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

2016-12-30 11:57顾善海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语言文字阅读教学

顾善海

摘要:课文是一个语境。在课文语境中,可以围绕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变换课文的语言文字,变字词,变写法,变内容,变情意,变体裁,变结构,练习各种各样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语境;语言文字;语用能力

什么是语境?王建平先生认为:“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阅读教学的文本是课文,不管什么样的课文,只要阅读它的文字,我们就可以进入文字所描绘的语境中去,这就是课文语境。课文语境很重要,因此很多教师都强调要借助课文语境来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鲜有人重视课文语境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中的作用。

理解语言文字需要语境,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语境。在课堂上,课文语境是现成的东西。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沉浸在了课文语境之中。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或者运用与课文有关的语言文字,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小草和大树》第一自然段中说:“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联系夏洛蒂的人生经历来辨析:“艰辛”能不能换成“艰苦”?“壮丽”能不能换成“美丽”?接着联系后文内容讨论: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比作仙人掌花?为什么要有“风沙中”三个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同身受,不仅体悟到了夏洛蒂不屈不挠、愈挫愈强、矢志不渝的精神,还体会到了这句话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巧妙之处。随后我引导学生学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塑造夏洛蒂的形象:如果不把夏洛蒂比作仙人掌花,但是还要能表现同样的意思,你认为还可以把她比喻成什么?有学生说: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棵屹立在悬崖峭壁上的黄山松;有学生说: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棵挺立在风雪之中的青松;有学生说: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在雪山上盛开的雪莲;……

在课文语境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既是学习运用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的过程,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课文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通过变换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文字,来表达与课文一样的思想、情感等等,变的是课文中某些字词、写法、内容、情境、体裁、结构等,不变的是课文的主旨。换言之,“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在课文的语境中,围绕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练习各种各样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变字词

学习《莫泊桑拜师》第一自然段,了解莫泊桑拜师的原因,通过变换词语进行教学。[案例]如下:

师: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请你用两个词语概括拜师的原因。

生:平平常常。

生:没有特点。

师:这段话中介绍原因时,用到了四个词语:酷爱、孜孜不倦、平平常常、焦急万分,再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这些词还可以改成什么词?

生:“平平常常”可以改成“普普通通”。

生:“酷爱”改成“热爱”。

生:“孜孜不倦”可以改成“夜以继日”。

生:“焦急万分”可以改成“心急如焚”。

生:“平平常常”可以改成“平淡无奇”。

师:再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和原句比一比,品味一下,这样改后和原句有什么不同,用哪一个词好?

生:“酷爱”是非常热爱的意思,“热爱”的程度较轻。

生:“孜孜不倦”主要是说莫泊桑写文章很认真,而“夜以继日”主要是说坚持,不符合课文的意思。

生:“平平常常”的意思是平常,用“平平常常”给人的感觉更加平常、普通。

生:“平平常常”也可以用“普普通通”和“平淡无奇”。

生:用“焦急万分”没有用“心急如焚”好,“心急如焚”更能体现莫泊桑的焦急心情。

师:我们再来读读,看究竟哪个词更急。

生:心急如焚。

师:通过反复的朗读比较,我们现在可以确定:“酷爱”“孜孜不倦”不能改动,还是原文比较好,“平平常常”可以改成“平淡无奇”,“焦急万分”如果改成“心急如焚”就更好了。由此可见,再好的文章都是可以继续修改的,文章会越改越好。我们自己写出来的文章也需要不断地修改。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阅读理解和学用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在课文语境中学用语言的最常见的方式。师生在探究拜师的原因中,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中,在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中,在联系语境修改句段中,也展示出了莫泊桑的勤奋好学、乐于进取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了莫泊桑形象。

二、变写法

学习《爱之链》,在品悟乔依助人为乐的形象特点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写文中乔依的心理活动,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还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乔依的心理活动继续想下去,使得乔依的形象更加鲜明。

课文: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学生:乔依愣住了,心想:“我从没想到我应该得到钱的回报。我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我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嫦娥奔月》概述了嫦娥与逄蒙周旋的过程,但是没有具体情节。为了更好地塑造嫦娥机智勇敢的形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嫦娥与逢蒙机智勇敢周旋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等等。有同学这样想象:逢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朝嫦娥面前一亮,大声说道:“嫦娥,你快快交出仙药,否则——”说着,上前几步,把宝剑刺向她的脖子,作势要杀她。可是,嫦娥却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说:“逢蒙,这仙药有,不过我不知道在哪里。”逢蒙听了,十分气愤,心想:这个嫦娥,明知道仙药在何处,却不肯交出来,真可恶。“逢蒙啊,不如等后羿回来,我再让他送给你吧,反正我们也不想分开。你说行吗?”嫦娥急中生智,又想出一条缓兵之计。

三、变内容

《黄山奇松》中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形态各异,其他树也是这样。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描绘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教学时,我先请学生用动作表演每一种松树的姿态,再通过图片来欣赏黄山松的各种姿态,想象黄山松的其他姿态,然后模仿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形式来描绘: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生用课文的构段方式,用富有个性的想象和语言,展现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说勤奋》这篇课文中有两个事例,一个是司马光做警枕勤奋成才的故事,还有一个是童第周以勤补拙成才的故事。这两个事例一古一今,一是聪明人勤奋可以成才,一是天资笨拙的人勤奋也可以成才。在学生领悟了两个事例的典型性后,我请学生另选两个事例替代课文中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每个事例结尾最好跟第3自然段一样,用上一句名言警句,整篇文章开头结尾可以不变。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领悟课文的结构特点,而且能选择恰当的事例论证课文的观点,掌握课文的写法。

四、变情境

《推敲》4~7自然段写贾岛骑着毛驴比比划划,推敲诗句,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得到了韩愈的指点,表现出了贾岛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改写课文的4~7自然段:假如贾岛骑着毛驴推敲诗句,不是遇到了韩愈,那接下去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是什么情况让贾岛最终选用了“敲”?学生的想象比课文更加精彩,具体描绘出了贾岛忘我的动作表现,还通过路人的神情、话语等来表现贾岛,“高人指点”的情节也是异彩纷呈。请看一位同学想象的片段:

贾岛骑着毛驴,在大街上斟酌着诗句,还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一个路人说:“你瞧这傻和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另一个人说:“离他远点,不要招来麻烦。”可是,贾岛什么也没有听见,嘴里还念叨着:“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一不小心撞倒了一个路人,那人便骂道:“你这个疯和尚,没长眼睛啊?”贾岛连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可还在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还没走几步,又撞上了一根柱子。贾岛以为是门,就一会推推它,一会敲敲它。过了好一阵子才发现是柱子。

变换课文的情境,给了学生想象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用课文语言文字的机会,更给了学生运用其他语言文字的机会。

五、变体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先是记叙宋庆龄不愿意搬家,再描述樟树的形态,然后介绍樟树的可贵之处——有拒虫的香气。课文的开头是这样的: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我引导学生顺着课文开头的记叙部分,接着课文周总理和宋庆龄的对话,往下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用周总理和宋庆龄的对话来表现樟树的形态和拒虫的可贵品质,并提醒学生写好提示语,描绘好两人的动作、神情、语言等。这样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了一篇记叙文,题目是《宋庆龄不愿搬家》。这样的改写同样可以塑造樟树和宋庆龄的形象。

《变色龙》是一篇记叙文,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介绍变色龙的特点的。在引导学生感受到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的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用说明文的方式来介绍变色龙,也从外形、捕食、变色三个方面来说,最后欣赏学生改写的说明文。在与课文的对照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写事和说明完全不同的表达特点,也体会到了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

学生在改写课文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的是课文中的词句段篇和表情达意的方法,一方面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思来重新使用课文的语言文字,提高了说写成段成篇的能力。

六、变结构

教学《少年王冕》,我在课文语境的基础上,创设了三个语境,一个是“王冕学画”,一个是“王冕读书”,一个是“王冕孝母”。我请学生以《王冕学画》《王冕读书》《王冕孝母》为题,分别提取课文中相关的内容,编写三个故事。与“王冕学画”有关的课文内容是第5、6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叙述非常具体,可以直接成为故事了。与"SE冕读书”有关的课文内容有6处:母亲做针线活供他读书、放弃上学决定放牛时读书、攒钱买书、树阴下读书、读书懂得道理、长大了读书。与“王冕孝母”有关的课文内容也有5处:为了母亲弃学放牛、晚上陪伴母亲、带腌鱼腊肉给母亲吃、画画挣了钱给母亲买东西、带母亲到湖边散步。在课文中,与后两个故事有关的内容都是概括的叙述,因此我请学生讲《王冕读书》《王冕孝母》的故事时,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具体生动的介绍,要用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等来表现王冕的酷爱读书或者孝敬母亲的美好品质。

在这三个课文语境中,学生完成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创造性地运用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塑造了王冕勤学、孝顺的鲜明形象。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在课文语境中,围绕课文的主旨,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作新作品的过程,这就是语文实践的过程。因为课文语境是真实生活的缩影,真实性更强,实践性更强;再加上课文语境本身就是用语言文字创造出来的情境,语文味更强,所以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情境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效果自然更好。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语言文字阅读教学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