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诚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主课,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由于小学生自制力不强和智力发育未成熟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数学教师身上寻找突破口,通过教学办法的改善和教学环境的提升,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课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性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师因其所授课程的缘故,在班级管理上不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影响小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方面。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学教师容易用固话的思维看待学生的行为
众所周知,数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较为死板,数学教师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教导学生要用固定的思维套路去解决问题,学生如果因不按照教师制定的方法去解答数学题,往往会受到数学教师的严厉批评。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养成一些与数学教师教学方式联系紧密的行为习惯,而这些做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不会带来帮助,更严重的是需要学生日后耗费时日加以改正和克服。
2.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创造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加强,教师和家长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讲,也应当在保证教学任务能够完成的情况下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活动,例如引用情景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等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要力求丰富多样,活动内容要形象生动,最好能反映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状态。然而,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小学数学教师通常的教学方式都较为陈旧且固定,大部分都是按照数学教材的安排来进行程式化的教学,这种状况与数学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自身发展经历是分不开的。
3.对学生的教育偏重于语言说教,少了人文关怀
数学教师普遍被认为是不苟言笑的,而语文等文科教师往往与和颜悦色、平易近人等词联系在一起。数学教师的这种课堂形象定位经常也会渗透到平时的生活中来,会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语言说教,对成绩优秀、遵守纪律的学生也较少给予物质奖励,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经常破坏课堂纪律和不遵守班级制度的学生则会加以严厉批评、指责。这种情况对于初中或高中阶段学生的管理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正处于适应学校生活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教育模式和管理手段难以真正对学生产生约束力,情况恶劣者会损害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乃至导致其人格的偏差,出现意料不到的后果。
二、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高效性的对策
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转变管理班级思维、运用真诚、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1.数学教师要注意克服程式化思维
为了抓好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数学老师不得不遵循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导方式,并坚定要求学生要严格执行。这种授课方式容易给学生死气沉沉、一尘不变、毫无生气的感觉,而数学老师也自觉没有错,但是如果在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遵守固定的学习模式、生活方式、待人处事之道,这样很容易造成误解误读,影响正常的班级管理活动,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数学教学思维,不应与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做同等对待,而是要结合当前小学生普遍通用的管理办法,体现学校管理的人本立场,维护学生的尊严,推动其健康成长。
2.注重运用真诚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对待学生,首先真实、坦诚。小学生的心理比较单纯,也比较脆弱,需要老师真诚以待,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真心,觉得老师对他们来说是安全的,他们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建立朋友关系,这一点对数学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负责管理班级的数学老师来说更为重要。数学老师要想改变在学生心目中一贯的“严肃、厉害、古板”等形象,就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白,让学生愿意接近你,这样学生才能配合你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变化,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教师方式死板、语言枯燥无味、对学生缺少关心,则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不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堂上不认真听讲,针对这一情况,数学教师应当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多使用新颖的话语和学生交流,形成共同话题,培养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兴趣,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吐露学习的状况,以便于教师更好的督查和纠正。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而且复杂的工程,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注重一些管理技巧在小学生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应用,从内到外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数学教书改进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凤.探索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剑南文学,2012(4).
[2l尚奉杰.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语言艺术[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