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宝柱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本文主要阐释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平台和新载体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18-02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使人们思想观念的传播渠道日益多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网络内容的多元性、网络沟通的交互性和信息传输的即时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导、重在建设、重在健康,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平台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1.网络环境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环境的海量信息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网络环境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快速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及时与大学生在网上沟通和交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实效,达到教育效果。
2.网络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络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大学生可以在内容丰富的网络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同时网络环境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使他们更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
网络环境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它能存储大量信息而又灵活、快捷地传播信息,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独特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观、更深入。同时它还可以实现数字媒体、触摸媒体、4G网络、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视频、图像音乐、微信微博、客户端、电话会议、QQ群、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传播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素。
(二)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1.网络环境导致了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激烈冲突。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主流价值观念。网络环境对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在新的形势、新的条件下,通过网络怎样加强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重大问题。
2.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环境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日益消除,固有的教育观念遇到了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兴趣和热情,使受教育者学会创新、学会参与教育。怎样利用网络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革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
3.网络环境使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渗透有隙可乘。
一方面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利用网络载体宣传与我国对立的政治思想文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价值观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并实施分裂活动。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引导、教育、监督和管理。
4.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
网络环境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网络“病毒”、“木马”、“黑客”和“垃圾信息”同步而至,充斥着色情、暴力、淫秽、欺诈、迷信等不健康的信息,敌对分子散布分裂民族、教派、种族的谣言和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信息,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严重危害了网络生态和社会稳定。这会令大学生产生诸多的困惑和迷茫,进而妨碍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导致大学生个体道德水准和群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在新的历史形势和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体现社会信息化进程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全面服务大学生的重要平台。
(一)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高校要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抢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高校的网络建设要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创新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加大在互联网上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力度,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网络环境和引领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校园各项专题网站应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既有理论探讨,也有科学实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校园网络建设要坚持以育人为本
校园网络要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的导航器,要大力推广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和科技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栏目和内容的设置要突出思想性、引导性、教育性、趣味性和适应性,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符合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板块当中,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要鼓励领导、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设立信箱,开设学术论坛,搭建师生交往平台,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三)加强对校园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为了达到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要通过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已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吸引大学生群体,绝不是它的阳光之处,我们应该把学校领导、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校园网络管理。网络教育重在梳理引导,要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法规,制定校园网络教育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管理,尤其是校园网BBS的管理,严防、抵制各种网络犯罪、网络色情和网络垃圾信息的出现、传播和泛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杜绝网络成瘾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助长了大学生的行为惰性,加重了人格心理障碍。当代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业、情感及就业方面遇到压力时,尤其在焦虑、烦恼、自卑、孤独和忧郁之际都会转向网络寻求安慰和解脱。网络对于身陷忧郁、孤独、情绪波动的大学生只是一剂暂时的安定剂,它解决不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不仅如此,长此以往还容易形成依赖性,即依赖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这样就疏离于现实的人际关系,更有甚者脱离现实,从而形成严重的网络依赖和心理“自闭”,更可怕的是还可能成为“网络孤独症”患者,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针对上述情况,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缓解紧张情绪,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排除疑问、解除心理负担,杜绝网络成瘾,减少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悉规律,还要求熟悉网络专业技术。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网络业务能力强、熟悉大学生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要继续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选派骨干,从网络专业人才中挑选优秀人员,强化学习和培训,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较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以适应新形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积极开设网上服务专栏,及时解决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各种矛盾与问题,以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
(六)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
要关注时代发展特点,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握学生思想、心理特征,建设与高校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挖掘、整合、配置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努力形成规模大、功能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体系;要突出学生主体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努力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要唱响网络主旋律,建设“绿色网上校园”,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努力形成健康安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的开放、交互、虚拟、快捷等特点,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阵地,才能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才能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刘燕,覃小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9).
[4]赵天睿.新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0).
[5]赵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研究[J].北京教育,2016,(10).
[6]钟世华,彭立嵘.大学生艺术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6,(30).
[7]阳素云,易海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校园环境建设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
[8]李中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