了H1。内部控制指数ICI与股权集中度VOTE、股权性质SOE均显著正相关,与股权制衡度RATE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H2基本一致。此外,内部控制指数ICI与企业财务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中,最大值为0.416,最小值为-0.638,说明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本文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对模型中的研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步骤1和2分别是股权结构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和股权结构影响内部控制的回归结果,步骤3是在步骤1的基础上加入中介变量内部控制后,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共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结果。由步骤1可知,股权集中度VOTE与股权制衡度RATE都与企业财务绩效F显著正相关,股权性质SOE与企业财务绩效F显著负相关,因此,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以及股权性质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检验系数c显著。注:**、*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4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表5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统计
按照中介效应检验步骤,根据表5对系数a和b进行检验,其中,a为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回归检验系数,b为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共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检验中自变量内部控制对应的回归检验系数。
首先,对于股权集中度VOTE而言,由步骤2可知,它与内部控制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回归检验系数a为0.159,同时由步骤3可知,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系数b为0.2。因此,此时a和b均显著,可以开始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下一步,检验系数c′(即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共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检验中自变量股权结构对应的回归检验系数),由步骤3可知,股权集中度VOTE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回归检验系数c′为0.105,c′显著。此时ab与c′同号,因此,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对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25.44%。
其次,对于股权制衡度RATE而言,由步骤2可知,它与内部控制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回归检验系数a为0.092,同时由步骤3可知,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系数b为0.2。此时a和b均显著,可以开始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下一步,由步骤3可知,股权制衡度RATE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回归检验系数c′为0.110,c′显著。此时,ab与c′同号,因此,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对股权制衡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14.84%。
然后,对于股权性质SOE而言,由步骤2可知,它与内部控制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回归检验系数a为0.041,同时由步骤3可知,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系数b为0.2。此时a和b均显著,可以开始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下一步,由步骤3可知,股权性质SOE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回归检验系数c′为-0.033,c′显著。此时ab与c′异号,属于遮掩效应,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的绝对值为24.85%,间接效应不显著。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可知,内部控制对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对股权制衡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也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对股权性质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间接效应不显著。
(四)稳健性检验首先,由于本文主要基于会计指标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衡量,而财务绩效的衡量方法可以从会计指标和市场收益指标两方面进行,因此为了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基于市场收益指标衡量企业财务绩效,以托宾Q值代替上文中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得分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与前文研究基本相同。
其次,本文借鉴王化成等(2007)的研究成果,以赫芬达5指数(HFD5),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代替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反映股权集中度,以Z指数(Z),即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代替第二至第五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反映股权制衡度,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与前文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本文以内部控制为研究视角,采用2012~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分析了内部控制、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内部控制在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同时也在股权制衡度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在股权性质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间接效应不显著。总体上来看,内部控制在股权结构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
[1]王宏、蒋占华、胡为民、赵丽生、林斌:《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12期。
[2]赵建凤:《不同股权结构下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的“动机选择”》,《会计之友》2013年第9期。
[3]陈德萍、陈永圣:《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2007~2009年中小企业板块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2011年第1期。
[4]孔玉生、刘成刚、陆希希:《股权制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会计之友》2014年第15期。
[5]王化成、刘亭立、卢闯:《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1期。
(编辑 朱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