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国(淮阴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
——以淮安盐河大桥为例
顾卫国(淮阴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城市桥梁建筑有着很强的地域根植性,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追求本土特色,形成了多元的桥梁文化。现代新建、改建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既要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又要承载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淮安盐河大桥的景观设计实践案例,是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构建的诠释,使现代城市桥梁建筑景观成为留住地域历史文化的景观桥梁和文化桥梁。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地域文化;文化符号
目前,全国各个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推介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形象。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是滨水而建,桥梁便成为城市形象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大部分城市桥梁建筑样式趋同的背景下,如何让一些新建、改建的桥梁既融入城市人文、生态与建筑的大环境,让桥梁承载城市历史,烙上地域文化符号,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桥梁设计者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对淮安盐河大桥的景观设计案例,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展开探讨。
桥梁景观是指以桥梁和桥梁周边环境为“景观主体”或“景观载体”而创造的人工景观。桥梁景观中的“景”与“观”的关系反映了人、桥、环境与生态的空间联系。桥梁景观既要符合美学规律,又要符合景观构筑规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桥梁景观设计专家Frederick Gottemoeller对现代城市桥梁景观设计进行了定义:桥梁景观设计亦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和统一,它包括对当地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共融,以及桥梁建设对建桥地点的自然原生环境的合理保护。具体的内涵应包括:线形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和装饰设计。①Frederick Gottemoeller, Bridgescape: 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它要求桥梁景观设计要达到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的完美统一。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域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②李越群、朱艳莉、周建华:《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性景观的营造》,《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卷第2期,第86-89页。地域性包括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是指特定地域的地理面貌、气候特征、生态特征等;文化方面指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历史遗存、人文景观、建筑形制等等。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地域文化,能够为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桥梁横跨河流两岸,使得交通便捷化、立体化,而桥梁所在之处的地形、地貌、城市空间环境及人文环境均有其独特的指向性,桥梁要有机地融于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相互伴生。中国地域广阔,历史上的城市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特别是建筑文化景观形制多样,我国古代的桥梁设计追求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装饰桥梁,形成了多元的桥梁建筑文化,桥梁有着很强的地域根植性。如北京的皇家建筑风范与卢沟桥,北方四合院及窑洞式的建筑形制与河北的赵州桥,晋式建筑与山西晋祠的十字桥,皖南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与风雨桥,江浙水乡的吴派园林建筑与各种形制的石板桥、石拱桥,云贵高原地区的杆栏式建筑与悬索桥等等,不同地域的桥梁景观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因此,在桥梁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好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培育新的文化与景观增长点,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
文化符号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①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42370.htm从美术学意义上来讲,地域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造型形式,是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的可视化体现。
每个城市的发展,总有其形成的文化渊源、历史典故、人物传奇、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宗教信仰、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建筑风格等等,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分析和提炼,成为地域文化的造型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形成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构造语言。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徐州市区黄河故道上的汉桥,充分运用徐州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化符号,运用汉阙的造型、色彩与材质符号语言,构造了一座具有汉代风云韵又有符合现代审美的桥梁景观。(见图1)
图1
图2
杭州湾跨海大桥,运用浙江的吴越地域文化观念,在桥型上,设计者采用杭州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造型形态,兼顾杭州湾水文环境特点,大桥设计成S形曲线。这是一座集交通、观光于一体,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相互照应并相得益彰的时尚、壮观和极具科技感的当代桥梁典范。(见图2)
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要尽量运用那些能够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符号,以产生广泛的认知度,从而达到广泛的传播度。
由于地域文化符号的丰富多样性,在具体桥梁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筛选尤其重要。要紧扣设计主题,去粗取精,有的放矢地选取风格协调统一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符号去营造和构建与城市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协调统一、与桥梁建筑本身协调统一的桥梁景观。切忌避免地域文化符号的堆砌,以免产生新的视觉垃圾。选取的地域文化符号在桥梁景观的具体构建中,要严格遵守变化统一的形式法则,造型、色彩、材质语言要运用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局部与整体等方法,重视整体,关注细节。我国在《城市桥梁设计准则》中也对桥梁景观设计规定了以下原则:城市桥梁建筑应反映时代风貌,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桥梁总体设计要符合建筑原理,注意空间比例、节奏、明暗和稳定感,分清主次,局部服从整体。桥梁建筑的重点,应放在总体布置和主体结构上,以期塑造桥梁这一跨越性工程建筑物的美。创造清晰、明朗的建筑形式。建筑美要忠于合理的受力结构,不在结构之外过多增加装饰。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桥梁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的手段多种多样,如仿制传统桥梁形式,提取传统文化图形符号纳入桥梁构件,吸纳地域传统建筑造型元素,运用到桥梁整体设计中,综合运用浮雕、圆雕、石刻、铁艺、灯饰等艺术手法表现桥梁主题,渲染和营造桥梁的文化景观等等。总之,要让桥梁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景观共生、共融,达到桥梁的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的有机协调统一。
淮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水穿城,大运河、里运河、古黄河、盐河共同孕育了淮安城市丰富的地域文化,是一座“漂在水面上的城市”。淮安因河网纵横而城市桥梁众多,城市桥梁是宣扬、彰显、传承厚重的淮安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案例淮安市淮海路盐河大桥位于淮安市淮阴区东西走向的盐河水运通道和淮安城市南北主干道淮海路的交汇点,是淮阴区行政中心王营镇的核心景观桥梁。市政府要求将盐河大桥建设成为一座留住当地历史文化的景观桥梁、文化桥梁。受淮安市交通运输局的委托,笔者领衔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团队,承担了盐河大桥的整体装饰设计任务。
1.盐河大桥的地域文化背景
盐河,古称官河,一名漕河,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它是沟通淮安市和连云港市的人工河道,是淮盐南运的重要航道。《唐会要》记载:“垂拱四年开泗州涟水县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南入于淮。”[1]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唐武则天时期,从泗州涟水县向北开凿了一条通达海州的漕河,后称官河。官河经涟水入海州境,向北经海州西门接临洪河入海。到了北宋时期,淮北盐业已具一定的规模,这些食盐大部分由盐商以木帆船由官河运出,所以官河已经成为北宋时期淮北盐运的一条重要航道。《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元符初(1098~1100)淮南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赐名通涟河。”[2]即为盐河的前身。清初,因淮南逐渐“海远卤淡”,淮北盐场逐渐兴旺,盐运繁盛,官河里“官舫估舶,帆樯相望”,官河也因盐运频繁而易名盐河。海州三个盐场所产的食盐由盐河运往淮阴西坝(现淮阴区政府所在地王营镇),然后转运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销售口岸。
淮海路盐河大桥始建于1982年。由于城市人、车流量不断增加,桥梁破损等问题逐渐凸现,大桥桥面已经不能满足交通和安全的需求。此外,盐河航道是苏北地区的重要干线航道,是淮安重要的出海航道。改造前的盐河大桥千吨级船舶无法通过该桥,使得盐河“黄金水道”的效益大打折扣。因此,自2013年5月8日,淮海路盐河大桥开始实施拆除重建工程,2014年11月,大桥建成通车。改造后的大桥长258.54米,为双向8车道,桥宽达到46.6米。新桥建成后,有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同时,全面提升了盐河航道等级,助力淮安市实现“借港出海”,发展“海河经济”的战略目标,也为淮安城区增添一道地标性的靓丽景观。
盐河是淮安最早的入海通道,是淮盐输出的重要运道,是沿河两岸人民的生存之河,作为淮安市“借河出海”重大战略工程之一的淮海路盐河大桥理所当然要承担承载盐河的历史文化角色。
2.盐河大桥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
盐河大桥所在地王营镇,是当初两淮盐场盐的重要集散地。两淮盐场又称苏北盐场,是我国四大盐场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古淮河入海口的黄海沿岸。古淮河入海口以北的叫淮北盐场,以南的称淮南盐场。两淮盐场唐代就有“自古煮盐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3]元始祖时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4]王营镇因盐而兴、因河而盛。盐河大桥沟通了盐河两岸的王营镇,见证了王营镇的发展与变迁,盐河大桥理所当然要承载厚重的地域文化。因此,盐河大桥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紧扣“盐”和“河”的主题。“盐”的主题——盐的结晶体为白色立方体图形符号,“河”的主题——水波浪图形符号,用白色立方体和水波浪图形符号作为整座桥梁的装饰语言。如桥名碑刻的“盐河大桥”四个镶金大字,雕刻在雪花白大理石上,用盐的白色立方体和水波纹作装饰(图3)。
图3
图4
图5①此图为手绘图。
桥梁的斜拉锁、栏杆等桥梁构件的颜色都是盐白色,四根斜拉索立柱顶端及四个浮雕柱顶端是八个白色盐结晶立方体景观灯(图4)。
用四组方形青铜浮雕柱分别表达“盐场制盐”、“盐河漕运”、“王营集散”、“水陆转运”四个主题,承载彰显盐河和王家营悠久的盐运历史文化,再现王营镇“南船北马”的历史场景(图5):
西南角的浮雕柱主题为“海边制盐”,这组浮雕包括盐工铲盐、箩筐装盐、盐筐装车、牛车运盐四个画面,反映的是重要的盐产地——两淮盐场的繁忙场景。东南角的浮雕柱主题为“盐河漕运”,包括盐包装船、船工撑船、纤夫拉纤、扬帆起航四个画面,反映的是盐河上的漕运场景。西北角的浮雕柱主题为“王营集散”,包括船泊王营、运盐上岸、盐行交易、迎送客商四个画面,反映的是淮盐在王家营进行集散、交易的场景。东北角的浮雕柱主题为“水陆转运”,包括有马车北运、船舶南行、小车搬送、人挑肩扛四个画面,反映的是王家营南船北马、淮盐水陆转运的场景。盐的白色立方体结晶形象运用在四个浮雕柱的图形装饰语言中。
图6
盐河大桥桥梁造型设计选用矮塔斜拉桥桥型,既能有效地控制桥梁坡度,又能保证桥下净空,既方便了市民出行,又增强了盐河通航能力。桥面斜拉索的“线”、栏杆的“线”、路面的标记“线”、桥下大跨度桥拱的曲线在路“面”、柱体的“面”、天空的“面”、河面的衬托下形成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在不影响桥梁结构的前提下,在四组浮雕柱的底部加了四根基桩,以确保装饰附加体的牢固、安全。在色彩和材质设计上,桥面白色的金属防撞栏杆、白色大理石桥名牌、亚克力材料的八个白色盐立方体柱顶灯、浮雕柱底座及柱头的白色大理石以及路面白色路标形成色彩上的相互照应;桥面人行道用灰麻花岗岩贴面;桥梁斜拉索及立柱用淡黄灰色金属氟碳漆饰面,以求得和桥梁周围建筑物环境色彩相呼应、融合;深古铜色青铜浮雕柱和深灰色沥青桥面形成平面与立面的重色彩空间延伸。这样不同层次的黑、白、灰色形成既对比又和谐的盐河大桥整体色调,与桥梁周围的城市自然环境和建筑景观相互衬托相互照应,求得和谐统一。(图6)
总之,盐河大桥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紧扣盐河、盐运这个特定的主题,从中提取造型、色彩、材质等符号,按照变化统一的形式法则,渲染和营造盐河大桥景观。
桥梁作为一种建筑结构,除了具有通常的交通功能外,还具备提升所在城市知名度、展现城市文脉的建筑功能、景观功能和文化功能。正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自己设计的杭州钱塘江大桥时,称其是“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的特殊建筑。除了上个世纪30年代建设的钱塘江大桥外,建设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武汉长江大桥和60年代的南京长江大桥,都成为打上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符号的城市标志性桥梁景观建筑,都是桥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城市文化和桥梁建筑文化趋同的今天,“人与传统地域空间分离,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逐渐衰微、消失”。[5]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灿烂辉煌桥梁建筑文化的国度里,要继承和汲取地域文化的精华,设计出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风范的现代桥梁建筑,需要更多的桥梁工程设计师与艺术设计师共同参与其中,深入研究,勇于实践,为我国城市桥梁建筑的文化复兴而努力。
[1](北宋)王溥. 唐会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915.
[2](明)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江南四·淮安府第[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037.
[3]淮安地方志办公室. 淮安文献丛刻[M].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6:197.
[4]甘民重. 历代食货志今译[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272.
[5]袁光宇. 城市桥梁设计悖论[J]. 武汉勘察设计,2014(6).
(责任编辑:王 璇)
J525
A
1008-9675(2016)06-0196-04
2016-08-10
顾卫国(1963-),男,江苏淮阴人,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装饰设计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