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林
(大唐山东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61)
风力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初探
李好林
(大唐山东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61)
随着风能资源的不断开发,风电企业日益增多,但风电场地理位置偏僻、运行工况恶劣、发电设备基数大、设计运行方面的问题,使企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应管理职能微调,主要管理权上收总部,专业管理权下放风场,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低优先级管理流程,明晰管理层级界线;建立集中控制模式下的检修维护体系。
风电;企业;管理
风力发电作为当今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风电发电,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4年底,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 637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7%,占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26%,一跃成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为我国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风电安装速度的加快和装机规模的扩大,跨区域、分散式经营给风电企业管理带来了更大难度,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标准。
一是分散布局管理受制。受地理环境及政府规划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除“三北”地区能够大面积形成规模较大的风电场群外,其他山区和沿海地区很难形成规模化场群。单个风电场装机容量很小,场区占地面积动辄30~40平方公里,风机点多面广,风电场间地域跨度很大,分散性布局给风电场管理带来极大难度。
二是工况因素影响较大。从地理位置看,风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一般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利,现场环境封闭。现场管理人员长期驻守风电场,文化生活较为单调,企业管理人员也疲于奔波,不便于稳定员工队伍,相对于火电和水电,一线员工流失严重。
三是技术素质亟待提高。作为新兴能源,风电领域专业人才稀缺。相对传统电力行业,风电技术相对简单。发展初期,人员配置未引起足够重视,临时从火电、水电或其他产业集结相应或相似的专业人员,在未进行全面、系统学习培训的情况下开展风电场运营管理,导致现场人员专业构成混杂,业务素质较低,科学化管理水平明显不足。
四是设备管理难度较大。国内标准风电场的装机规模一般为49.5MW,安装33台1500KW主流风电机组,配套33台箱式变压器及用于传输电能的架空线路、配电设备等,设备基数庞大,工作点多面广,全场设备巡检一次需要十多天;风电场地域辽阔,设备故障的机动性较高,设备间距离较长,导致故障响应时间延长,同时受风电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影响,大风、沙尘、雷暴等恶劣天气也易造成精密仪器故障频发。
大多数风电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过以上问题,探索适合行业特点的科学高效的风电管理模式已成为当前风电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推动风电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系统化,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对于提高风电企业管理水平十分重要。
(一)管理职能微调,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适用性原则和效率最大化原则,是企业选择组织结构的根本要求。目前,普遍适用于风电场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和矩阵型。笔者认为,随着风电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业务范围增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如果管理层级过多,势必造成决策信息传递速度慢、基层主动管理意识淡薄的情况。以直线职能型为主,辅以适当分权的机制,更适用于当前的风电企业发展。
调整管理模式,首要工作是明确工作界面,配套完善工作流程。总经理对生产单位不再一抓到底,而是顶层设计,实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将专业管理权下放至基层单位。总部各职能部门负责制订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履行对基层单位的指导、服务、监督、检查的责任。各单位就是一个独立的责任主体,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承担本单位的安全责任、发电量指标完成责任、设备管理责任、费用控制责任、人员培训培养责任,基层管理人员有权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执行性决定。
(二)解决低优先级管理流程,明晰管理层级界线
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中,能力最弱的人就是最短板,短板的长度决定了组织的最高水平。总部职能部门和下属风电公司组成了风电企业的基本单元,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岗位分工,固定工作内容和流程,通过大剂量多层次培训逐条逐项指导。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运用日常考核、绩效考核等手段,结合部门、岗位特点,采取责任目标分期考,专项工作重点考,日常工作随时考,把考核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增加考核的可操作性。最终的状态是使每个岗位都能够根据岗位内容自主运行,使高一层级的管理者抽出精力和时间进行横向纵向的沟通与协调。
中间管理层是企业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兼具领导和下属的双重身份,其思想状态、认识水平、责任心、管理能力及职业道德,往往决定了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规范工作界面,明晰管理层级,落实部门职责,这是中间层管理的基础和落脚点;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与业务有效发展相适应的干部能力提高机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培训,更新理念、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第三,坚持以知识、阅历和岗位特点相匹配为标准,结合岗位需求,合理、科学地进行中层干部结构调整;第四,建立和完善干部问责、定期约谈、述职述廉等制度,坚持把职工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
(三)建立集中控制模式下的检修维护体系
1.设立远程监控中心。随着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风电场借鉴火电和水电企业成熟经验,依靠科技平台,实现“远程集中控制、现场少人值守”已不再是难题。所谓远程集中控制,就是现在新的提法“智慧风电场管控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将风机设备监测和控制信号传送至一个数据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存储、分析,实现远程监控、趋势分析、实时报警、检修管理、备件管理等综合功能,既满足生产运行的需要,又减轻现场人员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生活条件、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2.成立检修队。随着越来越多的风电场一、二次设备质保到期,设备厂家维护人员将不再提供相应服务,成立自己的检修队已是大势所趋。通过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检修维护,旨在提升员工专业技术素质和设备健康水平,其核心是降成本、增效益。检修队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所有风电场的设备维护保养,风电场只保留少许值守人员,负责现场操作、事故简单处理等工作。
检修队根据设备故障共性和频发性问题,结合设备维护手册,编制风电场设备管理检修维护作业指导书,对每一个作业工序、工艺、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在指导书中详细规定;依据集控中心提供的数据对比、分析,有针对性的做好定性、定量、定置检修,重点加强设备润化管理,避免由于小问题而造成投运率降低,发电量损失。
3.建立对标考核机制。对标先进、对标设计是风电企业优化运行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在大唐系统开展的“达设计值”活动为优化运行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首先,从厂商给出的设计值和说明书所提供的性能曲线入手,对风电场各项指标进行梳理、分类,科学量化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形成“达设计值”管理标准体系。其次,开展区域公司之间、风电场之间、风机之间的对标,通过数据追踪、统计和优化参数设置,逐台进行风机功率曲线一致性分析,查找影响风机出力水平的因素,制订应对措施;第三,结合设备运行状态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的问题,对照设计值对标体系,编制检修标准作业指导书,有针对性进行整改
4.组建备品备件调度中心。风电场不仅设备基数庞大,集成化元器件及模块种类繁多,而且故障率较高、修复率低,所以需要大量的备品备件,且备件范围很广,而生产厂家供货反应速度往往由于地域跨度、交通状况、手续办理等原因,特别是设备质保期满后,更加难以确保及时跟进。为此,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创新备品备件管理模式,以最小库存实现最大设备投运率,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同区域系统内的公司间组建备品备件调度中心,通过联储的方式,可以有效协调解决备品备件种类不全、降低资金占用等诸多问题。各风电场仅保留少量常备物资,用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在实际运作中,应首先统计、分类所有设备、元器件、模块等明细,结合历年设备故障分析报告,编制备品备件目录、储备方式和管理要求,形成备品备件仓储、调度、更换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其次,严把备品备件采购、入库、调度审核关,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做好部分备品备件的优化工作,用质量高、性能好的产品替代旧产品,从而提高运行效率;第三,可以考虑与当地专业备品备件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充分利用商家提供的一切便利条件,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综上所述,我国已是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而且还将以较快的速度迅猛发展。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管理好风电场,是风电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远程控制的集中化、区域化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和解决目前生产管理费用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结合检修中心、备品备件调度中心和对标体系建设,研究设置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就始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风电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责任编辑:谭志远]
F272.7
A
1005-913X(2016)10-0135-02
2016-09-13
李好林(1969-),男,山东莱州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