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夏宁
【摘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部分,阅读教学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调整。本文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入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促进全面的发展作用
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在学生方面要求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从我国以往的小学教育经验而言,基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难以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无形中将这种思维应用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以及实际生活中,由于创造性思维具有降低问题解决难度的作用,因此,创造性思维会间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1]。
2.学习热情的激发作用
与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相比,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从同样的学习内容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感悟。在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下,学生通常会对学习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的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
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较为保守。这些教师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并运用同一种方法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不合理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具有表面性特点,难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2]。
2.教学方法问题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小学生的特点是追求新鲜感,单一化教学方法的使用会让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教师与学生情绪的影响具有相互性特点,当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时,教师通常也难以保持兴致勃勃的状态完成整个阅读教学环节。
3.教学模式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讲的单方向知识传授过程为主。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两条平行线,虽然处于同一平面中,但二者之间的交集很少。与其他内容不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包含的知识相对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问数量相对较多。而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提问,所以学生的学习质量相对较差。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模式中互动环节的缺乏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方面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利用相应的教学工具或技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情境的提供不仅能够提升其对教师所教授内容的领会速度,学生对情境的融入还会对自身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文为例,在开展阅读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与桂林风光有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在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桂林美景的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这篇文章的阅读。在这种新奇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较高。当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时,学生更容易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回答。
2.学生地位提升方面
从我国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较低,且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相关知识的疑问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积极性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将自身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当其地位提升之后,其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动性发生显著提升。学生可以从知识学习、疑问提出以及其他同学的发言中获得创新点,进而实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面
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兴趣的依赖程度更高。当教师所讲内容无法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时,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厌烦学习的问题。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加以重视。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不合理、阅读教学的开展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不符等。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及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入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冰.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6,04:52.
[2]庄思省.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