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蒋红梅
(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重庆 400042)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周海燕,蒋红梅
(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重庆 400042)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是女性生产之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产后性激素、社会和心理因素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的变化所造成的症状[1]。产后抑郁症主要在产后6周内发生,抑郁症状可能会持续整个产褥期,在产后3~6个月可自行恢复。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其预防主要是通过产前针对性的心理疏导[2]。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与作用。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产妇78例,经产妇14例,所有产妇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46例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年龄22~36岁,平均(27.6±3.1)岁;其中,分娩男婴24例,分娩女婴22例;对照组46例仅接受基础护理,未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年龄23~35岁,平均(26.8±2.9)岁;其中,分娩男婴21例,分娩女婴25例。所有产妇既往均无精神病史,具有较强的认知和沟通能力,学历均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能配合完成本研究的调查与随访。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n=46)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包括常规的产科检查、产前基本教育及心理指导、产后基本健康指导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1)从孕20周起夫妻双方参加本科室的定期授课,每周1次,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分娩、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增强其孕期的自我监护能力,并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分娩。(2)对孕妇的资料进行收集,全面评估产妇的情况,并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产前的心理指导。(3)在分娩过程中进行导乐陪伴,指导孕妇深呼吸,保持轻松的心态,并触摸孕妇的腹部,使其腹部及会阴部的肌肉放松,并对其进行安慰及鼓励,使其转移疼痛的注意力;按其要求可使用导乐仪器,减轻疼痛;或者用镇痛泵,进行无痛分娩。(4)加强与产妇的产后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将成功的经验与产妇交谈,提高产妇的期望值,同时责任护士对产妇的身心、家庭支持情况及夫妻关系等进行评估。并了解产妇的心理状况及家属对产妇和婴儿的关心程度,及时地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消除家庭成员间对婴儿护理等方面的分歧,帮助产妇协调好家庭关系。(5)加强产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加强育婴指导。(6)对于情绪不稳定或疑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进行定期的访视,并随时为产妇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
1.2.2 问卷评定方法 分别于产前第1周、产后第1周、产后第6周对两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2份,有效问卷92份,失访率为0。爱丁堡产后抑郁症量表(EP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发给产妇后要求产妇在1h内填完后交回。EPDS表包括10项内容:(1)能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2)欣然期待未来的一切;(3)当事情出错时,自己毫无必要地责备自己;(4)无缘无故感到焦虑和担心;(5)无缘无故感到害怕和惊慌;(6)很多事情使自己透不过气;(7)很不开心,以至失眠;(8)感到难过和悲伤;(9)不开心到哭;(10)想过要伤害自己。SAS表包括20项内容:(1)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2)无缘无故感到担心害怕;(3)容易心烦意乱或感到恐慌;(4)觉得可能将要发疯;(5)感到事事都很顺利,不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6)四肢拌动和震颤;(7)因头痛、颈痛和背痛而烦恼;(8)感到无力而且容易疲劳;(9)感到平静,能安静坐下来;(10)感到心跳很快;(11)因阵阵的眩晕而不舒服;(12)有阵阵要晕倒的感觉;(13)呼吸时进气和出气都不费力;(14)手指和脚趾感到麻木和刺激;(15)因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16)必须频繁排尿;(17)手总是温暖而干燥;(18)觉得脸发烧发红;(19)容易入睡,晚上休息很好;(20)做噩梦。
1.2.3 抑郁评定标准[3]采用EPDS和SAS量表进行评定。根据症状的严重度,EPDS问卷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分别为0、1、2、3分,满分为30分,当总分小于或等于5分时为无抑郁;6~9分为轻度抑郁;≥10分时为中重度抑郁。SAS每项内容亦分为4级评分,分别为1、2、3、4分,满分为80分,当总得分为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表2 两组产前及产后EPDS和SAS评分比较,分)
2.1 两组产前及产后EPDS和SAS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在产前1周和产后1周的EPDS及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时,观察组EP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产后6周时抑郁症发生率比较 产后6周时,观察组抑郁症发生率为8.7%(4/46),对照组为28.3%(13/46),观察组抑郁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9 2,P=0.044 2)。
2.3 两组中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 对两组产妇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组4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在产后3个月内3例全部恢复,对照组中13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中仅1例在产后3个月内全部恢复;观察组中有1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在3~6个月内恢复,对照组中有9例产后抑郁症产妇产后3~6个月内恢复,对照组中余下3例患者在产后6个月至1年时间内恢复,两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恢复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恢复时间比较[n(%)]
产后抑郁症患者在产后4~6周临床表现尤为明显,主要为产妇的兴趣下降、情绪低落、心情压抑、对生活没有信心或激情、对亲人或婴儿失去了感情[4]。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原因主要为产后部分产妇充满压力,导致情绪低落而出现产后心绪不良。而产后针对产妇采用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产前对产妇的心理疏导,产后与产妇进行心灵的沟通,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并即时排除产妇的心理问题及产妇与家庭内的问题,对减少或避免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5]。
EPDS是用于对产妇产后抑郁症进行初步筛查的自评表,于1987年编制[6];而本研究采用的EPDS为汉化修订的抑郁量表,且修订后的EPDS信度为0.76,效度为0.933 3,当总分小于或等于5分时为无抑郁,总分6~9分为轻度抑郁,总分大于或等于10分为中重度抑郁,该量表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性能[7]。而SAS是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及心理变化的量表,在对产后抑郁症的评测中能辅助EPDS对产妇是否出现产后抑郁症做出更精确的预测[8],总得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则为重度焦虑[9]。本研究在产前1周、产后1周、产后6周对所有产妇进行EPDS问卷调查,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产妇得分明显下降,提示产妇没有抑郁倾向的表现,而实施基础护理的对照组产妇EPDS得分有上升趋势,提示产妇有抑郁倾向的表现。在SAS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所有产妇产前1周的评分均正常,在产后1周的调查中观察组产妇评分略优于对照组,在产后6周的调查中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产后6周由本院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下观察组仅有4例产妇确诊为产后抑郁症,对照组有13例产妇确诊为产后抑郁症,表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止产妇产后抑郁倾向,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产妇产后抑郁症可能导致产妇产生情感淡漠、心情压抑、泌乳量减少、创造性思维受损等并发症,对母婴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产妇产后抑郁症的阳性率为6%~30%,在国内部分地区则高达40%[10-11]。本研究通过对产妇产后6周的随访调查了解到,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8.7%,而未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对照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28.3%,表明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这可能与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中对产妇心理、生理、家庭等各方面的干预密切相关[12]。本研究在对产后抑郁症产妇1年的随访调查记录中发现,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产后抑郁症产妇在恢复时间上较未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对照组孕妇快,表明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促进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产后抑郁症的病因主要是产妇产后情绪波动、内分泌变化、自身性格等,对产妇做好产后的心理疏导,并及时解决产妇家庭关系问题尤为重要。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通过贯彻产妇的心理、性格、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地对产妇产前和产后进行细心的护理,可有效减少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并且还能促进产妇抑郁症状的恢复。因此,临床中对产妇应积极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维护孕产妇的身心健康。
[1]刘萍花,肖亚.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3):5402-5403.
[2]GoyalD,ParkVT,McNieshS.PostpartumdepressionamongAsianIndianmothers[J].MCNAmJMaternChildNurs,2015,40(4):256-261.
[3]郭秀静.爱丁堡产后抑郁症量表在成都地区产妇中应用的效能研究[J].四川大学,2007,25(1):4-6.
[4]任菲菲,刘沫,王阳.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按摩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692-2694.
[5]冯琼,蔡茵,周义文,等.分段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676-678.
[6]LeePJ,LiawJJ,ChenCM.Conceptanalysisofpostpartumdepression[J].HuLiZaZhi,2015,62(3):66-71.
[7]王光丽,吴小妹,阙小妙.全程人性化服务对孕期及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6):830-832.
[8]谭红彤,刘丹,陈敏枝,等.产后6周妇女产后抑郁症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812-2814.
[9]ChuffoSiewertR,ClineM,SegreLS.Implementationofaninnovativenurse-delivereddepressioninterventionformothersofNICUinfants[J].AdvNeonatalCare,2015,15(2):104-111.
[10]侯永梅,胡佩诚,张咏梅,等.认知行为治疗联合系统性家庭治疗改善轻中度产后抑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0):741-747.
[11]王素芹.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439,1444.
[12]GoodmanJH,PragerJ,GoldsteinR,etal.Perinataldyadicpsychotherapyforpostpartumdepression:arandomizedcontrolledpilottrial[J].ArchWomensMentHealth,2015,18(3):493-506.
周海燕(1985-),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产科护理研究。
�床护理·
10.3969/j.issn.1671-8348.2016.35.044
R
C
1671-8348(2016)35-5030-03
2016-05-26
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