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堂必须在“学”和“导”上下功夫

2016-12-26 15:48黄芬
未来英才 2016年3期
关键词:导学案

黄芬

摘要: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运用“导学案”“以导促学”“先学后教”的新课堂模式顺应了历史潮流,真正让教师和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要实现新课堂的质的转变,教师必须在“学”和“导”上下功夫,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新天地。

关键词:导学案;关注学生的“学”;注重教师的“导”;提高课堂实效

社会前进的步伐迈进了21世纪,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老师都感觉课堂教学进入了一种“实效疲劳”期,课堂教学效果很不尽人意,一批教育界的精英开始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质疑,不断实验、探索、寻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使当前的课堂教学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于是,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天地中,“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东庐模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导学案”也因此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作为教学实验改革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导学案”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不放松,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思考、合作、探究,这也是教师能否真正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的一个关键点、难点,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的实效,必须在此有所突破,因此,教师首先要做足“学”的功夫。

对于上述观点的阐述,首先我们不能不再了解一下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其研究结果是: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读到这里,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的“教”只停留在第一至第四种学习方式,最多停留在第五种,而第六、第七种学习方式运用得就很少,或者说根本不知如何运用,这也就决定了传统课堂的“教”存在着诸多弊端、实效低下。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纽带的课堂,它是以师生间的问答为主要呈现形式的课堂,教师在整堂课的推进过程中,关注的只是个别的学生,那就是,当一个问题抛出来之后,只要有一个学生回答正确,这一环节的任务就算完成,于是就推进到对下一个问题的问答。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把注意力落在那几个能正确回答问题学生即中上等的学生身上,而对于那些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即后进生则不再关注,就这样,一节课总是重复着这样的问答,总是那几个学生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的沉闷死板可想而知,其实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基于以上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实,使用“导学案”的语文新课堂注定担负着重构课堂模式的使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就有这样的话:“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在“以导促学”“先学后教”新课堂中,教师更要盘活课堂上所有的资源,包括学生,它要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它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学有所获。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新组织、建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即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贯穿始终,每位学生必须自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他们以“导学案”为“学”的平台,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课后的拓展、反思,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来完成,在此,每位学生几乎都要调动身上的各种感官,既要动脑,也要动嘴、动手;既要查字典词典、朗诵背诵,也要造句仿句、写话说话甚至演讲辩论……总之一句话,在与“导学案”为载体的新课堂中,必须要把教师的讲即“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的过程,教师要千方百计,以“导学案”为依托,做足“学”的功夫,争取课堂实效的最优化。

做足了“学”的功夫,那教师的“导”是否就可以放一边了呢?非也。在此有必要先对导学案中的“导“作一下说明:导学案主要采取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无所事事,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要当好“导”的角色,注意对“学”的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教师仍然要充当“火车头”的作用,那就是要在“导”上下功夫,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向深入,这里的“深入”不是教师给予学生有关问题的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答案,而是给予学法的指导。如朱自清的《春》这一课的教学,在导学案中有品析文章的语言这一环节,我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用词准确生动,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找出文中用得准确生动的词,并说说你探究的结果。”“示例:我发现‘闹字用得好,它不仅写出了声响,而且将成千成百的蜜蜂在百花丛中忙忙碌碌,采花酿蜜的热闹景象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了。”这样的示例一出,其实就是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有“法”可依,探究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钻”、“笼”、“逼”、“静默”等词语,而且回答得很准确、精彩,这也正是我最为期待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如理解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审美能力等得到了提高,语文素养也因此获得了培养。从另外的角度来讲,这就是用教学实践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最好的诠释。由此看来,教师在“导”上下足功夫,就是对学生“授之于渔”,确实能使课堂教学有意想不到的亮点出现。谈到这里,我们如果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老祖宗“教学相长”的话,肯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新课堂教学模式,旗帜鲜明地向以往“满堂灌”的语文课宣战,其本质特征就是“先学后教”、“以导促学”、“以学定教”,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也不是机械地排斥老师的“教”,关键是教师要懂得如何把握“教”的分寸,这里的“教”即“导”,没有“学”,何来“教”,“教”来源于“学”,正如裴娣娜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学活动中,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总之一句话,只有做足“学”的功夫,把握好“教”即“导”的力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实效,开创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卫平.“少教,才能多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2] 顾黄初.“‘导儿学步的真谛”0江苏教育,1991(01).

[3] “语文教学通讯”.2014(04).

猜你喜欢
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