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悟铭(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唤醒不朽的英雄主义精神
——雕塑《五虎将》创作随感
尹悟铭(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英雄崇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且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英雄主义”成为了具有永恒意义、经久不衰的艺术表现主题。《五虎将》通过对三国时期五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强壮健美人体的塑造,在艺术表现上进行了一番技法探索和尝试,将形象融为物象与心象的和谐统一,表达出笔者对新时期英雄主义的体悟与理解。
雕塑《五虎将》;英雄主义;艺术主题
雕塑《五虎将》在题材上选取了家喻户晓的三国时期历史人物,通过塑造五位将军强壮健美的人体,表达了笔者对于新时期英雄主义的感悟与理解,借以传递随着时代发展而被人们日渐淡忘的英雄主义气节。整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以西方人体雕塑的传统写实性为基调,亦结合中国古代人物造像和画像中对于人物造型的生动变化,融入了个人对于五虎将独特气质的把握,使之在写实的基调下不失生动和夸张的元素,创作出神、韵、气兼备的人物形象。
“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的重要动力。坚守着这样的理念,许多艺术家都将“英雄主义”视作永恒不朽的艺术表现主题。古希腊时代雕塑家米隆创作《掷铁饼者》,克列休斯创作《伯里克利斯雕像》,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家唐那泰罗创作《佣兵队长骑马像》,米开朗基罗创作《大卫》和《摩西像》,目的都是为了要向世人宣扬“英雄主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恰恰需要大力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①参见钱海源,《刀痕留青史塑铸颂中华》《中国美术家》2002年6月,59页。
在这些杰作中,英雄既展现出了崇高伟岸的一面,与此同时,艺术家也塑造了他们鲜活人性的一面,这与西方一贯秉承的写实创作手法是分不开的。中国艺术家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则有着风格迥异的作品呈现方式。五千年来悠悠岁月,中华儿女英雄辈出,而大多数英雄都是包裹在厚重铠甲下,端坐在庙宇殿堂中。英雄一旦登上神坛,自然也和普通人产生了距离,他们的躯体、精神仿佛也变得不可企及。因此在这组作品中,笔者正是试图打破这一印象,让英雄的概念能还原成为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千里走单骑的关羽难道应该仅仅高坐关帝庙里?当阳桥前喝退大军的张飞不也是全凭一幅血肉之躯?逼得枭雄割须弃袍的马超,为救少主七进七出敌阵的赵云,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黄忠……他们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一样的血肉筋骨皮,去掉外在的衣袍正是为了更加鲜明地展示这一点。
在五虎将这组作品中,笔者进行了一番艺术技法的探索和尝试。五个人物都有独立的经历和故事,在保持整体作品基调相对统一之上,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各自突出一种主要性格,忠、勇、谋、德、技,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人物造型整体敦实健硕,强调其力量感和占据空间的体量感。
在创作表现形式上,《马超》与《黄忠》为着衣雕塑。在这两件着衣雕塑的塑造上,笔者更多地采用了偏写意的风格,动态流畅,大开大合,并且保留自然的塑造痕迹来展现人物潇洒而豪迈的气魄;在形体塑造上力求一种形式与英雄主义精神和谐的统一。这种“和谐”的态度与精神更是写意雕塑手法的内涵之所在,其形体塑造的壮美与空灵犹如太极的两端,和谐共存。作品的形体处理更加考究,外轮廓圆润完整而敦厚,方中带圆的骨架,略带自然风餐塑造痕迹的衣着细节,结构处的大刀阔斧线性处理等手法,追求真实、存在与力量感,注重雕塑整体的厚重感与构成感。作品外观以纯色为主,有助于渲染形体的张力与精神的感染力。塑造英雄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再现英雄,而是将雕塑铿锵有力的质感与润物细无声的写意精神和谐共存于一体,强烈而含蓄体现了对当代社会英雄主义的追求与信念感。
图1
另外三件作品《关羽》、《张飞》与《赵云》,在创作表现形式上则采用了人体雕塑,对于身体部分的骨骼肌肉进行了细致而严谨地塑造,呈现出健美阳刚的曲线,坚定严肃的面部表情。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立体感都坚实地存在。紧紧握着兵器的粗壮手臂,每一块肌肉的质感,使人感知力与美的凝固。这时候形体变成了唯一的审美客体,或许不如古典主义雕塑作品中的英雄那样健美标致,但此时的英雄姓名似乎不再重要,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具有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和力量和人的缺点,像一个纯粹的人。这种真实的存在感使得这件作品更具感染力,把形体本身的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这种英雄主义是力量、是真实、是美,在整体效果中呈现静止的动态,更多地为展现英雄们真实而纯粹的一面。在具体的造型处理上也加入了变化和夸张的成分。而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等标志性武器在比例上都做了大型化处理,这种搭配使得人物的英武和勇猛得以凸显。
这组雕塑作品以单体人物类型为表现对象,抛弃了琐碎的细节,通过五个独立人物的动作、表情、精神来传达笔者对于当代英雄主义内涵的表述——信仰坚定,完美高大,还有金刚不坏之身。单体人物的塑造从写实过渡到具象,具象雕塑的核心是“形象”,这个形象与写实雕塑所描绘的对象已有很大的不同,具象更强调的是“呈现”而不是“再现”。这种“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形”或“型”,它是创作者在综合了各种因素后,瞬间生成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超乎现实,它是作者对内心所生成“意象”的肯定①参见吴为山,《雕塑的诗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219页。。因此,《五虎将》作品的核心是情感传达,是个人对于当代英雄主义内涵的表达再现,形象为物象与心象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写意雕塑论的基本核心内涵所在。
中国的英雄主义内涵范畴很丰富,诸如侠士精神、剑客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等。中国人历来讲究行侠仗义,英雄主义情结在历史文化长河里比比皆是。促使笔者创作这组雕塑作品的主要原因,是感觉到英雄主义与我们生活的越来越远,而这也是在作品中想探讨和传达的“意”。为此,笔者选择采用在空间中不容忽视并直观可感的雕塑作为创作载体,通过塑造五虎将各具特色的形象,引发观众对于那位英雄、那段历史的深入思考。张飞站在大军之前时候是否也曾有过怯弱?毕竟他也只是一个血肉之躯的凡人,不是刀枪不入的神。在造型设计上,张飞身上不着片缕,唯独手中那杆丈八蛇矛直直矗立,似有千斤分量,不能挪动分毫,笔者试图借助这种对比来展现一个观念:真正让他有此大勇之举的不是任何外在条件。最终他站上去,凭的是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让人不再畏惧死亡,不惜牺牲性命,甚至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对于正义的冲动。笔者将这种冲动融入到这组作品的创作中,力图通过雕塑语言把这种精神在人物的神情动态,以及每一处精心处理的细节中加以体现。事实上当人们面对一件雕塑作品时,普遍会获得比文字或绘画更多的直观感受,我所做的就是尽可能把这种感受变得更加强烈和清晰。
现代人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无论做什么总习惯思考再三。以至当暴徒在光天化日下作恶却无人敢上前制止,当老人跌倒却总被怀疑碰瓷而无人愿上前搀扶。我们或许真的应当好好反思一下,那些祖辈不惜舍命践行的英雄主义精神都上哪去了。究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优越,而金钱是最能软化人们骨髓的东西,人们的顾虑在日益增多。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到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很气愤,却因为种种顾虑最终坐视不管。其实,大多数人在最初那一瞬间都是愿意出手相助的,因为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一直在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里传承。中华文明几经沉浮,始终屹立不倒,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国人脊梁。而英雄主义正是这些支撑中最强有力的一股力量。这种精神体现在面对强敌的无所畏惧,或是国难当头的挺身而出;也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忠于职守,或是为国争光而欢呼雀跃中。
虽然我们身处太平盛世,但不要忽略英雄主义,它永远不会过时。英雄主义不只是在电影中的再现,而要真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其实“英雄”这个词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有时它可能真的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存在,而往往这种概念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未来未知事物的憧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请不要忽视英雄的作用,其实英雄时时刻刻都在指引着我们战胜困难,鼓舞着人们向着胜利前进。愿这组作品,能够唤起观众的这种情怀。让侠肝义胆的中国式英雄主义精神,长存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责任编辑:梁 田)
J305
A
1008-9675(2016)06-0194-02
2016-07-03
尹悟铭(1980-),男,陕西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