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摘要】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过多的活动环节会造成课堂教学的烦琐与拖沓,势必影响教学效率. 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再三斟酌,要让教学环节少而精,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活动环节中获得有效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于班级学情,对“认识图形”一课在第一次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行深入探究体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面从体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对比;反思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起始课. 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 这样的编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也是二年级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对于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建立了直观的表象,尤其在学前,就已经通过玩积木、画画等活动,初步接触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是在平面上展示的图形,学生感知得很好,但对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却很难区分. 这说明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比较模糊,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怎样把生活的经验上升到数学的抽象层面,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这样的思想,成为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需要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在观察对比的分类活动中,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一、 二次备课导入环节对比分析
(一)第一次导入设计
1. 找一找
师:今天我带来了几位新的图形朋友和大家认识,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呢?请小朋友们先欣赏一幅画. (课件出示美丽的海底鱼)仔细观察,这条鱼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老师再相应贴出4种平面图形并介绍图形的名称. (这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 揭题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要来和这些图形交朋友. (板书:认识图形)
(二)第二次导入设计
1. 猜一猜
师:(拿出一个袋子)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宝贝吗?我先说个谜语,你们猜猜看. 上下一样粗,两面圆又圆,躺着会滚动,站着像根柱. (圆柱体)是不是呢?(很神秘地从袋子里拿出圆柱体)猜对了!除了圆柱体,你们还记得哪些物体?(一一介绍出长方体、正方体、球)
2. 揭题
我这里还有一个物体,你们不太熟悉,它的样子就像埃及的金字塔,它的名字叫四棱锥. 今天四棱锥和其他物体要介绍新的图形朋友给大家认识. (板书:认识图形)
(三)导入环节设计对比分析
在“认识图形”之前,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就有一些相关的、初步的概念. 所以初稿中设计通过观察发现海底鱼的图案找出各种平面图形,揭示今天的课题. 但后来发现这个环节比较耽误时间,而且在下一个环节“面从体来”的活动中,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名称容易混淆,说明对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知识有所遗忘,所以复习旧知很有必要,并且还要考虑引入应当要快而有趣.
因此我将情境创设修改为“猜一猜”,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复习上学期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为学习平面图形、辨别面与体之间的联系打好基础,让学生趣味盎然地经历数学之旅.
二、 二次备课探究环节对比分析
(一)第一次探究活动设计
1. 新朋友的家——面从体来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图形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吗?我们到哪儿去找它们呢?(手拿一个长方体)这是我们上学期认识的长方体.(用手摸着一个面)这个面的形状是黑板上的哪一种图形?(学生回答是长方形)对,也就是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能找到长方形.
(2)师: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把它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能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
谁找到了?摸给大家看看,摸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还有谁能找到更多的长方形?
(3)师: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吗?大家找找看,同桌互相说说: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4)师:谁来说说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其他的什么图形?
学生汇报,一一介绍正方形、三角形、圆.
(5)师:接下来我们把这些图形朋友从他们的家里请出来. (用课件演示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移下来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就叫作平面图形. (板书:平面图形)
2. 给新朋友画像——描或印图形
(1)师: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把平面图形请出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将物体上的面移到纸上呢?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用笔描或用印泥.
师:是这样吗?那就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请出这些平面图形吧.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3)展示作品,集体汇报.
请几名学生分别在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印出的不同图形,并说出是用什么物体印的.
(二)第二次探究活动设计
1. 变魔术体会“面从体来”
(1)师:咦?新图形在哪里呢?别急,看我怎么把它请出来.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贴一张白纸在黑板上,然后用四棱锥蘸上印泥在纸上一印.
看,我变出了什么图形?(三角形)
原来你们早就认识它啊.老师贴出相应的图片——三角形. 对了,像这个面的形状我们就把它叫作三角形.
(2)师:哪名同学能像老师一样再变一个新图形?(请一名学生上台来变,并引导学生介绍是用什么物体变出新图形. )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想)
师:那就自己动手变魔术吧,看看你们能不能变出更多的图形.
(3)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品,集体汇报.
师:谁愿意上台为大家展示自己变出的图形?
请几名学生分别在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印出的不同图形,并说出是用什么物体印的.
2. 归纳整理平面图形
(1)师:现在请同学们收好自己的作品,想一想,刚才我们都变出了哪些图形?
学生集体汇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老师在黑板上贴出相应图形图片和名称.
老师把四种图形的名称拿走,并移动了图形的位置和方向,再让学生集体识别图形. 如把 摆成 让学生观察辨认.
(2)课件演示,加深印象
师:四个图形都到齐了,下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它们都是从哪些物体上找出来的.
(课件演示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移下来的过程. )
师:“它们都是物体上的一个面,都是平平的,所以它们叫作平面图形. ”
(板书:平面图形)
(三)探究活动设计对比分析
最初的设计是追求学习过程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安排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印一印、描一描等活动体会“面在体上”. 然而后来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花费了很多时间,而且教学环节显得多而冗杂.
实际上学生们通过这么“一蘸”“一印”的简单动作就能极易体会出“面从体出”. 所以二次设计中以“变魔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摒除了过多的学习形式,留出更多时间将问题探究变得慢而深入,围绕着“印一印”的活动,让学生深刻感知和体会,知识的得出不需花费太多的工夫,只需老师稍稍一点拨,学生细细一琢磨,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活动中得出来了.
三、 二次备课拓展练习对比分析
(一)第一次拓展练习设计
1. 给朋友分类——分图形
现在老师想问问:如果把这4个图形进行分类,那么它们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吧. 谁来说说?
生汇报:
(1)两类:
怎么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类,圆形一类)(师演示分法)为什么?(圆没有直边)
(2)四类:
怎么分?(4种图形各分一类)(师演示分法)为什么?(4个图形都不一样)
(3)三类:
还有其他分法吗?(师演示分法). 师问: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生在说分的理由时,依次理清4种图形的不同特征.
小结:小朋友们真不错,通过分类我们知道了这4个图形有着不同的特征.
2. 找朋友——图形的应用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四种交通标志图,说说这些标志的形状及作用)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完整,哪个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二)第二次拓展练习设计
1. 分一分,辨认图形,帮图形找家
师:我这里也有一些平面图形,哪些图形是我们今天刚认识的?快快帮它们找到家吧!
学生独立完成,送图形回家.
集体核对,汇报展示.
重点问:为什么3号 和9号 没有家呢?6号 是正方形吗?
2. 找一找,发现图形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 你有什么发现?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图形朋友就在我们身边.
(三)拓展练习设计对比分析
通过将这些图形送回家的环节,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每个图形的特征,并且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 原本让学生根据四种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但这种分类形式比较抽象. 而且学生还没有了解过图形“边”的概念,在表述时也感到困难.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找一找教室中的物体上的平面图形,将抽象的几何图形回归到生活的实际原型,通过经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发展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意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从教室里找图形,比空洞地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要具体生动得多.
四、 二次备课的反思
通过对教学设计的二次修改,我体会到要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深刻体验“面从体来”,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切忌教学活动的烦琐. 要给课堂教学“瘦身”,就得思考:哪些教学环节是重复的,可以删减;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教;哪些提问是无效的,可以省略;哪些活动是走过场的,可以去掉. 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学情,聚焦教学的重难点,有智慧地取舍,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做到简约而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