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丽/滨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德育教育在病原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
耿 丽/滨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摘 要】医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医学生,为实现这一目的,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而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也是教师职责所在。本文结合实际,开展病原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以达到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德育教育
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促进人民健康的医生,同时如《爱丁堡宣言》所述,希望“将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还要使学生在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重视个人医德的提高。这同时也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需要。
虽然德育教育范围很广,不可能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但是如能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就其中某个方面的问题,联系实际适当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使其从业后能更好的进行人文关怀,则对更好的完成现行教学目标不无裨益。
我们尝试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应用,通过探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来加强用药道德,以及通过学习某些病原体的传播以及致病加强学生人文主义素养,并在实验教学中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各项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有力实施者,同样,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既包括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深化培养,也包括教师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升华。教师在工作中,除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之外,还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意识的丰富,发展自身的心灵世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才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影响和感染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所说,“教师除了要更有丰富的知识,引人入胜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直刚毅的精神状态或性格力量,主动的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最直接的直观对象和生动榜样,学生缺什么,他就从你这里汲取什么。”[3]
自青霉素发现以来,抗生素作为抗菌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达到了难以替代的地位,种类也越来越多,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之下,一些医院的个别临床医生,忽视病人疾病的基本需求,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昂贵抗生素,甚至到了一个小小的感冒,要用到头孢类药物的程度。患者虽然表面康复的很快,但下次感冒,低级别的抗生素可能就会无效,而同级别的可能要加大剂量才能达到效果。在个别医院有些医生有时甚至会开上好几种抗生素治疗感染。类似这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品种多,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高、用量大,用药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造成人体中的正常菌群受到严重影响,不耐药菌株抑制,耐药菌株则会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一系列菌群失调的临床病症。同时,滥用抗生素也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甚至会诱发超级细菌的产生。除此之外,滥用抗生素还会损伤肝肾等器官和听力、导致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危害。由于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传播给其他细菌,故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不仅仅会对用药个体造成不良影响,对整个社会群体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严肃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而针对抗生素管理,从卫生部到省、市各级相关部门,近年来做了一系列努力。2004年,卫生部就发布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规定凡不符合用药原则的,即可认定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等。而在2012年5月8日,卫生部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5],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行为,达到控制细菌耐药的目的。
而要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仅仅有法规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临床医生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达到道德层面的抵制。我们在教学中,在细菌耐药这一部分授课时,积极的运用各种案例,形象的说明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如,在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中,讲到细菌耐药性变异这一部分时,延伸讲解当前耐药菌的种类,以及耐药菌在细菌变异中起到的作用;在院内感染控制部分,向学生说明由于抗生素滥用等,使院内感染病例呈上升趋势;在个论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授课中,讲解超级细菌的存在及危害。同时在阐述上述危害是时,提出病人滥用抗生素很大程度是由与医生的不负责任与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思想深处充分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给病人,社会乃至自身带来的危害,从而加入到抵制滥用抗生素的行列之中。对于学生日后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规范化和谨慎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学习疾病病原体及传播时,我们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伦理学的教育。造成学生在日后从事医学工作时,只重视临床诊断治疗,而不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在下结论时不顾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情感、痛苦、隐私,公示于他人,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违反了医学伦理学原则,而有些医生则对于一些传染病人产生歧视,种种不端正的态度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我们在一些特殊的病原体的授课中,加入了诊疗中注意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权的要求,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阴道毛滴虫时,因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我们在讲解时一定要注意态度,提醒学生其传播还有其他途径,即使对于因性接触而感染的患者,也应端正态度,认真诊疗,而不能言语暧昧,甚至将患者的疾病告知他人。而在学习艾滋病病原体HIV病毒时,更应提醒学生,普通接触不会导致感染HIV病毒,应对患者一视同仁,不能表现厌弃、恐惧,避免增大患者心理压力,不利于病人治疗。相反,对于这类病人,我们更应对其加倍呵护,而非盲目恐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潜移默化的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当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后,能自然地遵守道德原则。
在病原生物学的讲解中,通过介绍微生物学先驱们为解除人类病痛,刻苦钻研,百折不挠,最终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培育学生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如在沙眼衣原体的讲授中,介绍汤飞凡为验证其分离株的致病性,以自身为实验对象,将“病毒”接种到自己眼睛中,坚持40天不治疗,记录其典型病理过程,证实了其致病性,成为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成功第一人,从而促进了衣原体的研究,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沙眼发病率。在幽门螺杆菌的讲授中,介绍澳大利亚临床微生物学家巴里·马歇尔为验证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不惜喝下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导致大病一场。学生们在学习中被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不惜英勇献身的精神所鼓励,在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巨性的基础上,坚定为人民服务,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医学工作者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容不得马虎疏漏、弄虚作假。我们通过对实验课的严格要求及自身的示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就严格实验室操作规范,强调手术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要求,准确规范的完成实验。并建立实验室轮值打扫卫生制度,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时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在实验中,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认真使用显微镜观察,务必找到最典型的目的标本。对于不能找出标本者,帮助其找出原因,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实验要求。同时严格仔细批阅学生作业,从其作业中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医学院校最终目的是培养学术精良,医德高尚,具有救死扶伤的强烈自觉和担当的医学人才,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少人文关怀或人文特质的培养,则很有可能对其医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带来诸多不良的后果。当今社会医疗纠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医生的职业操守缺失,使病患丧失对医疗的信心所致,故而在各项教学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医德操守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相关教学方法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改进。
参考文献:
[1] 周必英,贺莉芳,刘晖等.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2,39(4):253-255.DOI:10.3760/cma.j.issn.1673-4122.2012.04.015.
[3] 李珍珠.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81-82,144.DOI:10.3969/j.issn.1001-8565.2008.02.033.
[4]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2026-205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236-240.DOI:10.3969/j.issn.1671-9638.2012.03.023.
DOI:[2] 李丽.微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33.10.3969/j.issn.1671-1246.2005.10.088.
作者简介:
耿丽(1981-),女(汉族),山东滨州人,2003年毕业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1年获得山东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现为滨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讲师,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