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
摘要:擒敌术训练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着部队擒敌战斗力水平,在训练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擒敌术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擒敌术;训练;运动量;运动强度
按运动负荷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运动负荷分为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前者反映着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任何运动负荷的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运动负荷的强度又都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直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重点,武警部队擒敌术训练要提高科学化水平也必须加强相关研究。
一、擒敌术训练中的运动量
运动量指身体的总做功量,可以由身体活动的持续时间、距离和重复次数来评定。主要是指包括练习动作的次数和组数、练习所用的时间、移动的总距离和力量训练的总重量等因素。一般来说,擒敌术训练对人体运动量刺激的反应不是很强烈,运动量对有机体的刺激比较缓和,由此产生的擒敌术训练适应程度也相对较低,但人体所产生的适应却比较稳定,消退也较慢。运动量对维持和稳步提高擒敌术训练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高水平受训者通常每次训练课都会安排数组击打沙袋或腿靶,每组的出拳、出腿多达上百次,以产生足够的运动量适应。
二、擒敌术训练中的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包括完成练习动作的质量、练习动作的难易程度、身体练习的用力程度(力量练习的负重和技术动作的力度等)、练习的密度(两次练习的时间间隔长短和在一次训练课中练习时间占总课时的比例)等因素。擒敌术训练对人体运动强度的刺激反应比较强烈,运动强度能较快地提高机体各器官的适应能力,产生的擒敌术训练适应性影响比较深刻。但相对运动量而言,机体所产生的适应不太稳固,消退也较快。例如,连续一周的大重量杠铃卧推可以快速发展受训者的最大力量,但是停训一周后,基本恢复训前状态。
三、合理安排擒敌术训练中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1.针对擒敌术不同专项素质的训练有不同的量和强度安排。总体来说,发展擒敌术专项速度和力量素质,应当强调训练强度;发展耐力素质,则应当强调训练量。大强度的刺激要求相对较长的休息时间,低强度的刺激要求较短的恢复时间。例如,在进行持轻哑铃连续右直拳训练时,休息期间应根据负荷的百分比及完成动作的节奏安排在3-5分钟之间。
2.在擒敌术初期训练阶段应采用大运动量而较低强度,为今后的大强度的训练打下基础,同时也会提高训练效果的稳定性。在擒敌术中期训练阶段应采用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交替增加的方法,既巩固又发展。在擒敌术训练后期阶段,应强调训练强度或质量,加强专项深化。在擒敌术考核或执行任务前阶段,应当强调训练量,强度则可稍低一些。在休整阶段,受训者只适宜作少量的训练,好让机体在生理、心理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得到恢复,为下阶段训练做好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强度大的刺激(>85%)在一次训练课中最好不要重复很多次,这样的训练课占每个小周期中训练课总数的百分比也不应超过40%。
3.总体来说,擒敌术训练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负荷,没有负荷就不称其为训练,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两者必须有机搭配才能保证运动负荷,都是产生训练效益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相比其他其它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在擒敌术训练中,运动强度比运动量对受训者机体和技能产生的影响更大,但它也必须在运动量积累的基础上才能随之增加,若运动强度加大了,运动量就要有所控制,若运动量和强度一直持续增加,不但整个运动负荷加不上去,还易产生训练过度,导致受训者机能状态和训练热情下降。当然,训练肯定离不开适当的恢复,对于擒敌术教练员来说,更需要学习把握各种专项素质中不同要素的成长与消退的动态变化规律曲线,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好训练与休息的间隔周期以及不同训练内容的调整转换,从而不断激发受训者参与训练的兴趣和热情,获得更好的超量恢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要有全局的统筹安排意识,又要区别对待基础素质不同的受训者,避免“一刀切,一锅端”现象,这些都是科学训练“以人为本”思想在擒敌术领域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