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2016-12-31 10:17滕桂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

滕桂艳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滕桂艳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以“互联网+”为驱动,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顶岗实习等方面分析互联网助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高职院校应以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为基础,更好地使用互联网资源,为互联网智能终端的丰富与发展出谋划策。一个更开放、更多元、更自主、更公平的教育生态系统有望展现于世,新机遇和新矛盾并存,值得人们期待,也亟需人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内涵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1 互联网助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根据国家及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特点,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专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学校之间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同时,设置专业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通过调研劳动就业市场,了解行业企业需求,院校也要结合自身条件,分析学校资源条件开设专业。

(2)专业建设要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系统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开发专业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及课程,从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职教课程开发的程序原来是应该倒过来的,即从职业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始而不是从学科知识开始,首先进入开发程序的开发人员是行业专家而不应该是教师。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专业能力的重视逐渐让渡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3)专业建设要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包括双主体办学的顶层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分类培养的设计和管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引进国际标准和考证等等。近年来,高职院校同质化趋同倾向严重,因此构建有特色与质量的课程体系正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并将成为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国内外同类院校、专业进行“对标”分析,将有利于明确专业的赶超目标,用“取法乎上”的境界确立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设计对策,形成品牌。

2 互联网助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平台,包括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活动组织。主要包括:

(1)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对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岗定标,符合实际,以人为本,能力导向;要关注基本规格的合理设定,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重视过程的评价和考核,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终身发展需求。翻转课堂改变了教的世界,也改变了学的世界,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更自由、更开放、更加即时、更加互动的个人互联网学习时代。

(2)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素材、积件、模块和课程等不同层次,资源库提供的课程体系涵盖所属专业的全部专业主干课。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包括多种课程研究成果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效率。因此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使多种课程研究成果与优质课程及时传达给学生,实现资源共享。

(3)课程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为微课创新变化。微课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助推器,这种微缩型的课程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单一的主题上,学生控制播放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反复查看课程内容。微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可以尝试微课作为课程任务发布,学生可以利用任何移动设备来制作微课。随着学生制作微课的普及化,微课成为教学“大众创新”的手段,学生通过制作微课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可以迅速积累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制作的微课,当“教师”,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微课,当“导师”。

3 互联网助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曾听到这样话“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现在未来教师素质包含: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健康的身体及心灵。

(1)互联网有利于高职教师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有效的搜集信息并做出回应与指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互联网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发展。网络教学模式使得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多元互动、相互切磋的教学模式取代;信息的收集、提炼、筛选、综合、批判将逐步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的身份将从教学者转变为助学者、导学者,师生将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找到创新的钥匙,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3)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海量资源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还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高职院校应以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为基础,发散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终端来更好地使用互联网资源,为互联网智能终端的丰富与发展出谋划策。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彻底颠覆,也不意味着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完全替代。然而,教育生态的传统秩序和规则必将接受历史性挑战。一个更开放、更多元、更自主、更公平的教育生态系统有望展现于世,新机遇和新矛盾并存,值得人们期待,也亟需人们深入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3.124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3-0236-01

[收稿日期]2015-10-04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