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映红
摘要:兴趣是持久不衰的动力,是效率提高的保证。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从六方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动力;成功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进入初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志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一探讨。
一、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入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用一个五分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变化中体现教学艺术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正因为如此,高明的老师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我的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应用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或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三、重视数学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应用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样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有问题:鸡兔四十九,一百根腿儿地里走。问鸡兔各多少?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老师进行点拨方法,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保持学习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应让他们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发现的乐趣。老师抓住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的加以肯定和表扬,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实践证明,在困难之中得到了老师的关爱的学生,学习兴趣往往比他人增加的更快。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
“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的喜欢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六、夯实自身修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从爱工作、爱数学做起。爱数学、爱工作、修养深、从严律己、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往往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热爱。不敢想象,数学教师厌烦教学,所教学生会对数学感兴趣?数学教师修养较差,知识面狭窄,又怎能把学生教好?所教学生又怎能热爱数学,又怎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所以教师的知识修养、业务水平、敬业精神、道德品质时时刻刻对学生产生影响。会无形中增加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正是此时无“兴”胜有“兴”。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数学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