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玲华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错误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时常会产生的一种结果,是学生经历了分析、对比、理解、调整等学习方式后,对问题的一种反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使“错误资源”的利用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一、巧用错误,增强学习驱动力
教学中,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会立即给予“错误”这一简单评价,然后再接二连三地换学生回答,或亲自加以纠正,或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长此以往,学生会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此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那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巧用他们错误的答案,增强学习的信心。
如,教学“比的应用”这一内容时,以往我都是通过例题与学生一起总结出解题方法,并多次强调求每份数时,总数和总份数一定要对应,但许多学生在做此类题的变式练习时,还是出错,并且多次纠错后仍然出错。在本学期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改变策略,例题学习完,并没有急于总结解题方法,而是让学生做了两题与例题同类型的练习,学生认识到了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用总数÷总份数=每份数,求出每份数,就可以求出题中所问。我便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题:
李老师用60厘米的铁丝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已知长与宽的比是2:3,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一看题目,与前面是同一类型,很多同学不到一分钟就做好了,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
60÷(3+2)=12(厘米)
12×3=36(厘米)
12×2=24(厘米)
答:长是36厘米,宽是24厘米。
很明显,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和我预想的一样,学生由于有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受这种定式思维的影响,并没有深入考虑要注意对应关系,所以很容易出错。于是我故意叫一个做错的学生来汇报,汇报结束后,我便问:“像这样做的请举手。”看着一双双小手自豪地举起,我并没有说做错了,而是说:“解决问题,我们要养成勤于检查的好习惯,怎样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把36和24相加得到60,就认为自己做对了,有的学生通过画长方形意识到36和24相加只是得到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总和,发现解答是错的,整个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发现原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且找到了问题的根源:60厘米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总和,而2+3=5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总份数,总数和总份数是不对应的,不能相除。
整个教学中,我巧妙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把错误交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研究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在议错、辨错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益,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预设错误,培养学习思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一些用到的、对减少错误有用的但没有安排在该教材中的内容,并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安排在一起,增强教学的计划性与针对性。
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依据学生的错误,设计了以下判断题进行知识深化: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3.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8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缩小8倍。( )
4.一个分数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应该加上6。( )
5.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8倍,分母不变,分数值缩小8倍。( )
我预设的这些判断题都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错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探讨,弄清“数位对齐”的真正内涵,让原先出错的学生找到了错因,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判断,让“错点”变成了“亮点”,真正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以后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三、诱导错误,提高学习认知力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探究新知识时不容易出错,但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并不深刻、灵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犯错。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生经过充分动手实践和电脑课件演示,顺利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并运用此结论解决了课本上的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在学生获得轻松的成功体验后,我适时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有一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有两个答案,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为3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3×2+7=13(厘米);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为7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7×2+3=17(厘米)。许多学生表示同意,我故意不出声,这时有一个学生急切地说:“我不同意,如果三角形的两个腰为3厘米,那么,两腰加起来的和是6厘米,第三边是7厘米,这不符合我们刚刚学习的结论,这种情况是构不成三角形的,所以答案只有一个7×2+3=17(厘米)。”此言一出,很多学生恍然大悟,而我趁机强调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师可创设适当的空间,故意让学生出错,在错中质疑,在质疑中激起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进入深一层的思考,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但是教师诱导的错误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如果教师设计的“陷阱”远离学生思维出发点,使学生掉下去就不能爬起来,或经常设计“陷阱”,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恰当利用,才能发挥其效果。
四、捕捉错误,提升教师创新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并且这些错误并不是教师能事先预设的。因此,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一颗“慧心”,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生成新的课堂素材,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设计“用字母表示数”时,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认为班上的几个优秀学生一定能用字母表示数量,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试编儿歌《数青蛙》,叫起一名优秀学生,他编的儿歌是:a只青蛙b张嘴,x只眼睛y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当时还有几位老师在听课,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没有达到我的设想答案,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电光火石之间,我决定调整教学程序,就以这个学生编的儿歌为素材,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中,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探讨,明白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如何表示数及数量,不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时时都会遭遇“错误”的伏击。教师要有“点错成金”的眼光,精心预设错误,筛选错误,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因势利导,变“错误”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纠错”“思错”“改错”的过程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