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广芬
[摘 要]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有所领悟,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教师再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感悟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8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也应该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悟”给予更高的重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研究对象,同时对数学描述和数学术语也会有更深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做好课前预习,在学前中醒悟
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通过思考而有所醒悟。在新课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进行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对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课前预习活动要融入学生个体的思考与体验,教师应做好启发工作,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
例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容易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很多学生甚至还容易走神,这样就很难做到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学前醒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创造各种角。创造角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之后自己在草稿本上画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角,也可以准备木棒让学生拼出不同的角。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感悟,正确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感悟,教师就应该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经历,促使学生学前醒悟。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在探究中领悟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领悟的方式有很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因此学习效果不理想,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引导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个体探究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小组合作探究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与他人展开讨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本课主要是通过拼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直接将这个结论告知学生,这样学生记住的只是一个公式,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悟,学生的各项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联想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是不是很相像?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并将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等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将其转化为自己熟悉的图形。最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规律的限制,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探究和领悟。
三、生生互动交流,在学习中感悟
学习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对知识的感悟,也可以看成课后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内进行互动,让学生之间交流彼此学习的感悟,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让学生不仅仅是记住了某一些公式或算法,而且真正对这些知识有所感悟。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两道题目:(1)26+23+27+32+38;(2)26+(23+27)+(32+38)。让学生计算,看哪道题计算起来速度更快。学生计算完之后,都会说题目(2)计算起来更快,教师适时追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讨论,最后得出“对于连续相加的加法,可以先将后两个相加的数结合”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计算,还要动脑思考,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促使学生学前醒悟,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领悟,同时在课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班内互动,交流学习感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厘清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创建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